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趙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赵匡赞)
前往: 導覽搜尋
  • (五代至北宋初年將領)
  • (歷仕後唐、後晉兩朝,亦曾受南侵的契丹任命)


趙贊(923年-977年),本名趙美,後改名趙匡贊,字元輔。幽州薊縣(今天津市)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將領,後唐盧龍節度使趙德鈞之孫,遼朝大丞相趙延壽之子。

趙贊自幼聰慧,被後唐明宗特賜童子科及第。歷仕後唐、後晉兩朝,亦曾受南侵的契丹任命。後漢高祖在晉陽舉義時,趙贊奉表勸進,授河中節度使,移任晉昌節度使,因心懷憂懼,曾聯繫後蜀出兵反漢。隨後聽從幕僚建議入朝請罪,後漢隱帝時拜左驍衛上將軍。

後周建立,歷官左、右羽林、龍武等統軍。淮南之戰時,趙贊屢戰有功,以功授保信節度使。

北宋建立後,移為忠正節度使。鎮延州數年,恩威並施,使羌、渾各族敬服。乾德六年(968年),轉拜建雄節度使,後隨宋太祖出擊北漢,力戰退敵。宋太宗即位後,進封衛國公。官終保大節度使。

太平興國二年(977年),趙贊去世,年五十五。獲贈侍中。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趙贊                 出生時間         923年
                別 稱         趙匡贊、趙美、小太尉 [1]                 去世時間         977年
                字 號         字元輔                 所處時代         五代→北宋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地         幽州薊縣
                官 職         保大節度使                 爵 位         衛國公,追贈:侍中

人物話題

人物生平

童子及第

趙贊(本名趙美,改名趙匡贊,後為避宋太祖之諱,遂去「匡」字,改稱趙贊 [2] )生於後唐同光元年(923年),其養祖父趙德鈞,在後唐官至盧龍軍節度使,封北平郡王;父親趙延壽,本姓劉氏,被趙德鈞收為養子,娶後唐明宗李嗣源之女興平公主,拜駙馬都尉。 [3]

趙贊自幼聰慧,受到後唐明宗的喜愛,與宗室子弟及明宗的外孫石氏一同被養在六宅。閒暇時,明宗曾前往六宅看望宗室數十人,唯獨誇獎趙贊說:「這個孩子是令器(意指優秀人才)啊。」趙贊七歲時,已誦書二十七卷,參加童子科考試。明宗下詔說:「都尉(趙延壽)之子,太尉(趙德鈞)之孫,自幼能誦書,不喜遊戲,能彰顯家訓,應賜予科名,可以特賜其童子及弟。附於長興三年禮部的春榜中。」許久後,趙延壽出鎮宣武軍,藉機奏請任命趙贊為宣武牙內都校。[4]

轉仕契丹

清泰三年(936年),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舉兵叛亂,後唐末帝命趙延壽以樞密使之職駐軍上黨,趙德鈞率部自幽州前來會師。但石敬瑭引誘契丹南下,趙德鈞、趙延壽父子一同投降,被契丹國君耶律德光囚禁,遷往北方,只有趙贊與母親興平公主留在洛陽。

天福三年(938年)九月,契丹遣使來迎趙贊母子前往薊門,被契丹署任為金吾將軍。幾年後,契丹又任命趙延壽為范陽節度使,趙贊隨父就職,任范陽牙內都校。[5]

開運(942年-946年)末年,契丹大舉南征,滅亡後晉,趙延壽得到重用,趙贊也被任命為河中節度使(護國軍節度使),藉機留在河中鎮。

徘徊蜀漢

天福十二年(947年),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即後漢高祖)在晉陽起兵稱帝,建立後漢政權。趙贊遣使奉表勸進,於六月被加拜為檢校太尉,仍鎮守河中。有傳言趙延壽已死於北方,後漢高祖於是採納重臣郭威之策,遣使向趙贊弔祭,並示以起復之意,於七月移授他為京兆尹、晉昌軍(治今陝西西安)節度使 。[6]

趙贊聽聞改調之命,因為自己一家仕於契丹,心懷憂懼,於此年十月暗中派親信趙仙聯絡後蜀,請求後蜀派兵援助。但節度判官李恕認為「燕王(趙延壽)入遼,非所願也」,而後漢朝廷剛剛建立,只要此時束手入朝,必能保全富貴,狼狽投靠蜀國,並非萬全之策。他建議先派自己入朝,試探朝廷的態度。在此期間,後漢高祖已經平定了成德杜重威之亂,趙贊權衡利弊,當即命李恕先行前往開封,面見高祖,陳說緣由,最終得到寬恕。同時,高祖命右衛大將軍王景崇等率禁軍數千,借迎接回鶻使團為名,經略西事,並密令他見機行事。而趙贊不待李恕返回,已先行離開長安,於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入京朝覲,被罷去節鎮之權。 [7]

