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重慶磁器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重慶磁器口

中文學名:重慶磁器口

外文名稱:Ciqikou town

所屬地區:中國 重慶 沙坪壩區

磁器口古鎮,千年古鎮,重慶縮影,位於重慶市沙坪壩區嘉陵江畔的古鎮磁器口,轄區1.8萬人,面積1.5平方公里

基本內容

  • 行政區類別:傳統文化歷史街區
  • 外文名稱:Ciqikou town
  • 榮譽: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 所屬地區:中國 重慶 沙坪壩區
  • 中文名稱:磁器口
  • 特色:古鎮三寶、古鎮三多
  • 地理位置:重慶沙坪壩區,嘉陵江畔

古鎮簡介

磁器口古鎮是位於重慶市區,古鎮磁器口位於市區近郊,東臨嘉陵江,南接沙坪壩,西界童家橋,北靠石井坡。距繁華的主城區僅3公里。始建於宋代,面積1.18平方公里歷經千年變遷而保存至今的重慶市重點保 護傳統街。   

是不可多得、古色古香的傳統文化歷史街區,是人文薈萃、風景優美、獨有「一江兩溪三山四街」地貌的旅遊勝地,是交通便利、休閒娛樂、重溫老重慶舊夢的好去處。磁器口始建於宋真宗咸平年間(公元998年),因明朝建文帝朱允?殺苣言?隱修於鎮上寶輪寺,故又名龍隱鎮。清朝初年,因盛產和轉運瓷器,而得名磁器口,作為嘉陵江邊重要的水陸碼頭,曾經「白日裡千人拱手,入夜後萬盞明燈」,繁盛一時,美譽為「小重慶」。 磁器口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是重慶歷史文化名城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紅岩文化、民俗文化各具特色:有古樸粗獷的巴渝遺風,有古風猶存的茶館、有歷史傳承的碼頭文化;有佛、道、儒三教並存的九宮十八廟;有正氣凜然的紅岩志士抗戰遺址;有獨具特色的川劇清唱、火龍表演,有工藝獨特、品種繁多的傳統旅遊產品,有享譽四方的毛血旺、千張皮、椒鹽花生等飲食三寶,任你品味,任你選購。「一條石板路,千年磁器口」,其鮮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的吸引力,海內外每年前來參觀、旅遊的賓客達300餘萬人次。

名稱由來

磁器口原名白崖場,始於宋真宗咸平年間(公元998-1003年),在明朝成為繁華的商業碼頭,「白日裡千人拱手,入夜來萬盞明燈」是其繁榮寫照。清朝初年,因生產青花瓷,得名磁器口。古稱龍隱鎮。

古鎮歷史

磁器口始建於宋真宗咸平年間(公元998年),傳說明朝初年朱允炆被迫削髮為僧來渝,隱避於寶輪寺, 故將原「白岩鎮」改名為「龍隱鎮」。   

清朝初年,因盛產和轉運瓷器,而得名磁器口,作為嘉陵江邊重要的水陸碼頭,那經歷千年不變的濃郁純樸的古風,令其成為重慶江州古城的縮影和象徵, 「白日裡千人拱手,入夜後萬盞明燈」,繁盛一時的磁器口,被美譽為「小重慶」。   

磁器口,以出產瓷器而得名。在1918年地方商紳集資在青草坡創建了新工藝制瓷的「蜀瓷廠」,瓷器質地很好,品種繁多,名聲漸大,產品遠銷省內外。漸漸地「磁器口」名代替了「龍隱鎮」。現已發現古窯遺址20餘處。

