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趙毅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趙毅衡
出生 1943年
廣西桂林
國籍 中國
職業 教授
知名於 任職於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的終身聘資深講席
知名作品新批評
符號學導論
苦惱的敘述者

趙毅衡[1] 漢族,1943年出生於廣西桂林。早年畢業於南京大學英文系,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師從卞之琳先生,是莎學專家卞之琳的第一個莎士比亞研究生,獲文學理論碩士學位(1981)。80年代中期,獲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博士學位,1988年至今,任職於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的終身聘資深講席。現為四川大學教授,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及符號學專業博士生導師。1991與虹影結婚,2003年離婚,2007年與西南大學教授陸正蘭博士結為伉儷,定居成都。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博士。1988年起任教於英國倫敦大學,現任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符號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符號學-傳媒學」研究所所長,《符號與傳媒》主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當今中國文化現狀與發展的符號學研究」。

趙毅衡一直關注傳媒的發展和傳播學研究前沿,將符號學和敘述學研究視野拓展到傳媒與傳播學。他認為「我們正在面對人類傳媒第三次突變,這次突變可以與5萬年前言語符號的發明,5千年前文字的發明相提並論。面對傳媒的數字技術突變,符號學必須重新定義自身」。趙毅衡認為,「符號是被認為攜帶意義的感知。符號學就是意義學」。「符號學在許多領域(文學理論,文化理論,語言學、人類學等等),只是可用的方法論之一。但是在一個學科中,符號學是不言而喻的(by default)方法論,這個學科就是傳媒學(Media Studies)」。

簡介

趙毅衡[2],男,1943年出生於廣西桂林。早年畢業於南京大學英文系,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師從卞之琳先生,是莎學專家卞之琳的第一個莎士比亞研究生,獲文學理論碩士學位(1981)。80年代中期,獲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博士學位。自1988年至今為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講席。1991年與虹影結婚。2002年正式離婚。2007年逾西南大學教授陸正蘭博士結為伉儷。 符號學看「泛藝術化」:從當代文化的必由之路[3]

中文著作

《新批評》(1984),《符號學導論》(1990),《苦惱的敘述者》(1991),《當說者被說的時候:比較敘述學導論》(1997),《必要的孤獨——形式文化學論集》(1998),《建立一種現代禪劇:高行健與中國實驗戲劇》(1998),《禮教下延之後:中國文化批判諸問題》(2001),《對岸的誘惑:中西文化交流史人物》(2002);《詩神遠遊——中國如何改變了美國現代詩》(2003);《有個半島叫歐洲》(2007),《對岸的誘惑)(增訂本,2007),《重訪新批評》(2009),《意不盡言》(2009)。

英文著作

Chinese American Poetry, in collaboration with Lin-chi Wang, Asian Voice Press, 1993; 「The Triumph of Re-Semantization: On Yu Hua」, World Literature Today, Summer 1994; 「Ma Yuan: The Chinese Fabricator」, World Literature Today, Winter 1995; The Uneasy Narrator: Chinese Fic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to the Moder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ost-Isms and Chinese New Conservatism」, New Literature History, Summer 1997; The Lost Boat, Avant-Garde Fiction from China, The Wellsweep Press, 1995; 「The end of History in China」, In Memoriam for Hulmut Martin, University of Bochum Press, 2001; Towards a Modern Zen Theatre, SOAS Publications, 2001等共10種。

文學創作

居士林的阿遼沙》(中篇,1994),《沙漠與沙》(長篇,1995);散文集有《豌豆三笑》,《西出洋關》,《倫敦浪了起來》,《握過元首的手的手的手》。

主要著作

趙毅衡:《哲學符號學:意義世界的形成》,四川大出版社,2017年;

趙毅衡:《形式之謎》,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

趙毅衡:《斷無不可解之理》,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

趙毅衡:《趣味符號學》,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年;

趙毅衡:《廣義敘述學》,四川大學出版社,2013年;

趙毅衡:《趙毅衡文集》,四川文藝出版社,2013年;

胡易容,趙毅衡:《符號學-傳媒學詞典》,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趙毅衡:《符號學:原理與推演》,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趙毅衡:《有個半島叫歐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趙毅衡:《對岸的誘惑》,知識出版社,2003年;

