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銅官陶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銅官陶瓷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銅官陶瓷,湖南省 望城縣 銅官鎮特產,中國地理標誌產品。銅官陶瓷源遠流長,其傳統製作技藝「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銅官鎮地區陶土資源豐富,氣候條件適宜陶瓷製作,產品器物以「 釉下彩」為主要特徵,同時與 貼花、印花、雕塑、刻劃等技藝結合,分建築用陶、日用陶和美術陶三類。產品細膩如瓷, 潤澤如玉,堅固如石,耐鐵打碰撞和高溫蒸煮,且不含鎘、鉛之類有毒物質,深受中外各界的歡迎。

歷史淵源

長沙窯銅官陶瓷技藝的形成源遠流長。《監略妥注》載:「舜陶於河濱,而器不苦窳」。即在殷商之前,舜帝就帶領先民在湘江一帶開始了制陶之業,進行原始的手工製作。至唐代長沙窯銅官陶瓷技藝就十分成熟。

1、從長沙銅官窯遺址和其它古窯出土文物和積澱深厚的陶瓷碎片考究,長沙窯銅官陶瓷技藝已創造性地表現在造型、成型、燒成、裝飾等諸多方面,構成了全方位的陶瓷手工製作體系。

2、2000年,德國人蒂爾曼.沃特發在印度尼西亞海域打撈出「黑石號」載有9世紀中晚唐陶瓷產品的沉船,其中長沙銅官窯的精美瓷器達6萬餘件,這些產品充分展示了銅官陶瓷手工技藝的歷史淵源和巨大魅力。

3、在日本朝鮮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斯里蘭卡伊拉克坦桑尼亞肯尼亞伊朗等17個國家發現了唐代長沙銅官窯陶瓷文物,這些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異國的產品,已在全球形成了「唐瓷效應」。專家認為「長沙窯銅官陶瓷技藝」是屬唐代遺存。

長沙窯址位於湖南長沙市望城縣銅官鎮,所以舊時有着「銅官窯」之稱。該窯址在1956年首次被發現,隨後在1964年及1983年分別經歷了兩次較為全面的挖掘。研究發現:長沙窯實是在我們較為熟知的——「未有湘陰先有窯」湖南湘陰岳州窯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早在漢、三國時期岳州窯就有生產瓷器,在唐、五代達到巔峰,主為青瓷。其雖產量不能與同時期最著名的青瓷窯——「秘色窯」即越窯相比,但也在陸羽《茶經·四之器》對當下六大名窯時評中,被論「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壽州、洪州次」而列四席,顯赫一時。《水經注》載:「銅官山土性宜陶」,在岳州窯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銅管古窯隨後成為了唐代南方最重要的窯口之一。其對釉下彩繪發展直接為唐以後的彩瓷發展奠定了基礎,是我國彩瓷工藝的里程之碑。

製作技藝

長沙窯銅官陶瓷技藝,反映了先民們的創新精神,傳承至今,堪稱絕技 。其內容包涵了陶瓷製作的各道工序,各項技藝也凸顯了陶瓷製作的整體風貌。

1、釉下多彩。

銅官窯首創陶瓷釉下多彩新工藝是在提高產業競爭力,拓展陶瓷新市場的潛意識下形成的。先民們憑着智慧才能和實踐探索在當時發現了能顯色的幾種基料:孔雀石、洞庭潮泥、山坡黃泥、銅粉、柴灰、石灰,用這些基料相互搭配,濃淡適宜,產生青、黃、藍、綠、褐、黑、銅紅等多彩釉色。現代科學探明:孔雀石含有氧化銅和鉻元素,可顯綠色,含有鈷元素可顯藍色,潮泥、石灰含有鈣可顯黃色,含有鋯英石可顯白色;一種不含鈣的潮泥顯青色;黃泥、柴灰、潮泥均含鐵元素可顯褐色、黑色;銅粉在窯變中形成氧化亞銅產生銅紅色。釉下多彩的形成打破了當時中國陶瓷長期保持「南青北白」一統天下的局面,開創了後世陶瓷裝飾藝術之先河。

2、拉坯成型。

是在一個旋轉的圓盤中心,放上一團柔軟又可塑性的泥團,用雙手操縱向上挪動,按照人們的意志拉扯出各種圓形壺、瓶、碗、碟日用品。昔時,沒有電動馬達,沒有金屬機械,陶工們用一個篾織的轉盤裝在一個有公母栓的木套上,再用一根攪車棍撥動轉盤,利用轉盤的離心力在一定的時間將坯拉成。成型的坯件十分規整圓范,厚薄均勻,大小高矮一致,是一種很有觀賞性、新奇性、科學性的高難操作手工技術。一般需幼時開始操練,才能爐火純青。

3、捏坯成型。

此法萌於晚唐,成熟於宋、元,廣泛應用於缸類產品的成型。先按缸類的不同規格做好缸底,然後將泥土搓揉成一根直徑約5-8公分,長約40-50公分的泥條挽在右手臂上,兩手合壓,右手捏泥條在內側,左手壓泥條在外側,從左向右,一步一步後移,逆時鐘方向將壓扁的泥條均勻地向上堆接,直至缸體形成為止。熟練的陶工捏成的坯體直徑高矮基本符合規格,這種手工捏坯成型技術令人嘆為觀止。

4、雕塑成型。

這是一種純粹的手工藝術,先民們憑着聰明才智和藝術根底,將一團陶泥在手中搓、揉、捻、塑、雕,變成技術含量高的人物山水,飛禽走獸,創造了長沙窯銅官陶瓷無與倫比的手工造型技藝,為後世的雕塑工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5、貼花裝飾。

通過刻有花紋的印模印製和帶有花紋圖案的泥生粘貼到陶坯上進行裝飾。這種用手工裝飾的圖案類似浮雕,立體感強,藝術效果濃厚,有升華器物檔次的作用。

6、畫花裝飾。

用毛筆蘸上彩釉塗畫在陶坯器壁上,或山水景觀,或蟲魚花鳥,或人物戲曲,或亭榭樓台,燒成之後,坯釉結合牢靠,在陶瓷產品上展現出一幅幅畫圖,美輪美奐。用毛筆蘸上黑釉在坯體上書寫詩詞、警語也是長沙窯銅官陶瓷裝飾技藝的一種創造,別具一格。

7、堆花裝飾。

是一種用泥土向坯體上堆砌花紋的手法。技工應有一定美術設計水平。太多用在建築屋脊的花草欄杆上,或缸體上,顯得雍容華貴。這些技藝為後世的陶瓷壁畫提供了製作依據。

8、燒成法則。

陶瓷的燒成是一個關鍵。形容為「爐中取寶」。溫度如何掌握到位是一種技藝,一門本土學問。唐時,沒有儀器儀表,沒有火錘,而是全憑經驗和視覺,先民們定名為「看火」。即當窯內溫度達到一定火候時,則停止投柴,將一根小柴火棍投入窯膛,立即燃燒,亮光映在炙熱的產品上顯示出亮度。如果發亮則釉面熔解附在了產品上,加之色澤泛白,則溫度到位。這一法則,流傳千百年,形成了一種絕技。9、刮花裝飾。先在陶坯體壁上糊上一層化裝土,稱為「吊杆」,然後用一片竹蔑按照花紋圖案的需要刮撣化裝土上的某部分,顯露的底色成了裝飾圖形。這一技巧一般用在花缸繡墩上,刮的圖案或「八仙」或「山水」或梅蘭竹菊,具備此技能者,必先有一定繪畫功底,才能得心應手。[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