古鎮商貿

古鎮磁器口有12條街巷,街道兩旁大多是明清風格的建築,地面由石板鋪成,沿街店鋪林立。商貿集中在大碼頭和靠碼頭的金蓉正街。   嘉陵江中上游各個州、縣和沿江支流的農副土特產在此中轉集散,重慶城的一些大商客在碼頭設店收購。輸出以棉紗布匹煤油鹽糖、洋廣雜貨、日用百貨、五金顏料、土碗土紙和特產煙絲等為大宗。 在重慶作為陪都時期,據統計有商號、貨棧和各種作坊達1670多家,攤販760多戶。每天都有300多艘(船均載重10噸)貨船進出碼頭。全年中商貿最興旺的是枯水季節(舊曆八月至次年四月),碼頭河壩搭建起臨時街道,有上河街、中河街、下河街,還有專業性的木竹街、鐵貨街、陶瓷街和豬市、米市。碼頭上萬商雲集,擁擠不通。   除大碼頭外,還有歷史悠久的4家絲廠,一家制呢廠,24兵工廠(現特鋼廠),25兵工廠(現嘉陵廠),都設有自己的貨運碼頭。碼頭上從早到晚,水陸兩路,商旅川流不息,裝卸搬運,絡繹不絕。行商坐商,批零量購,貨暢其流。大碼頭右側的豆芽灣,是米糧幫、木材幫、篾貨幫、煤炭幫的地盤。與碼頭河街相鄰的是鐵貨街、豬市、雞鴨蛋市和鹽市口。各行業的同業公會都有事務所,食品糕點業26家,棉紗布業20家,茶館酒館116家。昔日磁器口碼頭的繁榮景象,至今還深深地留在「老重慶」的記憶里。當年留傳這樣一首民謠:「白日裡千人拱手,入夜後萬盞明燈。」「千人拱手」:是形容每天都有上千隻船上的舶公和船夫划着船向碼頭停靠。「萬盞明燈」:是指形容碼頭上商賈雲集,入夜後各自點亮油壺、電石燈和汽燈如繁星閃爍。   1997年,重慶新發行的一套《最後的回憶》地方磁卡,與解放碑、通遠門、臨江門並列的就是磁器口大碼頭,有「小重慶」之稱。

古鎮文化

素有巴渝第一古鎮之稱的磁器口,已有1800年,孕育了古鎮悠久的歷史與文化。   

磁器口文化底蘊豐厚,巴渝文化、沙磁文化、紅岩文化、宗教文化、各具神采,「一條石板路,千年磁器口」,其濃郁的民俗風情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古鎮發展

中共沙坪壩區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磁器口古鎮歷史傳統街區的保護開發工作。按照「雲南有麗江、江蘇有周莊、重慶有磁器口」的定位,努力將磁器口打造成世界級旅遊品牌,吸引海內外遊客觀光旅遊。