趙毅衡:《禮教下延之後》,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趙毅衡:《當說者被說的時候》,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

趙毅衡:《苦惱的敘述者》,十月文藝出版社,1994年;

趙毅衡:《遠遊的詩神》,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趙毅衡:《美國現代詩選》,外國文學出版社,1985年。

期刊論文

(2017-2018年代表成果)

1、趙毅衡:《論意義順序:對象先於符號,還是符號先於對象?》,《蘭州大學學報》,2018年第3期;

2、趙毅衡:《皮爾斯「真知目的論」與維納「反饋目的論」》,《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018年第2期;

3、趙毅衡:《從符號學定義藝術:重返功能主義》,《當代文壇》,2018年第1期;

4、趙毅衡:《冷感情?無風格?零修辭?——關於巴爾特「零度寫作」的符號學論證》,《內蒙古社會科學》,2018年第1期;

5、趙毅衡:《認知差:意義活動的基本動力》,《文學評論》,2017年第1期;

6、趙毅衡:《「表徵」還是「再現」?一個不能再「姑且」下去的重要概念區分》,《國際新聞界》,2017年第8期;

7、趙毅衡:《指示性是符號的第一性》,《上海大學學報》,2017年第6期;

8、趙毅衡:《實踐意義世界是如何從物世界生成的》,《南京社會科學》,2017年第6期;

9、趙毅衡:《論元符號》,《山東社會科學》,2017年第8期;

10、趙毅衡:《範疇與籌劃:思維對意義世界的重要作用》,《人文雜誌》,2017年第7期;

11、趙毅衡:《意義世界的複數性與複合性》,《貴州社會科學》,2017年第8期;

12、趙毅衡:《雙義合解的四種方式:取捨,協同,反諷,漩渦》,《湘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4期;

13、趙毅衡:《組合元語言與解釋漩渦的普遍性》,《江西社會科學》,2017年第8期。

主要譯作

《美國現代詩選》、《化身博士》。

[[

Yiheng3.jpg

|左|原圖鏈結來自突襲圖片]]

相關作品

詩神遠遊——中國如何改變了美國現代詩

這是一部研究中國古典詩歌對美國現當代詩歌產生影響的著作。 1981年作者去美國研究,潛心翻讀圖書館檔案,尋找「第一手」材料。1983年寫出《遠遊的詩神》一書,為中國新時代比較文學研究中第一本具有紮實影響的著作,得到中國比較文學協會頒發的比較文學研究一等獎。但原書印數極少,已成學界罕見珍藏。作者在二十年來的教學研究中,不斷收集材料,全力重寫,把考察時段上溯十九世紀,下及當代,細繪出「未來-變化-變後之變」三階段大場面,並且以這個大規模考察作背景,作出令人信服的分析:中國的詩學,哲學,宗教,是美國詩現代轉型過程中的關鍵影響。這本《詩神遠遊》,遠非二十年前舊作的擴編改寫。作者盡畢生心血,在中國詩學和美學傳統中尋找現代性因素。本書大膽命題,小心求證,是作者研究風格的一個範例。

獲獎情況

曾獲 Fulbright Grant for Research in USA;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優秀成果獎;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優秀研究獎;Berkeley Alumni Comparative Literature Gran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egents Fellowship;1990、1993、1997、2000 British Academy Research Grant;1992、1996、1999 University of London Research Grant; Sino-British Fellowship Trust Grant;《中央日報》微型小說獎;《創世紀》四十年詩歌獎。

趙毅衡:短篇小說是散文當中的詩 偵探小說變化無窮

客廳的兩座大型書架被劃分為符號學與敘述學、比較文學、現象學、心理分析、存在哲學幾個區域。

趙毅衡的住處可以俯視連日暴雨後的錦江,以及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赭白相間的教學樓。2010 年回國後,他在這所高校任符號學與敘述學教授至今。朗澈的住宅,除臥室和不常使用的開放式廚房,其餘空間均設有書架。客廳的兩座大型書架被劃分為符號學與敘述學、比較文學、現象學、心理分析、存在哲學幾個區域。其餘一些書則是以前認為重要現在不再珍貴的百科全書、百科辭典和已完全用不上的傳記辭典,它們被趙毅衡稱作「史前時代的遺物」。書架一角,也有他為博士生開闢的一片領地,用於收放白皮本論文。他也是個勤勉的專欄作者,整齊列放着的圖書、電影或音樂碟片,多是由專欄稿酬換來。