乾祐三年(950年)二月,後漢隱帝起用趙匡贊為左驍衛上將軍。[8]

鏖戰淮南

廣順元年(951年)二月,後周太祖任命趙贊為右羽林軍統軍,此後歷任左羽林軍統軍、及左龍武軍(一作右龍武軍)統軍等。 [9]

後周世宗出師攻取南唐江北之地,先令趙贊率軍在壽州(今安徽壽縣)城外巡視,旋即任命他為淮南道行營左廂排陣使。世宗返回開封府,留趙贊與諸將分兵包圍壽春,他一人獨當壽州東面。當時諸將作戰,多有不利,唯獨趙贊持軍嚴整,自秋至冬,從未遇挫。待到受詔轉移,小到一尺椽、一片瓦,都用車載走,城中百姓沒有敢窺探的。適逢南唐驍將魯公綰率軍十多萬眾沿淮河逆流突至,跨山建柵,阻隔肥水,俯瞰壽春城中。此時後周軍已經解圍撤退,趙贊與大將楊承信領輕騎截斷南唐軍的糧道,又獨自率所部襲破魯公綰軍,激戰間被流矢射中。[10]

顯德四年(957年),世宗再次南征,於紫金山大敗南唐軍,下令在渦口架設浮橋,以連通濠、泗二州,禁軍騎帥韓令坤負責督造,趙贊擔任副手。正逢淮河水因大雨暴漲,南唐濠州都監郭廷謂企圖派輕舟焚毀浮橋,趙贊偵知此事,在橋下設伏。待南唐軍抵達後,亂髮強弩,殺傷眾多 。待到世宗移兵圍攻濠州,用牛革裹着大盾攻城,趙贊身先士卒,盔甲上全是箭矢,身負重傷,仍督兵力戰,最終攻克濠州的羊馬城,郭廷謂見大勢已去,遂舉城投降。戰後,世宗下詔褒獎趙贊。隨後,他又率本部兵力往來於滁州、和州之間,在顯德五年(958年)二月於石潭橋擊敗五百南唐軍 。[11]

顯德五年(958年)三月,在淮南之戰結束後,趙贊因戰功卓著,加授保信軍(治廬州,今安徽合肥)節度使,撫恤新得的南唐州縣。

顯德六年(959年)八月,後周恭帝大賞文武將臣,其中趙贊被加授開府儀同三司的官階。[12]

西撫北討

建隆元年(960年),北宋建立,趙贊被加拜為檢校太師,移鎮忠正軍(治下蔡,今安徽壽縣北),參與平定淮南節度使李重進之亂 [13]

建隆二年(961年)四月,改任彰武軍節度使,鎮延州,並受太祖密旨,獲准便宜行事。即將抵達延州州境時,趙匡贊在隊伍前後分置士卒,使得全軍形成綿綿不絕之勢,從林莽間遙望,只見旌旗不絕。前來迎接的羌、渾各族見狀,無不懾服。 [14]

乾德六年(968年),轉任建雄軍節度使。八月,太祖籌劃出征北漢,先命趙贊為汾州路(《宋史》作邠州路)部署。 [15]

開寶二年(969年)二月,太祖下詔親征北漢,授趙贊為河東道行營前軍馬步軍都虞候,擔任都部署李繼勛的副手,先行出兵 。三月,太祖抵達太原城下,分別於南、西、北、東四方築寨,以圍困太原,其中趙贊負責扼守西寨。不久後,北漢軍借夜色掩護,自突門襲擊西寨,趙贊率軍阻擊,被弩箭射中腿部,東寨都監李謙溥又領軍赴援,苦戰許久,方才將其擊退。戰後,太祖對趙贊屢加慰勞,並賜予良藥療傷。 [16]

入朝逝世

太平興國二年(977年),趙贊入朝,尚未入宮覲見,便在同年十月左右逝世,享年五十五歲。太宗聽聞訃訊,為他輟朝兩日,追贈侍中。[17]