古鎮榮譽

1998年瓷器口被國務院確定為重慶市重點保護傳統街。

昂昂乎!白岩靈山,隆然高聳,挺亘古之奇姿,收三巴之煙雨。清水小街,兩腋瀠回;金碧鳳凰,雙峰拱衛。前俯嘉陵碧浪,後承歌樂靈音。上仰無極,下臨不測。有吞天噬日之象,萬劫不羈之勢。如龍巡四海,馬躍中天。夫以一川兩谷三山四街而名天下者,乃磁器古鎮是也。 聞昔之盛矣,磁器乃渝水要津,巴縣首場。概華村而至井口,攬歌樂而攜河浜。水陸交匯,通達萬方。竹掩雙澗,橋連三岡。聚千般業,興百日場。蓮花盪天然良港,船泊舟航;馬鞍山造化形勝,寨紮營張。金沙灘上,棚房無數;石板路旁,貸棧千廂。但見三山熙攘,四街繁忙。風行百貨,雲集萬商。一時昌期景運,泰象高驤。晝里千人拱手,夜來萬火流光。數不清銀號米市,豆鋪綢莊。陶搪竹木,賭館棧房。五花八門,成派結幫。莫測鎮中之生意,幾同海上之洋場。況爾一旦水枯,河灘火爆,萬眾喧喧,三街浩浩。道不盡商賈心機,江湖奇巧。九流三教,扯旗放炮。八卦陣方斯下矣,上河圖焉足道哉!沙坪窯馳譽三千里;聚森茂味頤百萬坊。燴片花生毛血旺,號曰三寶;生絲刺繡明揚瓷,總稱三綱。數里酒樓,紅霞映日月,春意滿壺觴,恨不魚皆兩首,蛋盡三黃;百家茶館,甘泉翻雀舌,活水躍龍芒,長將星移曙色,夢續殘紅。聽評書,一語神飛,滿堂顛狂;看川戲,五音已歇,舉座引吭。論文韜,鯉魚一門三舉人,五里兩翰林;看武略,龍舟塢一將有號令,五彪並冠軍。九宮十八廟,終老多少心。鎮以古稱,俗以民傳;元宵滿街花燈,一路旱船;清明九岡放鷂,四野征鞍;端午蒲艾驅邪,眾漿爭先。中秋合家團聚,三川月圓;春節通街響炮,戶戶春聯。廟會龍騰大地,梅開鳳翥新天。秋冬春夏,意醉神酣。小重慶聲名傳四海,龍隱場氣概貫千年。至若抗戰伊始,移營重慶,磁鎮乃令邸中樞,將幃帥帳。俊傑精英,令倭膽喪。韜奮疾呼,恩來演講。悲鴻寫馬上揮戈,臨乙雕汪逆跪像。肇中世界揚名,林森三山絕響。最是林園會晤,全民激賞。偉績豐功,世代敬仰。 然山有常形,水無故態。昔日勝景,而今安在?胡為乎交通一變,遂成世外。何期僅離半紀,零落衰邁。頹壘殘牆,朽樓殘寨。入懷易老,著心無奈。且猶時下薰風俗雨,幾欲臣服;鵝眼孔方,儼然主宰。德之時義遠矣哉!蓋一鎮之瀟瀟,系天下之風雲;非一人之耿耿,披萬吉之胸襟也!所喜近市不染,傳譽不孤。古韻千秋尚嘆,淳風一縷未租。而一石一瓦,皆留掌故;片言隻語,儘是當初。沙磁文化,義蜚華夏;寶輪真龍,光動陪都。夢裡佳境,何曾須臾生疏!每見老街弈手,挾殘子而爭雌雄,羈愁全釋,鬱悶頓通,知我族之志未窮,信乎斷無長隱之龍矣。夫大落必大起,天意不絕斯村!磁器月在,寧愁人心不古,白岩塵空,又迎歷史回春。方今政府領銜,民眾一心。爰修鎮志,巧運斧斤。旅遊熱點,指日可成。吁嚱,一舉之得,千萬人之得也。指望繁華,還如昨昔;要知輝煌,當在今朝。一賦未安,廟會聲喧,文不足觀,添為一千,以賀建鎮千年之禧也:   好將一丸補蒼穹,古鎮復興貫日虹。千載風高誰抖擻,群巔迴蕩萬年鍾。

古鎮交通

乘坐出租車車費起步價為8元,乘中巴車和220路公交車十分鐘可到達古鎮,普通車車費1元、中級車車費2元。北碚方向遊客,可在童家橋下車從金蓉門進入古鎮。江北,南岸,九龍坡,渝中區到沙坪壩交通極為方便,乘坐大巴、中巴、出租車均可。

古鎮小吃

被譽為「古鎮三寶」的毛血旺、千張皮、椒鹽花生等特色飲食享譽四方。其中,首數的便是古鎮麻花。因其選料上乘,手工精製,具有香甜酥脆、入口化渣的特點,深受人們喜愛,其與眾不同的品質,早已備受好評。據說,古鎮陳麻花早在清朝末年就憑藉其獨特的口味在巴渝大地流傳開來。因其選料上乘,採用全手工製作,具有香、酥、脆、爽,久放不綿等特點,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古鎮三多

古鎮磁器口,從老人們的敘談中得知,古鎮昔有「三多」:廟宇多、名人足跡多、茶館多。

廟宇

在磁器口,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九宮十八廟」之說,寶輪寺、雲頂寺、復元寺、文昌宮……不一而足。在小巷穿行,只要發現殘牆斷垣,向居民打聽,準會得到這樣的答覆:「這裡原來是個廟子。」昔日,在這裡香會、廟會、花會,以及正月龍燈、清明風箏、端午龍舟、七月河燈、中秋賞月、重陽登高等,一年到頭從不間斷。在老百姓中流行着這樣一句話:「初一十五廟門開,燒香拜佛請進來。」 磁器口古鎮(20張)   現在得以保存下來且較完好的只有「寶輪寺」,「寶輪寺」建於唐初,大雄寶殿正樑上刻有「尉遲恭建修」字樣。寺地範圍較大,由大雄寶殿,至馬鞍山,一直到童家橋,都是寶輪寺範圍,到處都修建有神殿廟宇,氣勢恢弘。有僧侶300多人,香火旺盛。此寺毀於明末清初,張獻忠入川時,把廟宇幾乎燒盡,僅存大雄寶殿。後經培修川主殿、觀音閣、天王殿及禪房。大雄寶殿的殿柱是約兩人合抱的馬桑樹,其餘殿宇的柱子直徑不過一尺大小。而大雄寶殿的建築內外結構未用一顆鐵釘,且是全木結構。殿中兩樁刻有盤龍抱柱,栩栩如生。最奇的是兩柱基石,一柱凸出地面尺許,一柱凹下幾寸,但兩柱平衡,歷時千年之久,全殿無歪斜之影,真可謂天工巧匠,堪稱一絕。大雄寶殿佛爺座像前一井,可通嘉陵江河邊的「九石缸」,曾有人以鴨投入井內,事後在「九石缸」發現。此井在平時用石鼓蓋上的。