茶几一端擺放着《萬象》和《讀書》,趙毅衡是這兩種人文期刊的長期撰稿人。最近幾年,他卻不得不重新考慮年事已高的事實,全力將重心轉向學術,為窮盡一生的研究做總結。自然,給報刊寫文章的這件「十分享受」的事情需要再緩緩。站在今天的角度,他同樣懊悔過去為翻譯《美國現代詩選》,寫作《詩神遠遊》、《高行健與中國實驗戲劇:建立一種現代禪劇》放縱了大把光陰。這些作品在趙毅衡的學術生涯中無疑構成了岔路的風景,而他又是一個「興趣廣泛、缺乏拒絕走彎路毅力的人」。

無法逆轉的時代趨勢,曾讓這位南京大學英語系高材生在煤礦熬度7 年。那時,每天不得不學習的毛澤東相關著作,竟成為他埋頭苦讀的材料。趙毅衡一邊盯着領袖文集,一面把書上的漢字逐個「心譯」成英文。1978 年恢復高考後的招收研究生的工作也得以啟動,趙毅衡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師從新文化運動代表詩人卞之琳,成為卞的首個莎士比亞研究生。然而,不過數月卞之琳即發現他更適宜做理論,繼而建議改變方向——從新批評入手,研究整個形式文論。後來的 1981 年,趙赴美遊學,考取了伯克利加州大學漢學家西利爾·白之的比較文學博士。

伯克利求學、倫敦教書多年,一直帶着的書不多,馬恩選集、魯迅全集他倒是一直留着,「馬克思實在是位了不起的哲學家,年輕時讀過到現在還覺得有用。」這期間,趙毅衡購買了不少圖書館低價售賣的二手書,這些經歷被記入一篇名為《英國人如何讀書》的隨筆中。為方便研究和購書,他在國外選擇住所時的標準之一就是鄰近圖書館。當然,通過書店途徑購買的全價外文書也有,他甚至意欲在重要研究工作完結後,翻譯他於 1982 年在洛杉磯入手的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的小說《1914 年 8 月》。

音樂和電影是趙毅衡的生活調劑品。 《外灘畫報》:請談談近期的閱讀書目和研究課題。

趙毅衡:最近讀得比較多的是《存在符號學》。在學術上,我對之前的工作還不夠滿足,所以近幾年需要我對自己的學術生涯進行總結。最新要出版的一本書是《廣義敘述學》,已經修改到第四稿了,為此也已經工作了三年。廣義敘述學涵蓋種類很多,譬如做夢或者一次法庭宣判、一場比賽,好像我們只是看客,人們通常都沒有把它們當作故事來講,所以我想把這些東西總結在一個體系當中。老年人容易守舊,但我需要的是完全新的體系。

《外灘畫報》:最初走上形式論研究道路受到卞之琳先生怎樣的影響?

趙毅衡:進社科院後,卞老很快就發現我喜歡做抽象理論,對他個人來說,也總覺得在理論上欠了一筆債。上世紀三十年代,「新批評」理論創始人之一瑞恰慈在北大和清華教書。以及後來到中國就趕上抗戰的燕卜蓀,他在西南聯大教課,所以當時曹葆華卞之琳楊周翰等一批人很早就直接接觸到西方形式論,他們也把這些東西傳到下一代,後來中斷了。卞老對此覺得很愧疚,認為應當有人做起來,所以他給我布置了這個任務。從 1979 年到現在,我一直在做這件事情,完成老師的囑咐。

《外灘畫報》:當時國內可供閱讀的相應資料多嗎?

趙毅衡:形式論的第一篇播種性論文是艾略特的《傳統與個人才能》,這是形式論最早的兩篇文章之一。這篇東西最早是由葉公超讓卞之琳譯成中文的,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就已經刊登。直到 1964 年學界出版了一本很重要的書,叫做《西方資產階級文藝思想批判》。對於三十年代成長起來的這一代知識分子,必須在批判的名義下才可以介紹這些信息。這本書十分珍貴,卞之琳楊周翰李賦寧這一代受西方形式論影響的人全部參與了翻譯,它也是我們重新開始研究形式論讀到的第一本書。

視頻

敘述學視頻教程 趙毅衡 全34講 四川大學


《外灘畫報》:回國任教後,有哪些明顯的感受?

