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野丫》,編劇:薄福君。劇本由《黑龍江藝術》1984年發表。
劇目介紹
評劇《野丫》劇情介紹:
農村青年工余無事可做,團支部書記野丫因不給公社放映隊送西瓜,放映隊不來演出。於是野丫立志自建文化站,因無資金,野丫不顧母親和弟弟反對,拿岀為弟弟買車的錢,女青年相梅也拿出訂婚買東西的錢、,但仍不夠。野丫知其男友滿生家有錢,滿生父外號吸鐵石,視錢如命,難以借出。野丫想起吸鐵石要找老伴,遂以相親為名,叫吸鐵石拿出400元錢,錢一到手野丫就宣布與滿生訂婚,吸鐵石只好又拿出400元錢。野丫用這些錢買了一台彩電,活躍群眾業餘生活。吸鐵石發現受騙,要搶走彩電,黨支部知道後,撥給一些經費,公社也批評了放映隊,農村青年有了正當的文化生活。
中國戲曲
戲曲是我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我國最具有民族特點和風格的藝術樣式之一。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用來娛神的原始歌舞。《尚書堯典》上說:「於!子擊石拊石,百魯率舞。」《呂氏春秋古樂》上也說:「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日《玄鳥》,三日《遂草木》四日《奮五穀》五日《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着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如「儺戲[1]」;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並向着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牴」(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2]」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視頻
野丫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儺戲是什麼?儺戲的來源是什麼?,為什麼網,2015-07-18
- ↑ 歷史知識 > 參軍戲,國學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