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鋦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鋦瓷
圖片來自知乎

鋦瓷,指用延展性強的金屬片(金、銀、銅、鐵)通過敲擊成形,製成扁平菱形的兩腳釘(稱為鋦釘、鋦子),將已破碎或出現璺痕的陶瓷器結合起來的技術。[1][2][3]

瓷器是很堅硬耐磨,更可以持久使用,然而瓷器的致命弱點是易碎,每當一件瓷器破碎後,便像雞肋,留之無用,棄之可惜,於是匠人們便開始琢磨如何將破碎的瓷器修補好。

一般來說修復瓷器以鋦瓷和金繕工藝為主。

1、鋦瓷

經常聽到「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那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這說的是一門古老的民間手藝——「鋦瓷」。即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鋦子」,把打碎的瓷器修復起來的技術。鋦瓷,中國最古老的瓷器修復技藝,是古代匠人們的心血凝成所在,相傳始於宋代,《清明上河圖》上就有鋦瓷藝人鋦瓷的情景。

鋦瓷步驟:

一、找碴,對縫,對破損的瓷器恢復原狀,準備修補。 二、定位點記。根據瓷器的紋飾結構以及樣式張合位置和位點,以及鋦釘數量和位置。

三、打孔,用金剛鑽打孔。打孔是對鋦瓷人的一大考驗,有些瓷器厚度就幾毫米,打孔時都是毫釐之差。一是手要拿得穩,對的準,最好不能打穿,有時不小心打穿了,還得多加幾道工序把孔填補起來;其二是孔要對稱,不能有一點偏差。

四、鋦釘。鋦釘製作最體現手藝人的水平,鋦釘的韌性和製作鋦釘的水平,也決定著鋦補器皿的使用壽命。鋦釘分為金釘、銅釘、花釘,鋦釘的大小,得根據器物的大小以及破損程度來計算。

五、用雞蛋清和瓷粉調和補漏,防止瓷器漏水,這樣完整的鋦瓷就完成了。

2、金繕

金繕是金漆瓷器修補技藝,本質上是漆藝的範疇,常用作於瓷器破損後的修復工藝。將破碎的瓷器,粘好後在接縫處用金粉進行繪畫,這是一種因地制宜的自然修復技巧,不但可以修復器物,還可以誕生一件獨特的全新作品,讓破碎的瓷器涅槃新生。

名稱

玉篇》解釋「鋦」字為「以鐵縛物」[4][5],原本並未特指陶瓷修復,而更多用於建築造船等行業。古代對這種手法稱為「釘釘」[6]或「骨路」[7]。今天此手藝一般用作修復鍋、碗,其手藝人在今北方方言中稱為「錮爐匠」「錮爐子」「錮漏子」「錮漏鍋」「錮鑥子」「錮露子」「鋦匠」「鋦盆(碗)兒的」「鋦漏子匠」「鋦碗匠」「小爐匠」「碗兒匠」;晉語太原話稱為「釘盤兒碗的」,吳語稱為「釘碗擔」「修缸擔」「補甏擔」[8]「修壇匠」[9]閩南語稱為「釘陶工」「補鼎的」「補硘仔」「補釘」,粵語客語稱為「補鑊公」「補鑊佬」。[10][11]

歷史

使用釘子修補器物由來已久,如古希臘薩摩斯島薩摩斯紅陶,便使用金屬條綁接或用 X 型鉚釘連接修補。[12][1]中國最早有據可查的以釘子修補瓷器的記載,有不少文章認為是宋代張擇端所繪《清明上河圖》,畫中出現了疑似為鋦匠的人物像[2][12]。然而也有研究認為,鋦匠不見於北宋原本,僅在明代仇英摹本中出現過類似人物,而謠傳所用的人物像實來自清代周鯤的《村市生涯圖冊》,因此不能將年代定位至北宋。[13][11][14]

