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史那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阿史那)
前往: 導覽搜尋

阿史那(Ashina) 為古突厥統治家族的姓氏,意為 「高貴的狼」,也具有「藍色」 之意,阿史那部因此被稱為 「藍突厥」,藍色並不是指有藍色的眼睛,而是指最高天神 「騰格里」,象徵對突厥的最高統治權,該氏族主要與阿史德氏聯姻,突厥滅亡後,被回紇人趕出草原,投奔唐朝,被唐王安置於中國各地,各支逐漸改為漢姓,後爆發了著名的安史之亂

  • 蒙古高原西部以及阿爾泰山的遊牧民,阿史那氏第一任可汗伊利可汗率領突厥部眾滅柔然,建立了繼匈奴之後的第二個北方遊牧汗國。由於權力體系不完善,突厥分裂,阿史那氏的達頭可汗沙缽略可汗分別建立了西突厥和東突厥,此後阿史那一族逐漸衰落。
  • 阿史那出自「涼州雜胡」,匈奴之別種,是五世紀初被北魏逐出涼州的「沮渠氏」,以及它發跡於「高昌西北」之山間牧場,則是可取的史料。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阿史那                 含 義         高貴的狼
                  外文名          Ashina                  性   質           突厥統治家族的姓氏
                  人 種          蒙古人種                  信 仰           騰格里

種族起源

突厥的源流並未有定論,大致可以確定的是,他們應該帶有匈奴的血統。大部分突厥形成了當代的哈薩克人。現代土耳其人,認為自己是突厥的直系後裔,他們認為突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48年立國的北匈奴。西元6世紀突厥部落遊牧於金山(今阿爾泰山),初歸附於柔然

西魏時首領土門擊敗鐵勒,破柔然,建立政權,東至大興安嶺,西抵西海,北越貝加爾湖,南接阿姆河南,建立了官制,有立法,有文字。隋初分裂為東西兩部,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攻滅東突厥,唐高宗顯慶四年(658年)又攻滅西突厥,突厥餘部大部分西遷。武則天時期,東突厥復國,8世紀中葉在唐與回紇等勢力聯合攻擊下滅亡。

波斯地理學著作Hudud Ul Alam記載哈扎爾汗國的汗族為Asna一系,讀音上非常近似突厥汗國的阿史那氏,那麼阿史那部族的Y染色體或許是Q1b。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唐代有突厥族阿史那氏,改姓史。

突厥人主要講各種突厥語。突厥語為黏着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

國家發展

建立

  • 突厥第一汗國的建立及同中原王朝的關係。領導建立突厥汗國的民族是阿史那氏。它在突厥遊牧汗國中的地位類似匈奴遊牧國家中的攣鞮氏,柔然遊牧國家中的郁久閭氏。與阿史那氏通婚的氏族是阿史德氏,這兩個婚姻氏族統治着突厥部眾。關於阿史那氏的起源,《周書》、《隋書》各有大同小異的傳說。幾種傳說的共同點是阿史那氏以狼為圖騰,酋長的牙門之前建有狼頭纛,示不忘本。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傳說指出突厥先世曾經住在平涼,5世紀中葉因受北魏(386~534)滅北涼沮渠氏(439)的影響,移居高昌的北山,再移居金山南麓,臣屬於柔然,世為柔然鍛奴。突厥掌握冶鐵技術,並時常來邊塞,「市中國繒絮」,在貿易過程中不斷吸收中原文化,這些顯然是促進突厥建國的重要因素。

發展

  • 西魏文帝大統八年(542),突厥始見於漢文文獻著錄(《周書》宇文測傳)。大統十一年,西魏把持軍政實權的丞相宇文泰派遣酒泉昭武九姓胡安諾盤陀出使突厥。翌年,突厥遣使西魏,是為突厥與內地王朝正式交往之始。與此同時,阿史那氏的傑出首領土門降服相鄰的鐵勒五萬餘落,勢力蒸蒸日上,開始反抗統治着漠北高原、壓迫着突厥的柔然。
  • 大統十七年,土門婚配西魏長樂公主,與中原的聯繫更加密切。次年土門重創阿那瓌治下的柔然汗國,自立為伊利可汗,建立突厥汗國,置汗庭於漠北高原鄂爾渾河流域的郁督軍山(亦作烏德鞬山、於都斤山等)。伊利可汗建立的遊牧汗國(552~630)常被稱為突厥第一汗國或突厥前汗國,以與682~744年復興的第二汗國或後汗國相區別。汗國被視為可汗的私產,可汗的地位最尊,權力最高,其下有小可汗、葉護(在西部突厥,葉護地位似為可汗之副)、設(亦作察、殺、煞等)、特勤、俟利發、俟斤、吐屯、發等官職。下至低級官吏,分28等。大小官職由氏族酋長、部落首領等貴族統治階層世襲。隨着國家機器的建立,汗國也逐漸制定一定的刑罰、稅收(特別是向屬部斂取)制度。關於突厥汗國的社會性質問題,學術界尚無定論。雖然存在着牧主、族長占有奴、婢的現象,但是還不足據以斷定其為奴隸社會。廣大突厥民眾穹廬氈帳,食肉飲酪,被髮左衽,逐水草遷徙,以畜牧、射獵為業。遷徙雖然無常,但諸部各有「地分」,總屬於可汗。

