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景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趵突泉景區(Baotu Spring),濟南三大名勝之一,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東臨泉城廣場,北望五龍潭,面積達158畝,位居濟南七十二名泉之冠。乾隆皇帝南巡時因趵突泉水泡茶味醇甘美,曾冊封趵突泉為「天下第一泉」。 也是最早見於古代文獻的濟南名泉。
趵突泉泉眼位於趵突泉公園內的濼源堂前。民國二十年(1931年)四周用石砌岸。幾經變化,形成長方形泉池,長30米,寬18米,深2.2米。北臨濼源堂,西傍觀瀾亭,東架來鶴橋,南有長廊圍合。泉水從地下石灰岩溶洞中湧出,每天湧出7萬立方米泉水,泉水有三個出水口,最大湧水量為16.2萬米/天。趵突泉水一年四季恆定在18℃左右。趵突泉周邊的名勝古蹟有濼源堂、觀瀾亭、尚志堂、李清照紀念堂、李苦禪紀念館等景點。
趵突泉與千佛山、大明湖並稱為濟南三大名勝。 2013年,以趵突泉為代表的「天下第一泉景區」成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2016年9月5日下午,趵突泉泉群省級地質公園揭牌開園。[1]
中文名趵突泉外文名Baotu Spring地理位置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趵突泉南路1號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開放時間全年 07:00-18:30(最晚入園18:30) 景點級別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門票價格成人40元;學生20元占地面積158 畝著名景點觀瀾亭、濼源堂
目錄
名稱由來
曾鞏
趵突泉最早並沒有正式名字,因趵突泉是古濼水的源頭,所以歷史上經常以「濼」代指趵突泉。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寫道:「濼水出歷城縣故城西南,泉源上奮,水涌若輪。」後因泉上建有祭祀娥皇、女英的娥英廟,也俗稱為娥英水。
宋代的曾鞏出任齊州知州時,為趵突泉取名「檻泉」。「檻」,假借為濫,泛濫之意。「檻泉」典出自《詩經》,《詩·大雅·瞻卬》中寫道:「觱沸檻泉,維其深矣。」但濟南百姓卻因「檻泉」之稱太雅,直接棄之不用。對於此事,金代元好問在《濟南行記》中記載道:「近世有太守改泉名檻泉,又立檻泉坊,取詩義而言。然土人呼爆流如故。」濟南百姓仍叫它「爆流泉」。「爆流」這個名字還引申出許多類似的叫法,「趵突」就是其中一種。
曾鞏在《齊州二堂記》中記載:「自(渴馬)崖以北,至歷城之西,蓋五十里,而有泉湧出,高或至數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 所謂「趵突」,即跳躍奔突之意。
發展沿革
趵突泉舊照
2002年,專家根據河南安陽出土的「甲骨文」考證,趵突泉的記載可上溯至商代,迄今長達3543年。 趵突泉是古濼水之源,古時稱「濼」,早在2600年前的編年史《春秋》上就有「魯桓公會齊侯於濼」的記載。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泉源上奮水涌若輪,突出雪濤數尺。聲如隱雷。」「濼水出歷城縣故城西南,泉源上奮,水涌若輪,觱涌三窟。」
宋代曾鞏任齊州知州時,在泉邊建「濼源堂」,並寫了一篇《齊州二堂記》,正式賦予濼水以「趵突泉」的名稱。該泉亦有「檻泉」、「娥英水」、「溫泉」、「瀑流水」、「三股水」等名。在《齊州二堂記》中說:「自(渴馬)崖以北,至歷城之西,蓋五十里,而有泉湧出,高或至數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 相傳乾皇帝下江南,出京時帶的是北京玉泉水,到濟南品嘗了趵突泉水後,便立即改帶趵突泉水,並封趵突泉為「天下第一泉」。
