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繼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宋太祖趙匡胤「義社十兄弟」之一)


李繼勛(916年-977年),大名府元城(今河北大名東)人。北宋名將、宋太祖「義社十兄弟」之一。

後漢末年,李繼勛前往鄴都(大名府)投奔郭威。後周初年,任殿前司散員都指揮使。顯德元年(954年)三月,李繼勛參加高平之戰,因功升任殿前都虞候,改虎捷右廂都指揮使,領永州防禦使,十月,又升任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領昭武軍節度使。李繼勛與趙匡胤等九人結為「義社十兄弟」。顯德三年(956年)六月,李繼勛在攻打南唐壽州(今安徽鳳台)時,怠於守御,後周將士死者數百人,周世宗以李繼勛武臣,不責。但是免去他的軍職,改任為河陽三城節度使,直到次年七月才免去節度使而改為右武衛大將軍。顯德六年(959年)世宗攻遼,李繼勛任戰棹左廂都部署,七月,李繼勛又升為安國軍(邢州)節度使。趙匡胤陳橋兵變,李繼勛在邢州,沒有參與兵變。建隆元年(960年)六月,宋太祖趙匡胤平潞州李筠,李繼勛為昭義軍節度使,鎮守潞州,負責進攻及抗擊北漢。乾德五年(967年)加同平章事,為使相。

開寶元年(968年)、開寶二年(969年),李繼勛兩次為河東行營前軍都部署,率軍出征北漢,開寶三年(970年),李繼勛改為天雄軍節度使。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李繼勛因病回洛陽,以太子太師致仕,同年去世,終年62歲,追封隴西郡王,諡號莊武。[1]

基本信息

                本 名         李繼勛                 出生時間         916年
                所處時代         後漢→後周→宋朝                 去世時間         977年
                出生地         大名府元城                 諡 號         莊武
                追 封         隴西郡王                 官 職         同平章事,天雄軍節度使

熱議話題

人物生平

  • 仕官後周

後漢末,樞密使郭威鎮鄴都時,李繼勛投入郭威部下。後周初已任殿前司散員都指揮使。

顯德元年(955)三月,參加「高平之戰」,以功升殿前都虞侯,不久,改任虎捷右廂都指揮使,領永州(今湖南零陵,時在湖南割據政權境內)防禦使,趙匡胤才繼任殿前都虞侯。同年十月,升任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領昭武軍(利州,今四川廣元,時在後蜀境內)節度使。趙匡胤才繼李繼勛之後領永州防禦使。

柴榮親自征伐淮地,令李繼勛領兵駐屯壽州城南,建造洞屋、雲梯,用來攻城。李繼勛守御懈怠,被南唐軍打敗,陣亡數萬人,雲梯、洞屋都被焚燒。柴榮召他回朝,出京任河陽三城節度。議者認為不合譴責將帥的意義。柴榮再次到壽春回來後,貶任繼勛為右武衛大將軍,又因為他的掌書記陳南金輔佐無方,一併黜貶。

顯德四年(957年)冬天,又跟從柴榮南征,到駐紮在迎鑾時,命繼勛率領黑龍船三十艘在江口灘,打敗數百吳兵,俘獲戰船二艘,因戰功升任左領軍衛上將軍。七月,改任右羽林統軍。

顯德六年(959年)春天,柴榮到滄州,任命繼勛為戰棹左廂都部署,前任澤州刺史劉洪任他的副手,不久任權知邢州。柴宗訓即皇帝位,授李繼勛為安國軍節度,加官檢校太傅。[2]

  • 戰功卓著

宋朝建立後,加官檢校太尉。趙匡胤平定澤、潞二州,李繼勛到行營朝見趙匡胤,被任命為昭義軍節度。這年秋天,率領軍隊進入河東,火燒平遙縣城,俘敵很多。

建隆二年(961年)冬天,又打敗並軍千餘人,斬首百餘人,俘獲其遼州刺史傅延彥及其弟弟延勛獻給朝廷。

乾德二年(964年),趙匡胤命李繼勛與康延澤、尹訓等率步騎萬餘人攻遼州,太原將領郝貴超領兵來援,兩軍激戰於遼州城下,李繼勛大獲全勝。遼州刺史杜延韜見大勢已去,便與拱衛都指揮使冀進、兵馬都監供奉官侯美籍部下兵三千以城來降。北漢欲借遼兵收復遼州,誘使契丹步騎六萬人來取遼州。趙匡胤復命李繼勛與羅彥環、郭進、曹彬等領六萬軍隊迎戰,大破契丹及太原軍於城下。

乾德五年(967年),加任同平章事。[3]

  • 去世

開寶元年(968年),趙匡胤準備征伐河東,任命李繼勛為行營前軍都部署,在渦河大敗并州部隊。

開寶二年(969年),太祖親自征伐河東,任命繼勛為行營前軍都部署。皇帝到了城下,分軍隊為四面,繼勛統領南面。

開寶三年(970年),李繼勛移職鎮守大名。

太平興國元年(976年),加兼侍中。不久因病請求回到洛陽,趙匡胤同意他的請求,賜給他錢千萬、白金萬兩。這年秋天,上表辭官,趙匡胤授任他為太子太師職退休,朝會時可以站在中書門下班。不久去世,終年六十二歲,追贈中書令,追封隴西郡王,諡號「莊武」[1]

