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小豆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赤小豆花 | |
---|---|
圖片來源 | https://baike.sogou.com/historylemma?lId=169387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赤小豆花 漢語拼音:Chì Xiǎo Dòu Huā |
赤小豆花,中藥材名。本品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花。夏季採取。功能主治為:清熱,止渴,醒酒,解毒。治瘧疾,痢疾,消渴,傷酒頭痛,痔瘺下血,丹毒,疔瘡。①《本經》:主瘧寒熱邪氣、泄痢,陰不起,病酒頭痛。②《別錄》:止消渴。③《藥性論》:消酒毒,明目。散氣滿不能食,煮一頓服之,又下水氣,並治小兒丹毒熱腫。④《綱目》:治腸中積熱,痔瘺下血。[1]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赤小豆花
拼音名:Chì Xiǎo Dòu Huā
英文名:Flower of Rice Bean
別名:腐婢。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Vigna umbellata (Thunb.)Ohwi et Ohashi[Dolichos umbellatus Thunb.;phaseolus calcaratus Roxb.]2.Vigna angularis (Willd.)Owhwi et Ohashi [Dolichos angularis Willd.;Phaseolus (Willd.)W.F.Wight]
出處
出自《藥性論》。
- 1.《名醫別錄》:腐婢,生漢中,即小豆花也。七月采,陰乾。
- 2.陶弘景:腐婢,花用異實,故其類不得同品,方家都不用之,今自可依其所主以為療也,但未解何以有腐婢之名。《本經》不雲是小豆花,後醫顯之爾,未知審是否。今海邊有小樹,狀似梔子,莖條多曲,氣作腐臭,土人呼為腐婢,用療瘧有效,亦酒漬皮療心腹,恐此當是真。
- 3.《唐本草》:腐婢,山南相承以為葛花。《本經》雲小豆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赤小豆Vigna umbellata (Thunb.)Ohwi et Ohashi或赤豆Vigna angularis (Willd.)Owhwi et Ohashi的花。
採收和儲藏
夏季採收,陰乾或鮮用。
原形態
- 1.赤小豆 一年生半攀援草本。莖長可達1.8m,密被倒毛。三出複葉;葉柄長8-16cm;托葉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小葉3枚,被針形、長圓狀披針形,長6-10cm,寬2-6cm,先端漸尖,基部闊三角形或近圓形,全緣或具3淺裂,兩面均無毛,紙質;小葉具柄,脈3出。總狀花序腋生,小花多枚,花柄極短;小苞2枚,披針狀線形,長約5mm,具毛;萼短鍾狀,萼齒5;花冠蝶形,黃色,旗瓣腎形,頂面中央微凹,基部心形,翼瓣斜卵形,基部具漸狹的爪,龍骨瓣狹長,有角狀突起;雄蕊10,二體,花葯小;子房上位,密被短硬毛,花柱線形。莢果線狀扁圓柱形。種子6-10顆,暗紫色,長圓形,兩端圓,有直而凹陷的種臍。花期5-8月,果期8-9月。
- 2.赤豆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90cm。莖上有白色長硬毛。三出複葉;托葉披針形,被白色長柔毛,小托葉線形;葉柄長達20cm,被疏長毛;頂生小葉卵形,例生小葉斜方狀卵形,長5-10cm,寬3.5-7cm,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三角形或近圓形,全緣或微3裂,兩面被疏長毛;小葉柄很短;基出脈3條。花2-6朵,着生於腋生的總花梗頂部,黃色;小苞片線形,較萼長;萼鍾狀,5齒裂,萼齒三角形;旗瓣扁圓形或近腎形,常稍歪斜,頂端凹,翼瓣寬於龍骨瓣,具短爪及耳,龍骨瓣上端彎曲近半卷,其中一片在中下部有一角狀突起,基部有爪;雄蕊10枚,分成9與1二體;於房線形,花柱彎曲,近先端有毛。莢果圓柱形稍扁,成熟時種子間縊縮,含種子6-10粒。種子橢圓形,兩端截形或圓形,暗紅色,種臍白色,不凹。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
栽培或野生。
資源分布
- 2.全國廣為栽培。
性味
味辛;性微涼
歸經
心;脾;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
解毒消腫;行氣利水;明目。主疔瘡丹毒;飲酒過度;腹脹食少;水腫;肝熱目赤昏花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入散劑。外用:適量,研末撒;或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
- 1.《神農本草經》:主痎瘧寒熱邪氣、泄痢,陰不起,病酒頭痛。
- 2.《名醫別錄》:止消渴。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