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適應氣瓶雙向變形的支撐緊固裝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適應氣瓶雙向變形的支撐緊固裝置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五院)隸屬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1968年2月20日。自1970年4月24日成功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以來,研究院已抓總研製並成功發射了300餘顆航天器,實現200餘顆航天器在軌運行,研製的航天器覆蓋載人航天、月球與深空探測、導航定位、對地觀測、通信廣播、空間科學與技術試驗六大系列航天器,實現了大、中、小、微型航天器的系列化、平台化發展。研究院圓滿完成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工程、高分工程為代表的重大航天任務,為實現我國航天三大里程碑跨越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研究院充分發揮航天技術的優勢和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將航天新技術成果推廣到國民經濟多個領域。聚焦衛星應用[1]、智能裝備、空間生物三大優勢業務板塊,打造了中國衛星、康拓紅外、航天生物三大業務發展主體平台,形成了以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三大重點區域為主的區域布局。

簡介

研究院堅持國際化發展戰略,積極踐行「一帶一路[2]」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先後與俄羅斯、法國、巴西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宇航公司及空間研究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2004年實現了首顆商業衛星出口合同簽署。截至2020年底,已向國際用戶交付了20顆商業衛星,出口產品覆蓋通信衛星、遙感衛星、衛星應用、航天器研製基礎設施、宇航單機部組件和宇航元器件等。

研究院打造了北京、天津、懷來、西安、蘭州、煙臺、深圳、內蒙古、杭州等產業基地,擁有空間飛行器總體設計、分系統研製生產、系統集成、總裝測試、環境試驗、地面設備製造及衛星應用、服務保障等配套完整的研製生產體系。研究院現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9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1人,俄羅斯宇航科學院院士9人,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15人,全國技術能手40人,高級以上職稱人員7200餘人。研究院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84項,其中特等獎9項;授權專利7700餘件,榮獲中國專利金獎3項;省部級獎3000餘項。研究院先後榮獲全國文明單位、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模範職工之家等榮譽稱號。

二、技術要點

(解決的技術難題、技術指標等)

太空中對於氣瓶的支撐、緊固裝置設計與氣瓶的形狀、附近的結構形式、以及兩者之間的位置關係相關。目前,航天器上對於圓柱加半球形氣瓶支撐緊固方案分為兩種 :方案 1,用兩根包帶將氣瓶圓柱段(即瓶身)勒緊,將包帶固定在一個底座或某結構間上 。方案 2,不固定氣瓶圓柱段,而是固定氣瓶的兩端(氣瓶兩半球面上留有專門設計的固定端)。以上兩方案均存在一定的的缺點 :方案 1 需要包帶的預緊力非常大,但預緊力過大會使氣瓶充氣過程中的徑向或軸向膨脹變形無法釋放,容易使氣瓶或包帶受損。方案 2 的缺點,是由於本型號氣瓶較長,其上端距離結構頂板很遠,要固定上端且保持一個方向的自由度難度極大,付出的結構重量會很大,且還要占用較大的結構頂面空間。

為解決上述問題,支撐緊固裝置能夠適應氣瓶雙向變形的支撐緊固裝置,能夠用較小的重量和空間代價,解決緊固與適應膨脹的矛盾,將圓柱形氣瓶支撐、緊固在航天器主結構上 ;而且能夠減小氣瓶充氣過程中雙向變形對外圍包帶的影響。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適應氣瓶雙向變形的支撐緊固裝置,該支撐緊固裝置包括下支架和上支架,所述下支架位於氣瓶底部,與氣瓶的圓柱端頭端面用螺釘連接。本發明能夠用較小的重量和空間代價,解決緊固與適應膨脹的矛盾,將圓柱形氣瓶支撐、緊固在航天器主結構上,保證全生命周期內氣瓶完好無損。

三、成果形式

(專利、著作權、新產品、新技術等)

本項目是專利技術

四、應用領域及應用場景

軍用及民用通信,信息行業。

五、當前應用成效

本發明能夠用較小的重量和空間代價,解決了現有技術中航天器上對於圓柱加半球形氣瓶支撐緊固方案中對氣瓶軸向約束的不足和對膨脹適應性差的弱點,即解決了對氣瓶緊固與其適應膨脹的矛盾。本發明能夠緩解氣瓶雙向變形對包帶的影響,同時保證氣瓶充氣後包帶對氣瓶保持有一定的緊固載荷,使振動環境下氣瓶與緊固裝置形成整體,具有一定的剛度。

六、合作方式

(技術轉讓、專利許可、委託或合作開發)

技術服務、專利許可。

參考文獻

  1. 衛星的分類及用途簡介,搜狐,2023-07-03
  2. 一帶一路建設意義重大 ,搜狐,2021-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