轉機

  • 土門建立汗國後,一年後死,木杆可汗(或木汗可汗,553~572)、佗缽可汗(572~581)相繼在位,此時為突厥汗國勢力大一統階段。木杆可汗勇而多智,在位20年,滅柔然(555),立東面可汗討契丹,聯合中原王朝征服吐谷渾(556),開創了汗國的強盛局面。他舍子而立弟佗缽可汗為汗,佗缽復以兄、弟之子分統汗國東面、西面。佗缽在位時控弦數十萬,東起遼東,西抵西海,斥地萬里,與中原的北齊(550~577)、北周(557~581)相抗衡。齊、周兩朝爭與它結為姻好,厚輸財物,以博其歡心。

崛起

  • 西征中亞與第一汗國的分裂、滅亡。在前述期間,突厥也向西發展。 早在土門稱汗之始,即派弟(?)室點密(亦作瑟帝米) 西征中亞,統西方的十姓(On Oq)部落。室點密與伊朗的薩珊王朝(226~651)於563~567擊滅嚈噠。室點密作為西部可汗,以天山山脈中的裕勒都斯和伊犁河流域為活動基地,控制着歐亞草原和綠洲的商路。據拜占廷史料記載,室點密與拜占廷(東羅馬帝國)多次互通使節,並擬共同出征薩桑王朝,打破薩桑王朝對絲綢之路上的轉販貿易的壟斷地位。

鼎盛

  • 在552~581年間,突厥是歐亞草原上最強大的國家,控制着東西交通與貿易要道。但是,這個迅速崛起的遊牧汗國,在政治結構上還沒有定型的可汗繼承制度,汗室的爭位內訌,加劇了草原遊牧社會固有的分裂趨勢,助長了小可汗或強大部落首領的割據傾向。西方室點密及其繼承人達頭可汗早就表現了明顯的獨立性,同時,東部突厥的幾位小可汗也各自割據一方。
  • 581年,佗缽可汗死,諸小可汗互爭大可汗之位,581~583年間的大風雪造成草原上的大荒年,加速了突厥的分裂,結果其中最強大的爾伏 (爾拔)爭位成功,稱沙缽略可汗(582?~587)。此時,取代北周的隋於開皇三年(583)擊破突厥。大可汗、小可汗之間對立的激化,天災、疫癘的打擊,導致突厥第一汗國或前汗國於583年正式分裂為東(北)、 西兩個突厥汗國。
  • 開皇四年,隋朝遵照沙缽略可汗之妻、原北周千金公主的意願,賜之姓楊氏,並改封為大義公主。隋通過與突厥建立翁婿關係而與突厥建立了冊封的君臣關係,並使汗位固定於沙缽略可汗及莫何可汗一系,這在隋冊立突利可汗為大可汗——啟民可汗的事件上表現得最為明顯。啟民因國內混戰疲憊而降於隋,隋助之重新立國。

故事傳說

  • 突厥阿史那部被別國滅族,只有一個十歲的小兒倖存下來。一隻母狼收留了他,將他哺育長大,並將他與狼相配。敵國得知,重新又派人將他殺害,並打算把與他相配的母狼一併殺死,身懷有孕的母狼於是逃往高昌國之北山,生下十男,子孫繁育,逐漸興盛。正是由於這樣的緣由,突厥族對狼頂禮膜拜。在突厥民族英雄烏可斯町汗的傳說中,是蒼狼引導他們,狼進兵進、狼停兵駐,最終取得勝利。

史料記載

  • 《周書·卷五十·列傳第四十二·突厥》云:「突厥者,蓋匈奴之別種,姓阿史那氏,別為部落。後為鄰國所破,盡滅其族。有一兒,年且十歲,兵人見其小,不忍殺之,乃刖其足,棄草澤中。有牝狼以肉飼之。及長,與狼合,遂有孕焉。彼王聞此兒尚在,重遣殺之。使者見狼在側,並欲殺狼。狼遂逃於高昌國之西北山。山有洞穴,穴內有平壤茂草,周回數百里,四面俱山。狼匿其中,遂生十男。十男長大,外托妻孕,其後各有一姓,阿史那即一也。子孫蕃育,漸至數百家。經數世,相與出穴,臣於茹茹。居金山之陽,為茹茹鐵工。金山形似兜鍪,其俗謂兜鍪為「突厥」,遂因以為號焉。或雲突厥之先出於索國,在匈奴之北。其部落大人曰阿謗步,兄弟十七人。其一曰伊質泥師都,狼所生也。」
  • 《通典》卷一九七《突厥上》曰:「侍衛之士,謂之附離(bori),夏言亦狼也。」《隋書》與《北史》記阿史那氏為君長,皆有「牙門建狼頭纛,示不忘其本」之言。狼無疑是突厥族神聖的圖騰物,因而突厥諸部落中,對狼至為崇拜,每於旗纛上圖以金狼頭。突厥可汗亦每以狼頭纛賜其臣。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