停噴經歷
2010年9月24日三窟迸發景象
20世紀90年代末,由於濟南市的水文情況,趵突泉經常陷入季節性停噴的窘境,2001年時更是創下了停噴890天的歷史紀錄。泉水停噴從一個方面說明了當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在採取加大地下水的保護和放水保泉等措施後,自2003年9月以來,趵突泉已經基本上恢復了四季泉水不斷的景象。後來,在2007年5至6月有一次斷涌,不過,在濟南7·18暴雨事件後,趵突泉再次恢復了四季泉水不斷的景象。
2014年12月26日,濟南趵突泉地下水位跌至27.95米,連續13天跌破28米橙色警戒線,達到2003年趵突泉復涌以來同期最低水位。2014年濟南降水量比常年同期減少三成以上,這使持續噴涌了11年的趵突泉再次面臨停噴危機。
2015月2月8日,趵突泉面臨停噴,地下水盜採加重。3月22日至6月6日,趵突泉水位曾連續11天失守紅色警戒水位。6月6日,濟南趵突泉地下水位降至27.65米,再次逼近27.6米的紅色警戒線,比5月12日下降了28厘米,較2014年同期低了37厘米。 6月,由於天氣乾旱,濟南趵突泉水位持續下降,湖面出現「魚兒泥上爬」的現象,魚兒露着脊樑在泥水中游。
2016年4月2日,濟南趵突泉水位跌到了27.38米,跌破又一個重要關口,趵突泉的三個噴口僅有微弱的水紋。另一個名泉黑虎泉水勢大降,西側獸頭已經徹底斷流,另兩個也十分虛弱。 7日,濟南趵突泉水位降至27.47米,比去年同期低21厘米,處於2003年趵突泉泉水持續噴涌以來的最低水位。為減緩地下水位下降速度,濟南市相關部門首次調用長江水補源,每天補源量達到30餘萬立方米。
2015年15日下午,雨後的趵突泉水位大漲。趵突泉水位早晨漲至27.49米,比前一天漲7厘米,比十幾天前的最低實時水位27.17米暴漲32厘米,漸漸脫離停噴危機區。 2017年11月,趵突泉水位已連續8天處於橙色警戒線以下,創下自2003年泉水復噴以來歷史最低水位,較去年同期下降了近1米,提前3個月跌破橙線 。
水位新高
2010年9月10日,遊客在濟南趵突泉參觀遊覽 2005年趵突泉開始水位持續上漲,水位出露標高達到29.94米,突破最高水位記錄29.90米,創下2003年復涌以來的新紀錄。 2005年7月以來,趵突泉水位開始回升,尤其是7月中旬開始,水位幾乎每天都在升高。隨着水位的上升,曾是濟南八景之首的「趵突騰空」景象重新湧現,三窟迸發、噴涌而出的泉水騰空達到40-50厘米。
2010年9月23日,趵突泉地下水位升至30.01米,創1966年以來最高水位記錄。
2014年9月,趵突泉6日水位達到28.31米,以高於停噴水位線27.00米1米多的成績。 趵突泉自2003年9月6日復涌以來,至2015年已持續噴涌12年,創下了近40年來泉水連續噴涌的最長紀錄。
2016年8月17日,雨後的趵突泉水位升到了29.14米,一夜之間上升27厘米。 狂噴的趵突泉群在初秋清涼的空氣中形成團團白霧,三股水「水涌若輪」,再現了歷史上的著名景觀「雲霧潤蒸」。
2019年8月13日,趵突泉地下水位就到了28.44米。14日,趵突泉地下水位到了28.54米,這個水位比2017年的28.35米,2015年的28.05米和2018年的27.98米都高。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趵突泉位於濟南市市中心,泉城廣場西鄰,趵突泉南路和濼源大街中段, 北鄰五龍潭公園。
泉池東西長30公尺,南北寬20公尺,泉分三股湧出平地。趵突泉的四周有大塊砌石,可憑欄俯視池內三泉噴涌的奇景。在趵突泉附近,散布着金線泉、漱玉泉、洗缽泉、柳絮泉、皇華泉、杜康泉、白龍泉等三十多個名泉,構成了突泉泉群。
地質條件
趵突泉
趵突泉的泉涌與濟南的地形結構有關係。濟南南面是山區丘陵,有千佛山,北面是黃河和平原。濟南位于山區和平原的交界線上。濟南市的山區是由石灰岩組成的,而平原的泥土底下也隱藏着岩漿岩。
