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瑪竇中國札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利瑪竇中國札記》,16世紀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的一部明代中國行記。利瑪竇著。本書原稿25萬字,利瑪竇死後,由耶穌會士比利時人金尼閣於1614年從澳門帶回羅馬,並由意大利文譯成拉丁文,加以潤色,又增添了一些利瑪竇的事跡和教會情況的敘述,於1615年在德國奧格斯堡出版。在歐洲,據原文翻譯的各種文字譯本,計有拉丁文本4種、法文本3種、德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本各1種。1625年《普察斯朝聖者》叢書中收有英文摘譯本,1942年始有完整的英譯本譯出,1953年再版。中譯本系根據1953年加萊格爾英譯本並參照德賢禮注釋本譯出,1983年中華書局出版。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本書共5卷。第1卷系對中國的全面概述,從國名、土地、物產、科學技術、政治制度到風俗習慣等等。第2—5卷記述耶穌會傳教士,主要是利瑪竇本人在中國的傳教經歷。對於研究明代中西交通史、耶穌會入華傳教史,乃至對明史的研究都有史料價值。
作者介紹
利瑪竇(Mathew Ricci 1552—1610),生於意大利中部教皇邦安柯那省馬塞拉塔城,自幼就讀於教會學校,後到羅馬進入羅馬學院,參加耶穌會,攻讀拉丁文、哲學、數學和天文學等。1582年參加赴中國的傳教團到澳門,先後在肇慶、韶關、南昌、南京等地居留。又從南京到北京,獲准向明萬曆帝呈獻聖象、天主經、自鳴鐘、世界地圖、三稜鏡、西洋琴等的機會,引起明朝皇帝的興趣,默許他在北京居留傳教。1610年死於北京。
相關信息
名著是書籍中的精華。它標誌着人類認識發展的水平,影響乃至支配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影響乃至支配社會的各種實踐活動[1]。《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篩選出價值高、作用大、影響廣的一萬部名著,把它們匯集一起,根據科學文化知識體系的區別和聯繫加以分門別類,並逐部作出精要的詮釋。可以說,這是對科學文化的一次總結,是一項很有價值的科學文化建設工程。這部辭典是一部很有用的工具書[2]。
視頻
利瑪竇中國札記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2017年,有哪些科技著作值得一讀?《連線》雜誌為你推薦這些!,搜狐,2017-12-26
- ↑ 工具書是一種按某種體例編排的專供查找特定資料而不是供系統閱讀的書籍,道客巴巴,2012-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