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貝·費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阿爾貝·費爾 | |
---|---|
出生 | 1938年3月7日 |
國籍 | 法國 |
職業 | 物理學家 |
知名作品 | 巨磁阻效應應用 |
艾爾伯·費爾
(法語:Albert Fert,1938年3月7日-),法國物理學家,2007年以巨磁阻效應(Giant magnetoresistive,GMR)與彼得·格林貝格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
簡歷
- 1938年3月7日出生於法國的卡爾卡松,
- 1962年,費爾在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獲數學和物理碩士學位。
- 1970年,費爾從巴黎第十一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 阿爾貝·費爾目前為巴黎第十一大學物理學教授。
- 1970年到1995年一直在巴黎第十一大學固體物理實驗室工作。後任研究小組組長。
- 1995年至今則擔任國家科學研究中心-Thales 集團聯合物理小組科學主管。
- 1988年,費爾發現巨磁阻效應,同時他對自旋電子學作出過許多貢獻。
- 1994年獲美國物理學會頒發的新材料國際獎。
- 1997年獲歐洲物理協會頒發的歐洲物理學大獎。
- 2003年獲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金獎。
- 2004年當選法國科學院院士。[2]
巨磁阻效應理論
法國的費爾在鐵、鉻相間的多層膜電阻中發現,微弱的磁場變化可以導致電阻大小的急劇變化,其變化的幅度比通常高十幾倍,他把這種效應命名為巨磁阻效應。德國優利希研究中心格林貝格爾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具有層間反平行磁化的鐵/鉻/鐵三層膜結構中也發現了完全同樣的現象。巨磁阻是一種量子力學效應,它產生於層狀的磁性薄膜結構。這種結構是由鐵磁材料和非鐵磁材料薄層交替疊合而成。當鐵磁層的磁矩相互平行時,載流子與自旋有關的散射最小,材料有最小的電阻。鐵磁層的磁矩為反平行時,與自旋有關的散射最強,材料的電阻最大。上下兩層為鐵磁材料,中間夾層是非鐵磁材料。鐵磁材料磁矩的方向是由加到材料的外磁場控制的,因而較小的磁場也可以得到較大電阻變化的材料。 磁盤片上的磁塗層是由數量眾多的、體積極為細小的磁顆粒組成,若干個磁顆粒組成一個記錄單元來記錄1比特信息,即0或1。磁盤片的每個磁盤面都相應有一個磁頭。當磁頭「掃描」過磁盤面的各個區域時,各個區域中記錄的不同磁信號就被轉換成電信號,電信號的變化進而被表達為「0」和「1」,成為所有信息的原始譯碼。 新式磁頭的出現引發了硬盤的「大容量、小型化」革命。如今,筆記本電腦、音樂播放器等各類數碼電子產品中所裝備的硬盤,基本上都應用了巨磁阻效應,這一技術已然成為新的標準。
巨磁電阻的發現應用
法國科學家阿爾貝?費爾和德國科學家彼得?格林貝格爾由於發現了巨磁電阻(GMR)效應,榮獲了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88年,費爾和格林貝格爾各自獨立發現了「巨磁電阻」效應,也就是說,非常弱小的磁性變化就能導致巨大電阻變化的特殊效應。這一發現解決了製造大容量小硬盤最棘手的問題:當硬盤體積不斷變小,容量卻不斷變大時,勢必要求磁盤上每一個被劃分出來的獨立區域越來越小,這些區域所記錄的磁信號也就越來越弱。藉助「巨磁電阻」效應,人們才得以製造出更加靈敏的數據讀出頭,使越來越弱的磁信號依然能夠被清晰讀出,並且轉換成清晰的電流變化。1997年,第一個基於「巨磁電阻」效應的數據讀出頭問世,並很快引發了硬盤的「大容量、小型化」革命。如今,筆記本電腦、音樂播放器等各類數碼電子產品中所裝備的硬盤,基本上都應用了「巨磁電阻」效應,這一技術已然成為新的標準。 這兩位科學家都比較喜歡音樂。費爾最喜歡的樂手是美國爵士樂鋼琴家塞羅尼斯·蒙克,而格林貝格爾對古典音樂十分痴迷,他還是一名吉他愛好者。目前,根據這一效應開發的小型大容量電腦硬盤已得到廣泛應用。兩位科學家此前已經因為發現「巨磁電阻」效應而獲得多個科學獎項。[3]
獲獎
2007年10月,科學界的最高盛典—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的諾貝爾獎揭曉了。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法國科學家阿爾伯特·費爾(Albert Vert)和德國科學家彼得·格魯伯格(Peter Grunberg),共同獲得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4][5]
獲獎感言
能夠看到我們的發現所產生的威力實在是太棒了!」「我受寵若驚,非常感動,我為能夠與彼得·格林貝格爾共享這一獎項而興奮不已。[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