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遼寧瀋陽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遼寧瀋陽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地處松遼平原南部的中心地帶,位於瀋陽南郊蘇家屯區十里河鎮(北緯41°31′,東經123°24′),瀋陽生態實驗站在地理位置上處於遼河平原南部、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核心區域,具有很好的區域代表性和網絡研究的重要性。平均海拔41米,屬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1],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夏季炎熱多雨,冬季乾燥寒冷。年均溫7-8℃,大於10℃的年活動積溫3100-3400℃,年總輻射量120-135千卡/平方厘米,無霜期147-164天,年降水量650-700毫米。

機構簡介

瀋陽生態站總建築面積1800多平方米,有綜合辦公樓(700多m2),包括辦公室、學術報告廳、機房、資料檔案室、成果展覽室和文體活動室等;7間設施較齊備的客座宿舍(150m2)、5間標準宿舍(105m2)、職工宿舍(135m2)。實驗室和樣品處理室(360m2)、食堂(153m2)、庫房(231m2)、車庫(59m2)、門衛(22m2)、水房(47m2)。此外,擁有鍋爐房(150m2)和變電所各一座(50m2)。站區內有完善的供電、供暖、飲用深水井及其配套的自動供水系統。

瀋陽生態站總面積為15公頃,具有永久土地使用權(有土地管理部門頒發的土地使用證),其中試驗用地12公頃。試驗場地設有旱田試驗區、水田試驗區、污染生態試驗區、可控玻璃溫室及自動氣象觀測場。旱田試驗區設有養分循環和肥料長期定位試驗,占地1.5公頃,長期定位試驗從1990年建站時開始,至今一直在進行。瀋陽生態站設有三個觀測場,分別是自動氣象觀測場(包括小氣候綜合觀測場)、農田生態系統綜合觀測場(包括水肥耦合平衡場)、長期輔助觀測場(包括樣品處理場地等)。設有四套觀測系統,分別是水面蒸發和地下水位觀測系統,污染物滲濾系統;稻田生態系統氨揮發觀測系統。建成開頂箱11個,主要用於觀測農田生態系統中植物和微生物對CO2濃度升高的響應,建成日光溫室2座,面積600m2,用於模擬試驗研究。自建站以來,瀋陽生態站在水、土、氣、生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監測工作,形成了長期氣象監測數據集、水分監測數據集、生物監測數據集和土壤監測數據集,為生態學、環境學科和相關的資源學科積累了大量的基礎數據。

研究方向

瀋陽生態站建站以來,許多研究工作無論廣度和深度,都有很大的發展,成為我所應用生態學研究的重要方面。正在進行的許多研究工作,是在過去工作的基礎上發展來的,在施肥制度研究方面,從不同土壤類型、不同作物對大量和中微量元素[2]需肥規律的研究發展到農業生態系統養分循環再利用效率及其肥料改性的研究;在結構功能與提高生產力研究方面,從遼中縣的科學種田研究發展到農業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及提高生產力途經研究;在污染生態研究方面,從石油工業廢水的農業利用發展到瀋撫灌區的環境評價、土壤-植物系統的淨化功能及其應用、松遼平原土壤環境背景值、環境容量和污染土壤的清潔技術研究;在全球變化研究方面,從不同作物和農業微生物生理生態研究發展到不同農業生態系統溫室氣體源和匯研究。瀋陽生態站逐漸形成了以農田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以農業生態學為主學科,主要研究,複雜的多介質農田生態系統中關鍵生態過程和相關機理,以過程和機理研究推動農業生態學的研究,為應用開發研究和實踐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最終服務於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瀋陽生態站良好的研究設施、獨特的試驗環境和開放的管理措施,也使瀋陽生態站成為中國科學院一個重要的研究和示範基地,吸引了大批科研人員來瀋陽生態站從事研究和示範工作。來瀋陽生態站從事研究和示範的人員包括: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的科研人員、科學院其它研究所人員、院外和國外人員。現有固定研究人員33人,其中有院士1人、研究員14人、副研究員10人;博士生導師8人。客座研究人員5人,研究生近30人;國外傑出人才基金(百人計劃)獲得者3人。瀋陽生態站的成果顯着,學術成果和學術地位不斷提升,多項成果獲國家、部委和地方的獎勵,申報幾十項國家專利。四項提案得到國家領導人的重視或得到國辦採納:瀋陽生態站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聞大中研究員在政協第九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提出的關於進一步搞好糧食生產的宏觀調控的建議被評為優秀提案。聞大中研究員撰寫關於「三農」問題的政協提案和諮詢報告,受到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三任總理親切接見,並聽取匯報;張旭東研究員和武志傑研究員提交的諮詢報告—建議國家儘快啟動東北黑土地保護治理工程,被國辦採用;武志傑研究員提交的諮詢報告—加強東北地區資源環境研究保障老工業基地經濟全面振興,被中辦、國辦採用;武志傑研究員提交的諮詢報告—建議調整東北產業結構 加強東北綠色農業清潔產業帶建設,被國辦採用。瀋陽生態站共獲得國家、院省級科技成果獎30餘項;受理專利60餘項,授權專利20餘項。其中,比較重大的成果有:「新型肥料—長效碳酸氫銨的研製與應用」於199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土地處理—城市污水處理革新/替代技術研究」於199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長效緩釋肥料研製與應用」於2008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國際會議