山區的石灰岩大約是在4億年前形成的,其質地比較純,石灰岩以大約30°的斜度由南向北傾斜。石灰岩本身不很緊密,有空隙、裂隙和洞穴,能儲存和輸送地下水。地下水順着石灰岩層的傾斜,大量地流向濟南,成為濟南泉水的水源。
在平原下的岩漿岩,組織很緊密。地下水流到這裡後碰到岩漿岩的阻擋就流不過去了。岩漿岩上又覆蓋着一層不透水的粘土層,地下水就不能自由地流出地面。這些被攔阻的大量地下水憑着強大的壓力,從地下的裂隙中湧上地面,形成了這些泉水。趵突泉就是其中之一。
水文特徵
趵突泉每天湧出7萬立方米的泉水。趵突泉水從地下石灰岩溶洞中湧出,泉水有三個出水口,水量巨大,最大湧水量為16.2萬米/天, 出露標高可達26.49米。水質含菌量極低,經化驗符合國家飲用水標準。泉水一年四季恆定在18℃左右,嚴冬水面上有一層薄薄的煙霧,濟南人稱之為「雲蒸霧潤」。
主要景點
正門
趵突泉的南大門橫匾「趵突泉」藍底金字,是清朝乾隆帝的御筆,有人譽為中國園林「第一門」。
觀瀾亭
觀瀾亭建於明天順五年(1461年),欽差內監韋、吳二人來濟南,於泉旁構亭(另說為巡撫胡纘宗建),名為「觀瀾」,取《孟子·盡心上》「觀水有術,必觀其瀾」之意。該亭原為四面長亭,半封閉式。宋代大文學家蘇轍於熙寧六年(1073年)任齊洲掌書記,對濟南名勝古蹟詠吟甚多,其中詠《檻泉亭》一詩猶為著稱。 [3]
亭碑
觀瀾亭前水中矗立石碑,上書「趵突泉」三字,為明代書法家胡纘宗所寫,池東為「來鶴橋」,橋南端聳立木牌樓,木牌樓橫額上有「洞天福地」、「蓬山舊跡」字樣。 趵突泉邊還立有石碑一塊,上題「第一泉」,其色為墨綠色,為清同治年間(1861-1874年)歷城王鍾霖所題。
觀瀾橋
觀瀾橋在趵突泉西側,位於娥英祠、通濼園之間。橋寬3米,長5米,呈弓型,系按民族風格建造,東西構架。因在橋上能觀賞趵突泉水,故稱觀瀾橋
廣會橋
廣會橋在觀瀾橋北面約30米處,此橋在明劉敕《歷乘》、《崇禎歷城縣誌》均有記載。橋南牆壁上嵌同治四年的《重修廣會橋碑記》,文中有「濟南一名大板橋,橋南數千米為趵突泉。清山之泉均與北水會,每值夏秋之交,山水漲發,奔騰澎湃」的記載。
龜石
龜石是元散曲家張養浩在北園的別墅——雲莊的遺物。據考,當時雲莊中有秀石10塊,稱為「十友」,其中,龍、鳳、龜、麟四大靈石尤為著名。到了明代以後分移到濟南城中的皇亭、孔廟及趵突泉等地。
趵突泉原來還有一座麟石,「七七事變」時被日本帝國主義的飛機炸毀。四座靈石僅存的只有這一龜石。它是一座玲瓏剔透、栩栩如生的太湖石,高近4米,重約8噸。該石挺拔露骨,多空竅,筋絡明顯,多凹凸,具有太湖石品中的「皺、瘦、透、漏」的特點。
趵突泉(Baotu Spring),濟南三大名勝之一,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東臨泉城廣場,北望五龍潭,面積達158畝,位居濟南七十二名泉之冠。乾隆皇帝南巡時因趵突泉水泡茶味醇甘美,曾冊封趵突泉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見於古代文獻的濟南名泉。
趵突泉泉眼位於趵突泉公園內的濼源堂前。民國二十年(1931年)四周用石砌岸。幾經變化,形成長方形泉池,長30米,寬18米,深2.2米。北臨濼源堂,西傍觀瀾亭,東架來鶴橋,南有長廊圍合。泉水從地下石灰岩溶洞中湧出,每天湧出7萬立方米泉水,泉水有三個出水口,最大湧水量為16.2萬米/天。趵突泉水一年四季恆定在18℃左右。趵突泉周邊的名勝古蹟有濼源堂、觀瀾亭、尚志堂、李清照紀念堂、李苦禪紀念館等景點。 趵突泉與千佛山、大明湖並稱為濟南三大名勝。2013年,以趵突泉為代表的「天下第一泉景區」成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2016年9月5日下午,趵突泉泉群省級地質公園揭牌開園。[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