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火(宗教儀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過火(宗教儀式)(英語:Firewalking)是一種以赤腳的方式走過熱燙的木炭堆或石頭堆,在台灣是民間常見的廟會活動,藉由此儀式,神明可以更新神力、強化神威,而信徒可以除穢氣去厄運、消災解禍。
目錄
簡介
信念檢定的方式
最早的過火儀式大約可以追溯至約紀元前1200年的印度鐵器時代,那是用來對個人力量及勇氣的測試,也是對一個人在宗教上信念的檢定方式。從許多節目及影片中看見,過火不可否認是一項具有危險性的宗教儀式,也經常發生許多燙傷的意外事件。過火儀式的事前須有準備工作。
事前準備工作
過火儀式的事前準備工作,首先要施法、勒符,目的是用以維護火場安全,安定過火信徒的心理。另外一個重要的儀式就是「摔鹽米」,這在宗教的信念中,「鹽」「米」分別代表著「雷電」和「火石」,具有驅逐惡煞的功能,因此廣泛應用於各種除煞的儀式中。過火活動所用的鹽是海鹽,也就是含有大量水分的粗鹽,而米也是有泡過水的處理,在科學上都具有降低溫度,減低過火人員燙傷的可能性。[1]
民間習俗
宜蘭二結鄉的過火活動
在台灣經常有過火的宗教活動,宜蘭二結鄉於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五日是古公三王中三王公誕辰都會照例舉辦盛大的過火儀式,是二結地區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動,已被宜蘭縣政府列為無形文化資產。所用的木炭高達一萬多台斤以上,是全國最具規模的過火儀式。
香火鼎盛的二結王公廟是地方重要的宗教信仰中心,每年農曆11月15日過火儀式吸引大批人潮,使當地有「驚王公生,毋驚過年」的俚語。此習俗的由來是王公經年為百姓消災解厄,為避免沾染不淨,藉由過火儀式去除王公身上的穢氣,永保神力。 「掠童乩」是在過火儀式之前,乩童藏於村中某處,王公的輦轎在廟口「發輦」,分東、西、南、北向,衝往乩童藏匿處,把童乩找出來,泥水工人林坤智連續第12年被選為乩童,隨即「起乩」,在臉頰兩側穿上銅針,隨著輦轎回到廟埕,接著展開「過火」儀式。 多達2萬多台斤的炭火堆置廟埕前,燒得火紅,過火前先撒鹽米,象徵驅邪淨化,也有降溫作用,再由前導信徒手執黑令旗率先跨越火堆,王公神駕、乩童及各路神明跟隨在後,依序跨越。[2]
禁忌
過火儀式是有一些禁忌的,例如事前要吃素三天、不近女色…等,這都顯示過火的神聖性。進行過火時會由執黑令旗者「開火路」衝過火堆,試探是否安全,然後神轎和信徒分別跑過火堆。活動後,不能親自參加過火的信眾也會帶著衣服在火堆上揮舞,祈求解消穢氣及厄運;甚至也有信眾取回灰燼,以庇佑宅第平安。
科學原理
過火傳導途徑
過火與熱的傳導有三種基本的途徑:「對流(convection)、輻射(radiation)、及傳導(conduction)」。
- 「對流」:主要發生於氣體和液體,也就是流體,這是發生在密度大且較冷的流體取代密度小且較熱的流體之過程,也就是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降的意思。在過火的儀式中,「對流」是不存在的,因為沒有任何的氣體或液體明顯地涉及其中。
- 「輻射」:就像是電磁波一樣,不需要任何介質就可以進行的熱傳播,也就是過火時,周圍的人們會感受到炭火很燙的原因;然而,在實際的過火當中,「輻射」並沒有傳遞很多的熱量到腳上,因為在木炭上有一層薄薄的灰燼會阻隔輻射熱的傳遞,而且在過火時,腳掌與炭火的接觸時間是非常短的。
- 「傳導」:是兩個物體相互接觸,熱量由高溫處傳遞至低溫處的現象。具體地說,金屬具有良好熱傳導性,既使著了火的木炭的非金屬是不良的熱傳體,大多數金屬的熱傳導度是非金屬如木炭或皮膚的幾千倍;再進一步地說,木炭的表面形狀是粗糙的,並沒有整個腳掌都接觸在炭火上,因此有技巧性地行走於炭火堆是可以避免燙傷的。
比熱和熱傳導性
有許多因素可以說明過火儀式的可行性:
- 水是具有高比熱(1 cal/gž℃或4.184 J/gžK)的物質,而木炭的比熱是很低的,因此腳底(含有水)的溫度變化會比木炭來得小很多。
- 水也是一種高熱傳導性的物質,與上一點結合說明,腳部的大量血液會帶走熱量並且傳遞散開來。從另一方面來說,木炭是低熱傳導性的物質,因此腳底部的皮膚只會接收到來自木炭的很少熱量。
- 當炭火被降溫時,它的溫度就會低於閃火點(flash point),因此就會停止燃燒,也就不再有熱量產生了。
- 過火時人們是不斷地在行走,並沒有在炭火上停留太長的時間。
物理現象
萊頓弗羅斯特效應
在物理學中有個名詞「萊頓弗羅斯特效應(Leidenfrost effect)」,這是德國科學家Johann Gottlieb Leidentfrost在1756年發現的一種效應,當水滴落在溫度超過200℃滾燙的金屬板上時,水滴與金屬接觸的表面會瞬間蒸發產生蒸汽,蒸汽上浮的力量會托住水滴,使水滴懸空,讓水滴與金屬板之間產生隔熱效果(因水蒸汽的熱傳導率大約只有水的1/10),水滴反而不容易蒸散,大大地降低水滴沸騰的速率。
在民間的過火儀式中,人們可以跑過火紅的木炭堆有同樣的效應。燒得紅通通的炭火溫度(大約有六、七百度)遠遠超過水的沸點,過火者的腳底先保持潮濕,再快速地跑過炭火時,汽化的水會在腳底形成保護膜,使得熱量不容易傳到過火者的腳部,這樣就不會被燙傷了。
探索頻道的實驗
萊頓弗羅斯特效應的原理,在探索頻道(Discovery)的「流言終結者」節目也做過類似的實驗,他們是拿香腸放入燒鎔的鉛中,當接觸時間控制得當時,香腸真的可放入高達454℃的熔鉛中而不會被煮熟。在日常生活中,廚師也常常利用這個原理來進行烹飪測試,就在炒鍋上灑了幾滴的水,如果會形成一顆顆的小水滴在炒鍋上跳來跳去,那麼表示溫度已經夠高了,可以開始炒菜囉。
防止燙傷
炭火堆去水和紮實
在過火儀式前,若木炭沒有燒到足夠的時間或沒有達到火紅的程度時,反而容易燙傷;這是因為木炭含有水分,會增加它的熱含量和熱傳導性,水分一定要完全地去除。因此,過火的準備工作一大早就開始,一直到下午才開始過火的活動。在開始過火前,廟方會有專人用長竹竿在炭火堆上敲打,其主要目的是使炭火堆變得更緊實,以免過火時腳會陷入炭火中。
參考資料
- ↑ 臺灣的節慶與化學:廟宇的過火儀式台灣化學教育
- ↑ 宜蘭二結王公節 逾20廟宇過火好房網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