瀋陽生態站曾先後接待了前蘇聯、美國、英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比利時、以色列、印度等十餘個國家200餘名科技人員,同時站學術帶頭人及骨幹也有175人次出國進修和參加國際會議。在污染生態、溫室氣體、新型肥料等領域與德國、日本、比利時等國家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國際合作研究。建立長期友好合作關係的主要研究機構有:英國洛桑實驗站、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德國波恩大學、德國馬普學會化學生態研究所、比利時根特大學、日本國立農業環境研究所、以色列八依蘭大學、印度Aligarh穆斯林大學等。國內單位主要包括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南開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瀋陽農業大學等。

研究特色

瀋陽生態站自建站以來,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氮素養分土壤生態過程及氮素轉化調控;農田生態系統水分生態過程與節水技術;染物的生態化學與污染土壤植物修復原理及應用技術;農田溫室氣體排放的微生物學機理與減排技術;水稻化感作用及其農田雜草生態防治研究。

主要工作

瀋陽生態站在示範推廣方面主要開展了如下幾方面的工作:長效碳酸氫銨的研製與應用,長效碳酸氫銨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1998年)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9年),長效碳酸氫銨項目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最早在瀋陽生態站開展的試驗研究工作,取得顯着效果後開始大面積推廣應用。現在仍然與德國SKW公司合作在瀋陽生態試驗站開展肥料的田間試驗研究。長效碳酸氫銨至今已在全國累計推廣面積達1億畝,施用長效碳酸氫銨500餘萬噸,增加企業經濟效益2億元;增產糧食40億公斤,增加農業經濟效益40億元;氮肥增效劑—肥隆的研製與應用,1994年開始在瀋陽生態站開展研究工作,1998年獲國家發明專利。自2000年大面積推廣應用以來,已在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河北、河南、江西、廣西等地累計推廣面積達680餘萬畝,增產糧食2.72億公斤,增加農業經濟效益2.58億元。新型肥料的開發在瀋陽應用生態所已經形成了產業化,年經濟效益大2百萬元;緩釋尿素的研製與應用,國家「863」計劃「新型高效肥料研製與產業化」課題(2001AA246021)研製的緩釋尿素2001年開始在瀋陽生態站試驗肥效。取得初步成效後,於2003年3月由遼寧華錦集團錦西天然氣化工有限責任公司中試生產200噸,然後分別在遼、吉、黑三省9市23個縣(區)的玉米、水稻、大豆、花生等作物上進行了大面積試驗示範,示範面積600公頃。與普通尿素相比,施用緩釋尿素農作物平均增產8~12%。2003年10月由瀋陽生態所與遼寧華錦集團錦西天然氣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簽定了技術轉讓合同,轉讓費110萬元;新型生物有機肥的推廣與應用,利用東北製藥總廠Vc生產的固體殘渣,通過添加有益微生物菌群和有機除臭劑等,研製開發了新型生物有機肥。該肥料的主要原料為有機物質,無殘毒、無公害,主要用於無公害蔬菜的生產用肥。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示範與推廣,繼續推廣玉米秸稈完全覆蓋保護性耕作技術,該技術不僅極大地促進了節能減排,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為解決東北黑土退化問題提供了有效的途徑。2010年保護性耕作的推廣面積超100萬畝,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