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爾法級核動力攻擊潛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阿爾法級核動力攻擊潛艇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 的圖片

阿爾法級核動力攻擊潛艇(英文:Alfa class submarine,亦可翻譯為A級潛艇,蘇俄代號:705級「天琴座」(俄語:Лира),是蘇俄第二代攻擊核潛艇[1],高自動化、快速、鈦合金艇殼。該級潛艇自設計、建造到最後使用一直充滿了爭議。阿爾法級是蘇俄迄今為止滿編作戰人數最少,水下航速最快的核潛艇

設計過程

最初的設計工作是從1957年開始的。當時,第143中央設計局(現孔雀石設計局前身)的設計師A·B·彼得羅夫提出了一種自動化程度遠遠高於當時所有潛艇,能在水下高速運動的潛艇設計思路,時任總設計師對於他的想法很感興趣,將其提交給核動力研究中心,隨後核動力研究中心、自動化遙感研究院和第143設計局開展了「水下殲擊艇」的研製。「水下殲擊艇」要求水下速度要高,裝備較重火力,潛艇的物理場要低。經過了大量研討,由總設計師魯薩諾夫帶領的提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設計方案。這個設計中最具爭議的就是取消蘇俄潛艇一直沿用至今的雙殼體結構,改用單殼體以減小體積和噸位。1960年,由蘇共中央發出並由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簽發關於水下殲擊艇研究的決議中對主要諸元的要求是:水下排水量1500噸左右,水下航速最高45節,艇員小於15人。而當時的蘇俄核動力潛艇人數最少的V級也有60多人,可見該決議要求的自動化程度相當高。但是很明顯地,這麼誇張的性能是不可能實現的。

該設計小組所呈交的設計書制定的方案為排水量1600噸,6具魚雷發射管,水下最高45節,最大深度達到600米,使用液態金屬冷卻劑反應堆(以液態金屬鈉反應堆冷卻劑)。方案提出後,受到了海軍司令部的強烈反對,海軍方面則對單殼體所帶來的無法保證水上抗沉性做出了強烈的反對。當時在蘇聯潛艇設計中,水上抗沉性是設計中的一大指標,雙殼體由於儲備浮力大所以抗沉性極強。但雙殼體也帶來了造價提高,體積增大,排水量增大從而增加阻力和潛艇航行時的噪音。

之後設計局根據海軍和造船廠給出的意見又提出了五種方案,但這五種方案仍採用單殼體:

  • 採用單迴路壓水反應堆。
  • 採用雙迴路液態金屬反應堆,電器系統頻率為400赫茲
  • 基本設計與第一種相同,但在指揮圍殼內另裝4座魚雷發射管。
  • 基本設計與第一種相同,但武器系統改為8座北極星導彈發射系統,裝備北極星導彈。
  • 採用單迴路壓水反應堆,增大艙室容積從而保證抗沉性。

1961年初,海軍司令部與設計小組還有各艦隊領導一起開會決定方案。開會結果並未公布,但根據隨後1961年蘇共中央的第385-201號決議內容,那次會議應該決定以第二種設計方案為主方案。但海軍司令部在隨後指示必須保證水上抗沉性。該決議要求阿爾法級的排水量不大於1600噸,裝備6座魚雷發射管,水下全速43節以上,使用液態金屬冷卻劑反應堆。決議還要求1963年初完成設計,1965年首艦試航[2]

在隨後的設計中,很多重大技術問題被解決,並提出了一個新的方案:

  • 水下排水量增至2000噸以增大儲備浮力。
  • 仍採用單殼體,儲備浮力在20%以下。

方案出台後,設計小組第143設計局與海軍曾進行了相關的討論,前者提出抗沉性在設計中完全沒有必要,隨後又提出在指揮圍殼裝備充氣氣囊以保證抗沉性,但都遭到海軍的強烈反對。最終該方案以副設計師B·B·羅明因為擁護抗沉性設計而與魯薩諾夫決裂,總設計師魯薩諾夫辭職而告終。

最終設計定型=

1974年,魯薩諾夫離開了設計小組,設計工作由羅明接任。潛艇最終改為雙殼體結構,其他的很多設計仍沿用了魯薩諾夫的方案。雖然仍未達到蘇共中央提出的設計要求,但海軍部門比較滿意並最終定型,至此經過了長達近10年的設計時間。同年,魯薩諾夫辭職,時年63歲,相對於大部分蘇俄潛艇設計局的總設計師,他結束工作確實算早的。

視頻

阿爾法級核動力攻擊潛艇 相關視頻

號稱一艇可滅一國,俄羅斯最強核動力潛艇,戰鬥力到底有多高?
俄海軍北風之神A級核潛艇,——弗拉基米爾大公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