趙毅衡:學生需要學術,對學術的饑渴對我也造成了很大的壓力。來了滿滿一堂的學生,總得讓他們聽點東西,不能總談一些感想。中國文學乃至外國文學批評相當明顯的一個特點是,批評家只是一個能說會道的讀者而已,說的都是讀後感。那麼說讀後感誰不會呢?頂多學生嘴笨一點,你筆頭快一點,這不能算學術。中國思想往往喜歡大而化之,國人喜歡做宏大的思考,不喜歡做分析,所以我認為符號學如果能夠興起成功,會是中國思想對自己的一個反思。

《外灘畫報》:先前讀過你寫的關於學術實用與無用的辨析文章,實用似乎快變得讓人抓狂了。

趙毅衡:是這樣的苦惱。符號學受到的最大的批評是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可是有這種想法的人沒有深入讀下去,恰恰符號學最能解決實際問題。我們現在老在問幸福感,幸福感就是一個符號感覺一種符號認知。幸福感跟物質有多大關係,並不是絕對的,它是一種意義解讀。國際鬥爭也是符號問題,我們老在說文化帝國主義,它表現在具體的符號上,是很實際的名人占有率問題。中國人記住美國名人,美國人不記中國名人,為什麼?這就是我們符號學研究的對象。前面的觀點我說給那些審批學術項目的人聽,沒用。蕭規曹隨,他們認為以前怎麼說現在繼續怎麼說就不會錯。所以我們只能儘量多做功課多解釋。 過於實用只能適用於一個小範圍,不能擴大、覆蓋整個意義表達的領域。

伯克利求學、倫敦教書多年,趙毅衡購買了不少圖書館低價售賣的二手書。

《外灘畫報》:短篇小說的衰亡,也是你曾提到過的一個話題。對於這個現象應該如何看待?

趙毅衡:短篇小說就是散文當中的詩,它需要動腦子。如果短篇小說把問題點出來就沒意思了,它不像長篇小說把事情從頭到尾說清楚滿足讀者的需要。現在都說人們沒時間所以要淺閱讀,可他們同時又在讀幾百萬字的網絡長篇。當然,我們不能因為這個看不起網絡,因為最後任何一個體裁都要走向消亡。從符號學上講,任何一個表意方式都不可能永遠持久,就像古代西方的史詩完了,中國古詩也走完了。哪怕說電影,現在看上去似乎牢不可破,但沒這回事。你可能要說這樣的總結有點怕人對吧?實際上是這樣的,沒有哪個體裁可以千秋萬代。

《外灘畫報》:你是怎麼迷上偵探小說的?

趙毅衡:我喜歡的東西,不一定是大道之作。我很喜歡偵探小說和偵探電影,偵探題材是一種模式化的東西,雖然邏輯是編造的,但這裡面可以變化無窮,寫得好的話就是一本符號學教科書。偵探小說的事件推進就是一個符號學的過程,符號學奠基人皮爾斯、發揚者西比奧克狂迷偵探小說。

《外灘畫報》:音樂和電影的偏好類型是什麼?

趙毅衡:最喜歡的一種音樂碟片是 Soundtrack(電影原聲),現在最好的音樂都放在了電影裡,但我們看電影的時候往往忽略音樂只注意到情節。工作的時候我很喜歡播放這類碟片,如果背景老是輕音樂的話會很單調。影碟傾向於看 《外灘畫報》《外灘畫報》C 紀錄片,它們發音很標準也很好聽。

視頻

趙毅衡老師關於符號學及治學建議的訪談

視頻

符號學視頻教程 趙毅衡 全24講 四川大學 {#ev:youku|XMzI3MTQ1NDQ5Ng|alignment=left}}

參考資料

  1. 個人簡歷網
  2. 趙毅衡,搜狐, 2018-07-26
  3. 從當代文化的必由之路,快資訊, 2019-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