最早確切地以文字形式記載鋦瓷的,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5],其中寫明使用金剛石「鑽玉補瓷」,已經具備了今天的鋦瓷技術的主要要素。嘉靖37年(1558),王問所繪《煮茶圖》中已經有了明確的鋦釘修補過的瓷罐,而到了萬曆11年(1583)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其《中國札記》中則對鋦瓷工藝流程有了較為詳細的記載。[11]外國的鋦瓷,最早有據可查的是日本的青瓷茶碗「銘馬蝗絆」[16]伊藤東涯伊藤東涯享保12年(1727)為其寫作一篇《馬蝗絆茶甌記》,其中亦說明傳自中國。除此之外,在歐洲18-20世紀,鋦瓷也曾輝煌一時,出現了大量鋦補的瓷器文物。[13]

東鄉族聚居的臨夏州東鄉縣,有不少地名以當地傳統上聚居的工匠行業命名,其中鎖南鎮伊哈池村之「伊哈池」,在東鄉語中即意為「碗匠」[17],東鄉族釘匠手藝亦被評為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工具

舊時的鋦匠走街串巷,肩挑扁擔,扁擔兩旁各一個提梁小木櫃,分別裝各種工具和生火用的風箱。[11]扁擔上會掛「行標」——「三角飛檐旗」,且會配撥浪鼓(或雙面有槌的小銅鑼),以作吆喝。[14][3]

鋦瓷鑽

鋦瓷鑽,也即民間俗語「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中的金剛鑽。一般分為三個種類:

  • 皮鑽

也叫「手拉鑽」,流行於山東地區。 其形制為:一根木製的15-20cm左右的立杆,一端鑲有鑽頭,另一端裝有可活動的構件,以手持固定;一根木製橫杆,橫杆一端固定有皮筋,繞在立杆上綁好。使用時,固定立杆,左右拉動橫杆即可。

  • 弓鑽

流行於河南地區。 其形制為:一根鐵製的5-10cm左右的立杆,立杆一端鑲有鑽頭;一把類似於二胡所用的弓;一塊石頭或金屬,稱為「手骨」。使用時,將弓弦在立杆上纏繞一圈,將手骨放在掌心以防止摩擦到手掌,扣住立杆固定,左右拉弓即可。弓鑽的原理與皮鑽相同,但由於弓弦程長,鐵立杆半徑短等多方面原因,弓鑽速度最快,但較易磨損。

  • 砣鑽

也叫「舞錐」「舞鑽」,流行於河北地區。 其形制為:一根木製立杆,底部鑲有鑽頭,靠近底部固定有一塊陀螺(或類似的配重物);一根橫杆,繩線固定在橫杆兩頭,並纏繞在立杆上。使用時,固定立杆,上下推拉橫杆,立杆在陀螺帶動下旋轉。 [14][11]

鋦釘

又稱「鋦子」、「扒釘」、「螞蟥釘」或「蜈蚣鈀」[18],吳語稱作「褡釘」「碗褡」或「褡襻」,呈「ㄇ」形,通常為匠人根據待修復器皿狀況,剪出合適的金屬片現場打制。一般為柳葉形兩腳釘,外表狀似現在的訂書釘,但並無一定之規。在做工藝品修復時,也會使用經過精心設計的特製花樣的鋦釘,稱為「花釘」。[11]

其他

此外一般還會用到鋦釘錘、剪刀、鑷子、鋦釘鉗、金剛錐(杭州話稱「箍子棒」)、弧勾刀、毫鈎、銼刀、砧子、生鐵塊等。[19]

技藝

鋦瓷
圖片來自第二自然

中國有一門古老的民間傳統手藝——鋦瓷,是一種可以把破碎的瓷器,通過像訂書釘一樣的「鋦子」,把碎片重新拼接起來的瓷器修補技術。經過修復後的瓷器,依舊牢固耐用,可以做到滴水不漏。 「鋦」,音「Jū」,古籍《玉篇·金部》中對於鋦的解釋是「以鐵縛物」,《集韻·燭謂》中則說道:「鋦,鐵束物也」。「鋦」最早的時候就是用鐵釘固定物體的意思。古話:「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說的就是鋦瓷。 瓷器又容易破碎,一旦破碎很難復原,以前的人節省,為了使破碎的瓷器可以重新使用,就想辦法修補它,古代的匠人也因而發明了鋦瓷技術。在古代,鋦瓷是百姓日常生活經常會接觸到的一件事。

