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閘北區第一中心小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閘北區第一中心小學全稱上海市靜安區閘北第一中心小學,是由我國當代著名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陳鶴琴先生創辦於1928年10月的一所歷史名校。九十餘年來,學校矢志不渝地踐行陳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在辦學中提出了「建設童心學校,追求兒童幸福」的辦學目標,開發和建設「新五指課程」,明確了幫助師生「做中得幸福」的辦學方向和策略,學校因此具有很高的社會知名度與辦學聲譽。

學校原名為工部局北區小學。1956年學校改稱上海市閘北區第一中心小學。2016年4月1日,因原閘北區、靜安區「撤二建一」,正式更名為上海市靜安區閘北第一中心小學。

辦學歷史

1928年9月,陳鶴琴在上海華人納稅會的華董以及華人教育委員們的推薦下出任工部局華人教育處處長。剛一上任,陳鶴琴便向企業家聶雲台租下位於匯山路(後改稱霍山路)150號的聶家花園,籌創工部局東區小學(後稱匯山路小學),並將華人教育處的辦公處和自己的家也暫時安在了這裡。另租閘北火車站附近老靶子路(現武進路)228號房屋三間,籌創工部局北區小學(現上海市靜安區閘北第一中心小學)。工部局設立華人教育處,由華人教育家來公共租界為華人子弟辦教育,這是上海華人多年鬥爭的結果,是當時轟動上海灘的大事件。

10月1日,華人教育處正式開始辦公;10月8日,在匯山路150號舉行了工部局小學開辦儀式,中外來賓、媒體記者雲集。在此之前,公共租界從未有過由華人創辦、管理的公辦華人小學。10月8日,工部局北區小學、東區小學同時開學。

工部局北區小學開辦第一年,只有學生78人,位於老靶子路的校舍能容納300餘名學生,但是教室整體偏小,也幾乎沒有室外運動場地,屬於臨時辦學性質。1930年9月,位於學校現址的華童公學(現晉元高級中學)遷到了赫司克而路(現中州路),留下的校舍(建於1903年)由北區小學遷入使用,當年共招收學生412人。

1928年10月8日:工部局北區小學;

1930年9月:遷至現校址,仍稱工部局北區小學,也稱克能海路小學;

1945年:上海市第十五區中心國民學校

1951年:上海市北站區第一中心小學;

1956年:上海市閘北區第一中心小學;

1969年:停辦,校址改為北站中學;

1978年:復校,上海市閘北區第一中心小學,同年經市教育局批准為區屬重點小學;

2016年4月:上海市靜安區閘北第一中心小學。

辦學條件

硬件設施

學校占地8667平方米。

辦學規模

學校有21個教學班,750餘名學生。

師資力量

學校有78名教職員工,其中中學高級教師11名,小學高級教師49名,區學科帶頭人3名,市區骨幹占專職教師的30%。

創始人

陳鶴琴(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中國著名兒童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教授,中國現代幼兒教育的奠基人。

1928年10月,陳鶴琴在擔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華人教育處處長時,創辦了工部局北區小學,即現今的上海市靜安區閘北第一中心小學,北區小學是陳鶴琴在上海創辦最早的兩所小學之一。

歷任領導

1928年—1949年曆任校長:張祖培、吳祖蔭、葛鯉庭、章印丹、鄭寶謙、潘恆壽。

1949年—1969年曆任校長、書記:林榮、徐新德、李春樹、諸幼琴、王同慶、施南峰。

1978年至今歷任校長、書記:施南峰、王同慶、曹靜芝、林翠珍、楊江丁、屠月華、徐靜、黃勤霞、趙強、蔡喆炯。

文化傳統

辦學宗旨:發展兒童的身體與心智。

辦學理念:一切為兒童。

辦學目標:把學校建設成為兒童幸福成長的樂園,教師專業成長的搖籃,家長滿意放心的童心學校。在同行中享有較高的知名度與影響力,並能通過持續不斷的變革,來回應社會發展對學校的新要求與新挑戰,成為一所具有自我發展動力與能力的創新型學校。

培養目標:通過五年的學習,使學生能成為明辨是非、獨立思考、文明禮貌、誠信寬容、世界眼光、身心健康的幸福好少年。

辦學歷程

1978年,學校復校,打造市區高質量學校

歷經文革10年的動盪,1978年,學校復校。當時在原閘北區各校抽調了一大批優秀教師匯集到一中心,政府下決心要把一中心辦成原閘北區、乃至上海市最好的學校。隨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學校工作的前進方向也進一步明確,那就是既快又好地使學校教育工作重點轉移到教學工作上來。因此復校之後,學校較早開展「在常態兒童中培養質優生」的研究,教育教學質量名列市、區前茅。學校也經由當時的市教育局認定為原閘北區重點小學。

