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賢女化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評劇舞台藝術(劇照)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賢女化母》,又名:《新小姑賢》。故事源由:《羣講拾遺》。評劇傳統劇目。改編:成兆才。由成國禎、金開芳、張治廣、張樂賓等首演於唐山永盛茶園。為著名演員金菊花的代表劇目。

劇目介紹

評劇《賢女化母》劇情介紹:

「漁夫鄒廷林死,留一子春元。其繼室余氏視春元如眼中釘,蓄意加害。一次故損船杆,使春元落水,但得救未死;旋又趁春元病重暗下毒藥,幸被其親女瑞瑛窺見未遂。

春元病癒,娶荊必蓮為妻。余氏對其夫妻仍百般加害,逼必蓮夜宿馬棚,不許與其夫同房。必蓮不堪虐待,懸樑自盡,為土地救活。

瑞瑛品德賢慧,常勸其母善待兄嫂,母不聽。遂心生一計,向母質問:「兒出嫁,亦要受公婆如此虐待如何」母感悟,始善待春元夫妻。

中國戲曲

戲曲是我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我國最具有民族特點和風格的藝術樣式之一。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用來娛神的原始歌舞。《尚書堯典》上說:「於!子擊石拊石,百魯率舞。」《呂氏春秋古樂》上也說:「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日《玄鳥》,三日《遂草木》四日《奮五穀》五日《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着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如「儺戲[1]」;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並向着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牴」(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2]」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視頻

賢女化母 相關視頻

流派的評劇,這女票友的新腔老調,真是繪聲繪色情聲並茂
中國戲曲角色之男旦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