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適應性免疫應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圖連接圖片來源於適應性免疫應答

適應性免疫應答(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是指體內抗原特異性T/B淋巴細胞接受抗原刺激後,自身活化、增殖、分化為效應細胞,產生一系列生物學效應的全過程。

免疫應答的重要生物學意義是通過識別「自身」和「非己」,有效排除體內抗原性異物,以保持機體內環境的相對穩定。但在某些情況下,免疫應答也可對機體造成損傷,引起超敏反應或其他免疫性疾病,此種免疫應答為病理性免疫應答。

類型

根據參與免疫應答細胞種類及其機制的不同,可將適應性免疫應答分為B細胞介導的體液免疫應答和T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應答兩種類型。在某種情況下,抗原也可以誘導機體免疫系統對其產生特異性不應答狀態,即形成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又稱負免疫應答。

反應場所:淋巴結、脾臟等外周免疫器官是抗原特異性T/B淋巴細胞接受抗原刺激發生免疫應答的主要場所。抗原經血流或淋巴循環進入引流淋巴結後,可被脾臟邊緣區的巨噬細胞和淋巴結中樹突細胞、並指狀細胞等抗原提呈細胞捕獲,經過加工處理後以抗原肽-MHC-I類/2類分子複合體的形式表達於APC表面,供相應T/B淋巴細胞識別結合,產生體液和/或細胞免疫應答。

基本過

適應性免疫應答可人為地分為一下三個部分:1、識別活化階段:是指抗原提呈抗原細胞加工處理、提呈抗原和抗原特異性T/B細胞識別抗原後在細胞間粘附分子協同作用下,啟動活化的階段,又稱抗原識別階段;2:增殖分化階段:是指抗原特異性T/B淋巴細胞接受相應抗原刺激後,在細胞間共刺激分子和細胞因子協同作用下,活化、增殖,分化為免疫效應細胞的階段;3、效應階段:是漿細胞分泌抗體和效應T細胞釋放細胞因子和細胞毒性介質,並在固有免疫細胞和分子參與下產生免疫效應的階段。

主要特性

適應性免疫應答的主要特性如下:1、識別「自身」和「非己」的特性即抗原特異性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通常對自身正常組織細胞產生天然免疫耐受,對非己抗原性異物產生免疫排斥反應;2、特異性即機體接受某種抗原刺激後,只能產生對該種抗原特異性的免疫應答,相應的免疫應答產物(抗體和效應T細胞)只能對該種抗原和表達此種抗原的靶細胞產生作用,而不能對其他抗原產生反應;3、記憶性即在抗原特異性T/B淋巴細胞增殖分化階段,有部分TB淋巴細胞中途停止分化,成為靜息狀態的免疫記憶細胞。當機體再次接觸相同抗原時,這些長命免疫記憶細胞可迅速增殖分化為免疫效應細胞,產生相應體液和/或細胞免疫效應。

免疫系統的組織學

主要的免疫系統包括胸腺脾臟骨髓淋巴管淋巴節和二次淋巴組織(如扁桃腺或是增殖腺)、皮膚。在免疫系統在組織學的檢查上,主要的器官、胸腺以及脾臟只能在死後解剖上得以了解,但是類似淋巴結或是二次淋巴組織可以在存活的狀態下經由外科手術來得以認識。免疫系統上許多組成分子多半以細胞的形式在身體的各器官、組織中運行。

古典免疫學

古人發現一個人如果得了某種傳染病,可以長期或終身不再得這種病,有的即使再得病,也是比較輕微而不致死亡。人們從中得到啟發,懂得「以毒攻毒」的原理[1],即是在未病之前,先服用或接種這有毒的致病物質,使人體對這些疾病產生特殊的抵抗力,這種思想包含有近代醫學的免疫萌芽了。

在「以毒攻毒」思想指導下,中國也在尋找預防天花的方法。明代郭子章《博集稀痘方》(1557年)、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用(白)水牛虱和粉作餅或燒灰存性和粥飯服下,以預防天花的方法。雖然這種方法尚未得到實際效果,但是,它表明古人在「以毒攻毒」思想下,正在尋找防治天花的方法。經過長期的摸索與多方面的臨床實驗,終於找到了行之有效的牛痘接種法。

參考文獻

  1. 以毒攻毒——免疫思想的由來,醫學教育網,2008-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