人物成就

  • 攻南唐

淮南之戰期間,趙贊包圍壽春,持軍嚴整,從未遇挫。後更率軍襲破南唐驍將魯公綰所部 。顯德四年(957年),奉命在渦口架設浮橋,連通濠、泗二州,設伏襲敗南唐濠州都監郭廷謂,進而身先士卒,攻克濠州羊馬城,迫降郭廷謂。次年,於石潭橋敗南唐軍五百人。周唐議和後,出守保信軍(治廬州,今安徽合肥),革除苛政,寬簡愛民,使百姓稱便。 [18]

  • 鎮延州

宋太祖初年,趙贊鎮守延州,撫慰羌渾各族,防禦夏州定難軍(西夏前身),與鎮守關南的李漢超、瀛州的馬仁瑀、常山的韓令坤、易州的賀惟忠、棣州的何繼筠、西山的郭進、晉州的武守琪、隰州的李謙溥、昭義的李繼勛、原州的王彥升、慶州的姚內斌、環州的董遵誨、靈武的馮繼業一同構成北境及西北的邊防,使得北宋開國之後的二十年間「無西北之憂」。[19]

人物評價

  • 李嗣源:①是兒令器也。(《宋史》引)②都尉之子,太尉之孫,幼能誦書,弱不好弄,克彰庭訓,宜錫科名,可特賜童子及弟。[20] (《宋史》引)
  • 劉知遠:卿燕台大族,唐室懿親,作鎮方隅,既多善政,應時制置,素有嘉謀,實兼文武之才,比擅方圓之譽。[21](《諭鎮州趙贊詔》)
  • 趙光義:重侯襲慶,餘力知書。臨戎彰大樹(馮異)之名,化俗繼甘棠之美。[22] (《趙贊馮繼業加恩制》)
  • 錢顗:臣聞祖宗之時,外多名將,皆委之久任而責其成效。若李漢超之守關南、趙贊之守延安,皆十餘年,倚若長城,著立功勳,無西北之患者,將帥得人也。 [23](《上神宗乞擇將久任》)
  • 曾鞏:贊喜讀書,接人以禮,才長於御眾,所至吏民畏服。 [24](《隆平集》)

史料記載

  • 《隆平集·卷十六·武臣傳》[24]
  • 《宋史·卷二百五十四·列傳第十三》[19]
  • 《十國春秋·卷五十三·後蜀六》
  • 《欽定續通志·卷六百九·貳臣傳四》 [25]