名人足跡

最使這千年古鎮增色不少的是,有不少的名人來過磁器口古鎮,不少已成為老人們回憶的佳話。傳說明朝初年朱元璋之孫允炆皇帝被四叔燕王朱棣篡位,削髮為僧來重慶,隱避於寶輪寺,天王殿牆上有「龍隱禪院」四個大字。故將原「白岩鎮」改名為「龍隱鎮」。龍隱鎮方圓三十餘華里,上至井口,下至李子壩為界。到20世紀初四川總督劉湘到磁器口,開辦了煉鋼廠、機修廠,成為四川最早的煉鋼基地。在抗日戰爭時期省立教育學院在磁器口辦學時,學貫中西的國學大師吳宓在這裡任教,除傳道授業、著書立說之外,偶爾也會到鎮中心的茶館去坐坐,一邊品茶,一邊與茶客擺擺「龍門陣」,了解民情與社會。

著名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人丁肇中,在抗戰時期就曾就讀磁器口正街寶善宮內的嘉陵小學。磁器口鳳凰山作為國民政府教育部美術委員會駐地,聚集了徐悲鴻傅抱石王臨乙張書族豐子愷宗白華等眾多的全國知名的美術家及美學家。《紅岩》小說中的「華子良」,更是家喻戶曉,在磁器口留下了他革命活動的足跡。據老人們講,華子良經常到鎮上買菜,擔鹽巴,挑醬油,買完東西就走,老輩人都見過,而且與地下黨接頭的地點便在磁器口的一棟穿逗房子裡,只是說不清是那一棟了,這更增添了古鎮神秘色彩。[1]

茶館

在古鎮磁器口最有特色的一景是茶館。昔日在這千年古鎮,隨處可見茶館。當年的水手、袍哥大爺、閒雜人等都喜愛出入此間,茶館成了龍蛇混雜之地。在陪都期間,這一個小鎮茶館達100多個。其特色是「書場茶館」,又稱藝人茶館,是品茗欣賞民間藝術的地方。書場茶館戲曲品種不少:有川劇坐唱(打圍鼓)、四川清音、四川竹琴(揚琴)、荷葉清唱更普遍是說書茶館。坐茶館的人絡繹不絕,座無虛席。賣報的報童:『賣報,賣報」的喊聲不絕於耳。姑娘和大嫂們:「賣瓜子,南瓜子,葵瓜子,賣花生,磁器口的鹽花生!」叫賣聲清脆響亮。特別是晚上能在茶館登台說書的人,都是上品的高手,所以人們稱之為「品仙台」,都是掛牌說書,看誰有絕技高招,誰能爭取更多的茶客,誰就能得到「紅包」。哪一位說書人講得好、茶館的生意必定會更加興隆、老闆自然高興,說書人得的紅包就越厚實。直到如今,茶館仍是磁器口一景,百來米長的老街便有13家茶館,家家茶客滿座,古風猶存。名特小吃毛血旺、軟燴千張、椒鹽花生被譽為磁器口的「三寶」。人事有興衰,山川有滄桑。長盛之後的磁器口,自1958年碼頭移至漢渝路後便開始被冷落了,磁器口過去水陸碼頭的集散地和中轉站的作用,逐漸消失。據說為了保存這片蘊藏豐厚歷史和文化的遺蹟,擬採取培修和恢復明清建築風格進行開發,於是古鎮再現輝煌為期不遠了。

參考文獻

  1. 重慶磁器口,馬蜂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