作為手藝的鋦瓷又稱「鋦活」,分為面向民間生活器皿的「粗活」(「行活」、「常活」)和面向工藝品的「細活」(「當活」、「秀活」)兩類[11][2][1],後者又稱「鋦活秀」。無論哪一類,通常都以以下流程進行:

前期準備

  • 去灰掃塵。 清理影響粘合的灰塵。
  • 拼碴對縫。 將碎瓷片拼合回恰當的位置。
  • 粘合捆繩。 使用粘合劑將瓷片初步固定,然後用繩子紮緊。現代工藝則也有使用膠帶並省略捆繩的步驟的。
  • 定點劃位。 根據裂縫實際情況,計算出需要打釘的位置,在瓷器上標記出來。

實際操作

  • 定窩鑽眼。 也稱作「鑿縫」[8]。首先使用金剛錐,在上一步定出的位置上輕輕鑿出一個小窩,以便金剛鑽找准位置。接着,使用金剛鑽鑽孔。此時,把皮筋纏繞在金剛石鑽杆上,左右來回拉動用一根細竹竿兩端拴緊細線做成的鋦弓使鑽杆旋轉,利用鑽石的硬度在瓷器的裂縫兩側鑽出倒燕尾孔(面小內大的小孔),孔深應為壁厚的2/3左右。[12][14]
  • 製作鋦釘。 也稱作「釘襻」[8]。剪下大小合適的菱形金屬片,鍛打、裁剪,使之形狀合宜,最後用鑷子及毫鈎將其置入兩個對應孔內,以鋦釘錘平整之。如待修器皿為缸等大件,則也有熔煉、熱鍛制鋦釘的。
  • 上膩堵縫。 也稱作「補砂」[8]。鋦釘全部上完後,以油灰沿縫塗抹,再用雞蛋清(或糯米汁)調上石膏、生石灰、瓷粉或水泥製成干糊狀的膩子,以弧勾刀填入縫隙中。最後,使用銼刀、砂紙等精細修整成形。[11][19]
  • 試水。 匠人用修好的碗向主人討一碗水喝,以示修復成功,滴水不漏。

文化民俗

吆喝民謠

  • 鋦盆鋦碗鋦大缸嘞——!

最常見的吆喝。通行於各官話區。

  • 釘碗釘碟子哩![20]

蘭州話吆喝。

  • 釘鍋釘碗吆,釘鍋釘碗吆![21]

西北東鄉族釘匠吆喝。

  • 修缸哦,補甏來,缸要補,甏要修,磨成粉也好修,敲破也好修。[8]

吳語紹興話吆喝。

  • 鋦盆鋦硯鋦大缸,挑着擔子走四方。今個兒不把別處去,一心要上張家莊……[22]

天津市漢沽區民謠。

  • 鋦盤子鋦碗鋦大缸啊,大缸里坐着個花姑娘啊。花姑娘的辮子長啊,滴溜噹啷甩腚上啊。辮子鉸了不吃飯啊,嬸子大娘都來勸啊……[23]

濟南民謠。

西北相當一部分地區的地方戲保留節目,如陝西鼓書

衍生熟語

  • 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 阿烏卵冒充金剛鑽

上海話俗語,意義同上。

  • 錮爐匠戴眼鏡——找碴兒

鋦匠修復瓷碗時,需要將碎碴子拼好,故有此語。

  • 錮漏子擺手——不鋦(拘)

濟南話歇後語。濟南話「不拘」表示「無所謂」。

  • 江西佬鋦碗——嗞咕嗞(自顧自)