80年代起,開展以「自主教育」為主題的整體改革

進入20世紀80年代之後,針對學校教育中盛行着的「被動授受式」「保姆式」教育,在系統總結教育改革經驗的基礎上,學校對如何深化小學教育改革作了進一步的探索,以「自主教育」為主題進行小學教育整體改革的研究與實踐。自主教育的內涵就是,通過教育的影響,充分調動學生的內部機制,引導學生積極有效地參與教育過程,增強學生的自我意識,在教師的指導下,使學生逐步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成為積極主動、全面發展的人。「自主教學」第一階段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優秀教師逐漸脫穎而出,學生活動與能力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尤其是少先隊活動「爭乘2000次兒童列車」引起了校內外強烈反響,並受到了團中央的嘉獎。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學校首次獲得上海市文明單位的殊榮。

世紀之交,深化陳鶴琴教育思想研究,創辦「童心學校」

新舊世紀交替之際,世界各國都從提高綜合國力、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角度,加快了本國課程改革的力度。1997年,我國拉開建國以後第8次課改序幕,開始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可持續發展能力。而學校自主教學的探索和實踐與第8次課程改革的目標完全吻合。為此,學校自1999年啟動了「自主教育」第二階段的探索和實踐,正式提出了創辦「童心學校」的辦學目標。學校傳承陳鶴琴先生兒童教育的思想,在對學生生存狀態的研究中,確立了尊重學生成長規律,尊重學校教育工作規律的「童心學校」發展內涵;明確了小學教育兒童化的基本特徵,即在培養目標上體現以人的發展為中心的小學教育價值取向;具體落實在學校教育上要構建充滿童趣的、生動活潑的教育方法體系。在堅持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發展的理念支撐下,學校先後湧現出一大批各方面發展良好的學生,學校整體辦學質量也得到進一步提升,成為市二期課改實驗的先進單位,社會聲譽也越來越高。

學校緊緊抓住「尊重童心,促進發展」的總課題開展實踐研究,進行教育整體改革,獲得顯著的發展。近10年的時間,學校不斷深化對「童心學校」的認識,豐富它的內涵,建構了本校的「童心文化」。「童心文化」的內涵,就是為了所有學生的幸福,「理解童心」「呵護童心」。「童心文化」的內核就是「建設童心學校,追求兒童幸福」,從「童心課程」「童心教學」「童心評價」「童心教師」等方面開展實踐研究,以追求兒童幸福為辦學的價值取向,處處以學生髮展為本,尊重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成長規律,尊重學校教育工作的規律,將學校建設成為「生動活潑、快樂健康」的學習和生活樂園。這段時期,學校再次回歸創始人陳鶴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理論體系,使「一切為了兒童的幸福」這一辦學理想成為學校的教育目標和神聖使命。

建設新五指課程,持續推進「童心學校」建設

在總結前一階段辦學成果的基礎上,結合當今時代特徵和課程改革的進程,提出了未來辦學的新思路,即激勵學生「爭做幸福兒童」,開發和建設「新五指課程」,確定了「公民與禮儀」「學科與拓展」「健康與生活」「藝術與人文」和「探究與創新」五個課程板塊,幫助學生「做中得幸福」。學校以「尊重童心、促進發展」為核心思想,在尊重兒童的基礎上,以「兒童幸福感研究」為抓手,關注兒童的內心世界,鼓舞其天性與興趣的自由發展。還孩子們更多鍛煉、遊戲、活動、交往的時空,為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自由而廣闊的天地,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載體,為學生健康成長搭建多元化平台,使學生通過五年在校學習,成長為具有健康的體魄、世界的眼光,「亮清笑美巧」的幸福好少年。

所獲榮譽

教育部首批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

教育部首批全國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

全國中小學生創造大賽示範學校;

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活動教育創新學校;

首批上海市文明校園

連續十四屆上海市文明單位;

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系統市級文明單位;

上海市中小學學生行為規範示範校;

上海市家庭教育示範校;

上海市少先隊工作示範校;

上海市少先隊紅旗大隊;

上海市外語類及外語特色校聯盟單位;

上海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體育課程改革試點學校;

上海市紅十字工作示範學校[1]

上海市藝術教育特色校;

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藝術教育合作學校;

上海市校園文化建設「一校一品」特色學校;

上海學生合唱聯盟單位;

中國少年科學院科普教育示範基地;

頭腦奧林匹克特色學校;

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實驗學校;

首批上海市中小學幼兒園後勤管理與服務先進集體;

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園[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