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雙人盤舞扣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鎏金雙人盤舞扣飾,是一個西漢滇國貴族服裝扣飾。1956年出土,器物主體造型表現了兩男子雙手各持一圓盤,交錯舞蹈。人物佩戴面具,着緊身褲,系腰帶,佩長劍,跣足,足下飾一巨蛇。人物通體鎏金,線條曲折富於變化動感十足。現為雲南省博物館藏。
「古滇國鎏金雙人盤舞扣飾」中,兩個人手捧盤狀物品、雙膝彎曲,類似舞蹈動作,與實際生活中「跳菜」[1] 動作十分相似,而且在南澗當地「跳菜」也叫「捧盤」。
特點
1956年,鎏金雙人盤舞扣飾出土於雲南晉寧石寨山古墓群13號墓,長19厘米、寬13厘米[2]。其為鎏金透空浮雕扣飾,背面有一榫扣,浮雕兩人雙手各托圓盤,昂首張口,手舞足蹈,腳踩一蛇[3]。兩舞俑着長袖交襟,衣褲布有月牙紋、捲雲紋飾,佩長劍、跣足[4]。其舞蹈形態與當地滇國民眾不同,因此族屬在考古學界眾說紛紜[5],一說為西域人[6]。
文物寓意及價值
反映滇人日程生活的器物「鎏金雙人盤舞銅扣飾」,亦寓意深刻。該器物是兩千多年前古滇國人腰帶上的裝飾,圖案上兩名舞者服飾相同,頭後梳條形小髻,高鼻、深目,身側佩劍,雙手執圓盤,作邊歌邊舞狀。其下有一條蛇,口咬前人之右足,尾繞後人之左足。整件扣飾造型生動有趣,動感極強。從兩個舞者的形象特徵與裝束來看,應是異域來客,有學者認為他們是北方草原遊牧民族「塞人」。此銅扣飾對於研究漢代盤舞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同時也展示了古滇國對外開放的時代印記。[7]
在石寨山第十三號墓出土的「雙人盤舞鎏金銅扣飾」產生的緣由,有人以為:其一,當時滇人所處地區人們有蟒蛇崇拜習俗,使得工匠為其他祭祀器物裝飾所用而鑄造出巫師手持盤與蟒同舞扣式;其二,滇國最昌盛時期與各方文化交流頻繁,滇人生活因融合了外來文化、習俗而發生了審美更新,促使匠人製作此類裝飾性飾物。此外還有一種解釋,該「扣飾」為周邊毗鄰邦國贈送給滇國高層或王室的禮品—為愉悅神聖而制的「與圖騰神靈共舞」扣飾,以求得滇國護佑,後被作為陪葬品置於該古墓。
現綜合來看出土於雲南古滇人生活區域的「四人鈴舞鎏金銅扣飾」「八人樂舞鎏金銅扣飾」與「雙人盤舞鎏金銅扣飾」,儘管這3件器物樣式、用途大相徑庭,但其工藝和質地卻不謀而合地均為青銅製品或青銅鎏金品。而器物所體現的內容,基本沒有脫離通過巫師溝通神人,以求得神靈對一個民族或一個家族給予人丁興旺、安樂富足的題材。由此說明在整個歷史過程中,人們以「樂」「舞」形式將對神靈的崇拜與精神寄託置於祭祀儀軌,在其生活中占據重要的地位。[8]
參考文獻
- ↑ 這個雲南飲食文化里的小眾宴客禮儀,大理彝族特有,曾瀕臨絕跡,每日頭條,2019-09-07
- ↑ 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主編. 名家點金文物知識系列 青銅器卷.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2013.04: 233. ISBN 978-7-5328-6317-4.
- ↑ 賈文忠. 中國青銅器鑑定實例.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2009.01: 92. ISBN 978-7-80047-316-6.
- ↑ 國家文物局主編. 中國文物精華大辭典 青銅卷.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5.08: 327. ISBN 7-5326-0376-8.
- ↑ 徐傑舜主編;徐傑舜,徐桂蘭著. 中華民族史記 第3卷 從華夏到漢族.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4.08: 280–281. ISBN 978-7-5334-6509-4.
- ↑ 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編著. 經典中國藝術史 卷1. 合肥:黃山書社. 2009.10: 308. ISBN 978-7-5461-0413-3.
- ↑ 國寶「牛虎銅案」見證滇國五百年輝煌,文匯報,2018-07-19
- ↑ 中國古舞文化鈎沉,「壹學者」微信 >> ,2018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