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輯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輯佚是對已經失傳,但其內容等仍以引用的形式保存在其它存世文獻中的文獻材料加以搜集整理,使得佚失的書籍文獻恢復原貌的行為。通過輯佚得到的文獻,稱為輯本或者輯佚本,研究輯佚的歷史、方法、原則和其他相關問題的學科,稱為輯佚學。

輯佚的產生,與中國古代文獻及典籍頻繁而大量的佚失此一情況密不可分;90%以上的先秦兩漢文獻、98%以上的魏晉南北朝文獻、94%以上的文獻均已無法查考[1]

但是,由於中國古代書籍有摘引、抄輯其它文獻的習慣,所以一些佚失的書籍中的隻言片語得以通過引用的形式保存在其它文獻中。輯佚就是將上述的隻言片語加以搜集及整理,使佚失的書籍得以重見天日。它與校勘學訓詁學考據學及注釋學都有着密切的關係,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化及歷史的基本功之一。

方法

輯佚的具體方法學術界有不同的說法,但是就大致的階段而言,輯佚的全過程可分為準備、輯錄、整理和綜結四個階段。準備階段主要是指確定古籍是否佚失,以及確定輯佚的材料來源;輯錄則是指將分散在不同書籍的佚文加以收集;整理主要解決佚文的編排次序,對佚文進行校勘、補綴和辨偽。綜結則主要進行確定編目和編制索引的工作。

材料來源

輯佚的材料來源很廣,類書、古注史書、地誌、字書、雜鈔、金石書目報刊,甚至日記書信檔案等等,凡是有轉引佚書的文獻,都可以作為輯佚的材料來源。

但是,在具體的輯佚上,不同的書籍,佚文可能藏身的材料來源往往具有一定的規律性。比如上古時期的書籍,大多散見於諸子百家的著作和漢代箋注裡面,兩漢三國時期的書籍大多散見於唐代義疏裡面。把握這些規律,能夠更加高效地確定輯佚的材料來源。

意義

通過輯佚,可以讓已經佚失的古文獻重現於世,有利於文獻的保存和流通。比如二十四史中的《舊五代史》在清代已經佚失,但是通過對《永樂大典》的輯佚[2],今天的我們才有幸能夠看到了這部長達一百五十卷的恢宏巨著。同時,通過輯佚產生的輯本,也為學者提供的較為可靠的文字材料,節約了學者檢索文獻的時間

通過輯佚活動的實踐和對輯佚學的研究,可以推動校勘學、訓詁學、考據學、注釋學等相關學科的發展。學者在從事輯佚的過程中,也可以在這些方面得到充分的鍛煉。

視頻

輯佚 相關視頻

「 黟縣百工」輯佚印製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