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拉利坡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阿拉利坡鱷
圖片來自alchetron

阿拉利坡鱷(學名:Araripesuchus)是種史前鱷魚,化石發現於南美洲非洲,年代為白堊紀中到晚期(阿普第階馬斯垂克階),約1億2500萬到6500萬年前。

古生物學家根據其顱骨、牙齒型態,將阿拉利坡鱷歸類於中真鱷類諾托鱷類[1]。根據估計,阿拉利坡鱷的身長約1到1.8公尺,體重約40公斤。阿拉利坡鱷的兩頰突出,前上頜骨各有一顆較大的牙齒。阿拉利坡鱷目前已有五個有效屬。

發現歷史

阿拉利坡鱷是在1959年敘述、命名,模式種A. gomesii。阿拉利坡鱷的正模標本(編號DNPM 423-R)是一個顱骨、部分下頜,發現於巴西桑塔那組(Santana Formation),年代為白堊紀中期。當地還出土另一個較完整的標本(編號AMNH 24450)。

在1981年,法國古生物學家E. Buffetaut將出土於非洲尼日的標本(編號GDF-700),建立為第二個種,A. wegeneri。這個標本包含下頜的零碎骨頭,年代屬於白堊紀早期[2]。在2000年,其他古生物學家根據發現於阿根廷巴塔哥尼亞的標本(編號MUC-PV 269),建立第三個種A. patagonicus,年代是白堊紀晚期[3]

在2005年,第四個種A. buitreraensis被建立,標本(編號MPCA-PV 235)是一個顱骨,長度為13公分,發現於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地區,年代也屬於白堊紀晚期;這標本也是已知最大型的阿拉利坡鱷標本。

隔年,一個發現於馬達加斯加的標本被建立為第五個種A. tsangatsangana,年代為白堊紀最後一期,是已知生存年派最晚的阿拉利坡鱷。

古生態學

阿拉利坡鱷的化石來自於南美洲非洲馬達加斯加,顯示該物種起源於南方的岡瓦那大陸。當阿拉利坡鱷出現時,南美洲、非洲、馬達加斯加已經彼此分離,顯示牠們在岡瓦那大陸分裂前就已發生演化輻射

參考文獻

  1. Template:PtPrice, L. I. Sobre um crocodilideo notossuquio do Cretacico Brasileiro. Boletim Divisao de Geolgia e Mineralogia Rio de Janeiro (Brazil). 1959, 118: 1–55. 
  2. Buffetaut, E. Die biogeographische Geschichte der Krokodilier, mit Beschreibung einer neuen Art, Araripesuchus wegeneri. Geologische Rundschau. 1981, 70 (2): 611–624. doi:10.1007/BF01822139. 
  3. Ortega, F. J.; Z. B. Gasparini, A. D. Buscalioni and J. O. Calvo. A new species of Araripesuchus (Crocodylomorpha, Mesoeucrocodylia)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of Patagonia (Argentin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0, 20 (1): 57–76. doi:10.1671/0272-4634(2000)020[0057:ANSOAC]2.0.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