李繼勛歷任藩鎮,所到地方沒有善政,但是以質樸耿直著稱。信仰佛教。與趙匡胤是舊交,所以受到特別寵遇。[4]

軼事典故

  • 義社十兄弟

趙匡胤發動兵變代周建宋的基本力量之一,是以他為首的所謂「太祖義社兄弟」,也稱為「義社十兄弟」,即趙匡胤、楊光義、石守信、李繼勛、王審琦劉慶義劉守忠劉廷讓韓重贇王政忠。何時結成「義社兄弟」,最初以何人為首,均已不詳,其中趙匡胤、石守信、李繼勛、王審琦、韓重贇六人,《宋史》和《東都事略》有紀、傳,他們都是後漢時投入樞密使郭威部下,當時也都是低級軍官,地位大體相當。楊光義、劉慶義、劉守忠、王政忠的情況當亦近似,結成「義社兄弟」的時間可能就在此時。因為到後周世宗初年,各人發展情況已有很大差異,地位也已相當懸殊。此時「義社十兄弟」中地位最高的,不是趙匡胤,而是李繼勛。趙匡胤主要是在世宗後期得到迅速提拔,成為殿前司的正長官。趙匡胤與其義社兄弟的關係,顯然有着親疏遠近的差異,石守信、王審琦、韓重贇三人可能與趙匡胤的關係最為密切,他們參與兵變,成為開國功臣。而楊光義、劉慶義、劉守忠、王政忠,升遷最慢,與趙匡胤的關係也可能較為疏遠。

歷史評價

  • 宋史》:侯益在晉、漢時,數為反覆,觀其受命契丹,私交偽蜀,赤罔之戰,復夜謁周祖,宗屬長幼,遭景崇鯨鯢,殆無噍類,推其心跡,豈懷貳之罰歟?薛懷讓、趙晁為將,皆忍於殺降。晁子延溥,能救後至之誅,雖父子之親,仁暴相戾有若是者。余皆逢時奮武,致身榮顯。扈彥珂請擊河中,卒用其策,愚者之一慮雲。[5]


參考資料

  1. 1.0 1.1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八》(太平興國二年):後月餘卒,贈中書令,追封隴西郡王,諡莊武。
  2. 《宋史》:李繼勛,大名元城人。周祖領鎮,選隸帳下。廣順初,補禁軍列校,累遷至虎捷左廂都指揮使、領永州防禦使。顯德初,遷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領昭武軍節度。歲余,改領曹州。世宗親征淮上,令繼勛領兵屯壽州城南,進洞屋、雲梯,以攻其城。繼勛怠於守御,為其所敗,死者數萬,梯、屋悉皆被焚。召歸闕,出為河陽三城節度。議者以為失責帥之義。及再幸壽春回,左授繼勛右武衛大將軍,又以其掌書記陳南金裨贊無狀,並黜之。 顯德四年冬,復從世宗南征,及次迎鑾,即命繼勛帥黑龍船三十艘於江口灘,敗吳兵數百,獲戰船二艘,以功遷左領軍衛上將軍。七月,改右羽林統軍。六年春,世宗幸滄州,以繼勛為戰棹左廂都部署,前澤州刺史劉洪副之,俄權知邢州。恭帝即位,授安國軍節度,加檢校太傅
  3. 《宋史》:宋初,加檢校太尉。太祖平澤、潞,繼勛朝於行在,即以為昭義軍節度。是秋,率師入河東,燔平遙縣,俘獲甚眾。建隆二年冬,又敗並軍千餘人,斬首百餘級,獲其遼州刺史傅延彥及弟延勛來獻。 乾德二年,詔與康延沼、尹訓率步騎萬餘攻遼州,太原將郝貴超領兵來援,戰於城下,繼勛大敗之。州將杜延韜危蹙,與拱衛都指揮使冀進、兵馬都監供奉官侯美籍部下兵三千送款於繼勛。即遣內供奉官都知慕容延忠入奏,詔褒之。未歲,並人誘契丹步騎六萬人來取遼州,復遣繼勛與羅彥瑰、郭進、曹彬等領六萬眾赴之,大破契丹及太原軍於城下。五年,加同平章事。
  4. 《宋史》: 開寶初,將征河東,以繼勛為行營前軍都部署,敗並人於渦河。二年,太祖親征河東,命繼勛為行營前軍都部署。駕至城下,分軍四面,繼勛柵其南。三年春,移鎮大名。太平興國初,加兼侍中。俄以疾求歸洛陽,許之,賜錢千萬、白金萬兩。是秋,上表乞骸骨,拜太子太師致仕,朝會許綴中書門下班。尋卒,年六十二,贈中書令。繼勛累歷藩鎮,所至無善政,然以質直稱。信奉釋氏。與太祖有舊,故特承寵遇。
  5. 《宋史·列傳第十三》.國學網.201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