參考資料

  1. 《舊五代史·漢書十一·列傳六》 .國學大師.2019-12-05
  2. [網址 標題.網站.日期]
  3. 《宋史·趙贊傳》:趙贊字元輔。本名美,後改焉。幽州薊人。祖德鈞,後唐盧龍節度,封北平王。父延壽,尚明宗女興平公主,至樞密使、忠武軍節度。
  4. 《宋史·趙贊傳》:趙贊自幼聰慧,後唐明宗甚愛之,與諸孫、外孫石氏並育於六宅。暇日,因遍閱諸孫數十人,目贊曰:「是兒令器也。」趙贊七歲誦書二十七卷,應神童舉。明宗詔曰:「都尉之子,太尉之孫,幼能誦書,弱不好弄,克彰庭訓,宜錫科名,可特賜童子及弟。仍附長興三年禮部春榜。」久之,延壽出鎮宣武軍,因奏署牙內都校。
  5. 《宋史·趙贊傳》:天福三年,晉祖命贊奉母歸薊門,契丹署為金吾將軍。數年,契丹以延壽為范陽節度,又署贊為牙內都校。
  6. 《宋史·趙贊傳》:未幾,漢祖起晉陽,贊奉表勸進,漢祖加檢校太尉,仍鎮河中。改京兆尹、晉昌軍節度。
  7.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七》:乾祐元年春,正月……帝以趙匡贊、侯益與蜀兵共為寇,患之。會回鶻入貢,訴稱為党項所阻,乞兵應接。詔右衛大將軍王景崇、將軍齊藏珍將禁軍數千赴之,因使之經略關西。晉昌節度判官李恕,久在趙延壽幕下,延壽使之佐匡贊。匡贊將入蜀,恕諫曰:「燕王入胡,豈所願哉!今漢家新得天下,方務招懷,若謝罪歸朝,必保富貴。入蜀非全計也,『蹄涔不容尺鯉』,公必悔之。」匡贊乃遣恕奉表請入朝。景崇等未行而恕至,帝問恕:「匡贊何為附蜀?」對曰:「匡贊自以身受虜官,父在虜庭,恐陛下未之察,故附蜀求苟免耳。臣以為國家必應存撫,故遣臣來祈哀。」帝曰:「匡贊父子,本吾人也,不幸陷虜。今延壽方墜檻阱,吾何忍更害匡贊乎!」即聽其入朝。侯益亦請赴二月四日聖壽節上壽。景崇等將行,帝召入臥內,敕之曰:「匡贊、益之心,皆未可知。汝至彼,彼已入朝,則勿問;若尚遷延顧望,當以便宜從事。」……趙匡贊不俟李恕返命,已離長安。丙子,入見。
  8. 《舊五代史·後漢隱帝紀下》:乾祐三年……二月……乙未,以前安州節度使劉遂凝為左武衛上將軍,以鄜州節度使焦繼勛為右武衛上將軍,以前永興軍節度使趙贊為左驍衛上將軍。
  9. [網址 標題.網站.日期] 《舊五代史·後周太祖紀二》:廣順元年春二月……以左驍衛上將軍趙贊為右羽林統軍……。
  10. 《宋史·趙贊傳》:世宗南征,初遣贊率師巡警壽州城外,俄命為淮南道行營左廂排陣使。世宗歸京,留贊與諸將分兵圍壽春,贊獨當東面。諸將戰多不利,贊獨持重,自秋涉冬,未嘗挫衄。及受詔移軍,尺椽片瓦,悉輦而行,城中人無敢睥睨者。會吳遣驍將魯公綰帥十餘萬眾溯淮奄至,跨山為柵,阻肥水,俯瞰城中。時大軍已解圍,贊與大將楊承信將輕騎斷吳人饟路,又獨以所部襲破公綰軍,為流矢所中。
  11. 《宋史·趙贊傳》:世宗再征壽春,命造橋渦口,以通濠、泗。令騎帥韓令坤董其役,俾贊副之。屬霖雨淮水漲溢,濠人謀乘輕舟奄焚其橋,贊覘知之,設伏橋下。濠人果至,贊令強弩亂髮,殺獲甚眾。及世宗移兵趣濠,以牛革蒙大盾攻城,贊親督役,矢集於胄,中被重傷,猶力戰,遂拔其羊馬城,刺史唐景思死焉,團練使郭廷謂以城降。世宗詔褒美之。又以所部兵巡撫滁、和之間,破吳人五百於石潭橋。
  12. 《舊五代史·後周恭帝紀》:顯德六年……八月……邠州節度使、檢校太師劉重進,廬州節度使、檢校太尉趙贊,鄧州節度使、檢校太尉宋延渥,並加開府儀同三司……。
  13. 《宋史·趙贊傳》:宋初,加檢校太師,移忠正軍節度,預平維揚。
  14. 《續資治通鑑·卷第二》:(建隆二年)夏,四月……丙申,以趙贊為彰武節度使,別受密旨,許便宜行事。贊將至延州,乃分置步騎,前後絡繹,林莽之中,遠見旌旗,羌、渾迎者,莫測其數,無不畏服。
  15. 《宋史·趙贊傳》:乾德六年,移建雄軍節度。秋,命將征太原,以贊為邠州路部署。
  16. 《宋史·趙贊傳》:開寶二年,太祖將討晉陽,又以為河東道行營前軍馬步軍都虞候。車駕薄城下,分軍四面,贊扼其西偏。並人乘晦自突門潛犯贊壘,贊率眾擊之,久而方退,弩矢貫足。太祖勞問數四,賜良藥傅之。
  17. 《宋史·趙贊傳》:太平興國二年,來朝,未見而卒,年五十五。贈侍中。
  18. 《宋史·趙贊傳》:淮南平,以戰功多,授保信軍節度。贊入視事,盡去苛政,務從寬簡,居民便之。
  19. 19.0 19.1 《宋史·卷二百七十三·列傳第三十二》 .國學導航.2019-12-05
  20. 《宋史·卷二百五十四·列傳第十三》 .國學導航.2009-08-14
  21. 《全唐文·卷一百二十》 .國學大師.2019-12-05
  22. 《宋大詔令集·卷第一百二》 .國學大師.2019-12-05
  23. 《歷代名臣奏議·卷二百三十八》 .國學大師.2019-12-10
  24. 24.0 24.1 《隆平集·卷十六》 .國學大師.2019-12-10
  25. 《欽定續通志·卷六百九·貳臣傳四》 .國學大師.20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