吳語歇後語。「嗞咕嗞」為鑽眼時的擬聲詞。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劉鵬; 宋充. 傳統鋦瓷手藝的存續與再生. 中國陶瓷. 2014-01-05, 50 (11): 44–46. doi:10.16521/j.cnki.issn.1001-9642.2014.11.009. 
  2. 2.0 2.1 2.2 黃修林; 黃思潔; 歐陽小勝. 淺談「鋦瓷」傳統工藝及其發展趨勢. 陶瓷學報. 2015-04-18, 36 (4): 434–436. doi:10.13957/j.cnki.tcxb.2015.04.020. 
  3. 3.0 3.1 徐美慧. 淺論民間傳統鋦瓷. 美術大觀. 2015-02-15, (2015年第2期): 065 [2020-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4). 
  4. 玉篇·卷十八》:「君玉切,以鐡縛物也」
  5. 類篇·卷四十》:「拘玉切,鐵束物也」
  6. 太平御覽·雜物部二》:「楊龍驤《洛陽記》曰:石牛一頭,在城西北九重里。耆舊傳說:往者石虎當襄國,石牛夜喚,聲三十里。事奏虎,虎遣人打落牛兩耳及尾,以鐵釘釘四腳,今現存。」
  7. 老學庵續筆記》:「市井中有補治故銅鐵器者,謂之『骨路』,莫曉何義。《春秋正義》曰:『《說文》云:「錮,塞也。」鐵器穿穴者,鑄鐵以塞之,使不漏。禁人使不得仕宦,其事亦似之,謂之禁錮。』余案:『骨路』正是『錮』字反語。」
  8. 8.0 8.1 8.2 8.3 8.4 於澤鋒. 騰豪村的「非遺」之路. 紹興日報 (11764期) (紹興日報社). 2018-01-19: 第三版 [2020-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4). 
  9. 王夷; 阮西內; 余西萌. 即將消逝的手藝①:寂寞的修壇匠 30萬個酒罈一人維護. 浙江新聞. [2020-01-14]. 
  10. 許寶華,宮田一郎 (編). 漢語方言大詞典. 北京: 中華書局. 1999-04. ISBN 7-101-00817-8. 
  11.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徐美慧. 由技到藝的民間傳統鋦瓷藝術. 2015-06-30: 18 [2020-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4). 
  12. 12.0 12.1 12.2 郭琪美. 傳統民藝「鋦瓷」的嬗變研究. 藝術科技. 2014年12期 [2020-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4). 
  13. 13.0 13.1 袁嘯波. 鋦瓷,從中國到海外. 收藏. 2015年12期: 18-25. 
  14. 14.0 14.1 14.2 14.3 黃思潔. 傳統「鋦瓷」工藝特點及發展研究. 2016-06 [2020-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4). 
  15. 本草綱目·卷10》:「時珍曰,(金剛石)其砂可以鑽玉補瓷,故謂之鑽。」
  16. 青磁茶碗 銘馬蝗絆. e國寶. [2020-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0). 
  17. 陳海汶. 東鄉族 大山深處的虔誠信徒. 中國國家地理. [2020-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1). 
  18. 陳馨. 陶瓷修復技術之鋸釘補瓷技術的起源發展及其相關. 文博. 2006年第3期: 49–58. 
  19. 19.0 19.1 劉園; 王老邪,龔為. 跟王振海學鋦藝. 中華手工. 2012年8月刊: 012–015. 
  20. 劉家兵. 從碗兒匠到專用消毒碗牛大碗見證蘭州的變遷. 蘭州日報 (R03版). 2009-08-20 [2020-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4). 
  21. 鍾翔. 釘匠的技藝. 經濟日報 (13102). 2017-11-05 [2020-02-09]. 
  22.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歌謠集成山東卷編輯委員會 (編). 中國歌謠集成 天津卷. 北京: 中國ISBN中心. 2008-03: 505. ISBN 7-5076-0300-8. 
  23. 董文斌 (編). 濟南老民謠集錦. 濟南: 濟南出版社. 2013-09: 138. ISBN 978-7-5488-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