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豫劇三鼎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豫劇三鼎甲 民國時期,30年代的豫劇是指河南所有劇種,1938年春 ,河南首府開封,獅吼、豫聲、醒豫三個班戲最火,觀眾把三個班戲的台柱評為豫劇三鼎甲:狀元—陳素真、榜眼—司鳳英、探花—常香玉。 新中國之初 ,50年代的豫劇單指河南梆子,此時,陳素真、常香玉、桑振君形成了「東陳西常中南桑」的鼎足之勢,成為建國後的「豫劇三鼎甲」。

新三鼎甲

狀元-陳素真 陳素真(1918.4.30 -1994.3.29)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祖籍:陝西富平,出生於:河南省開封市,定居於:天津市。原名:王若瑜,乳名:佩玉,藝名陳素真,八歲拜孫延德為師學生、旦、淨、丑,主攻旦行,唱腔宗祥符調。十歲登台,為豫劇界第一代旦角女演員。 1931年收李金花、陳素花為徒,1934年被譽為「河南梅蘭芳」,1935年榮獲被譽為「豫劇皇后」稱號。 1937年5月23日進京學(百戲之功),同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爆發,動身返豫,率團開始抗戰義演。 1938年在古都開封被譽為「豫劇三鼎甲之首」,同年上海世界書局出版的《中國戲劇史》稱她為「梆劇大王「。 1940年在古都西安又獲「梆子大王」(豫劇大王)稱號。 陳素真從藝66年,積一身絕技,生旦淨丑不擋,唱念做打俱佳。早期演出劇目《日月圖》、《十面埋伏》、《反長安》、《天國盛會》、《如意劍》、《火焰駒》、《龍鳳令》、《白蛇傳》、《嫦娥奔月》、《天地配》、《香囊記》、《金囍記》、《黃金嬋》、《冥夢淚》等等。 1935年她與樊粹庭合辦中國第一個正規豫劇院團體(豫聲劇院),期間主演了樊粹庭為她量身創編的《三拂袖》、《霄壤恨》、《女貞花》、《滌恥血》、《克敵榮歸》等新戲。陳素真的唱腔俏麗精巧,表演細緻秀美。後期主要演出《春秋配》、《三上轎》、《宇宙鋒》、《拾玉鐲》、《梵王宮》等等。 陳素真創立的陳門藝術特色:唱腔古樸典雅,含蓄俏麗。表演細膩傳神,規範講究,身段優美、剛柔相濟、含蓄秀美;台步行走如飄(水袖功)、(辮子功)、(長綢舞)、(雙劍舞)、(羽舞)、(花鐮舞)、(單劍舞)、(獨舞、群舞)、(扇子功)和(穿衣功)等美妙絕倫,被專家稱為「豫劇舞台上的一尊美神」。 陳素真還是一位誨人不倦的戲劇教育家,曾培養出李金花、陳素花、田岫玲、吳碧波、關靈鳳、牛淑賢等一大批藝術人才。她還歷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等社會榮譽職務。

榜眼-常香玉 常香玉(1923 - 2004)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原名:張妙玲。河南鞏縣人,有「人民藝術家」之譽。出身藝術之家。 「常派」唱腔字正腔圓、運氣酣暢、韻味淳厚、格調新穎,以聲繪情、以情帶聲,多彩多姿、雅俗共賞,表演剛健清新、細膩大方,內涵深邃、性格鮮明,表達人物思想感情上細緻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代表作為《花木蘭》、《拷紅》、《斷橋》、《大祭樁》、《紅燈記》《人歡馬叫》等劇目。 九歲隨父張福仙搭班學戲,拜翟燕身、周海水為師並隨義父姓改名為常香玉。初學小生、鬚生、武丑,後專演旦腳,幼功深厚。十歲登台,1937年十五歲主演6部《西廂》,名滿開封。原唱豫西調,後在演出中逐漸融合豫東、祥符各調,並吸收曲劇、墜子、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京劇等一些唱腔,別創新腔。 1938年後因病不能再演武戲而潛心鑽研青衣、花旦表演和說白的改革。

1941年赴陝甘演出。

1948年在西安創辦香玉劇社,致力於培養青年演員。

1951年為支援抗美援朝,率劇社巡迴西北、中南、華南各地演出,以演出收入捐獻「香玉劇社號」戰鬥機一架,有「愛國藝人」之譽。

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榮譽獎,同年出國演出。

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南分會副主席,河南豫劇院院長,河南省戲曲學校校長,是一、二、三、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探花-桑振君 桑振君(1928-2004)豫劇表演藝術家,豫劇三鼎甲之一。河南陳留人。 自幼學習河南墜子,後改學豫劇。 桑振君不僅繼承了豫劇不同地域派別的演唱傳統,而且擅長從各種表演流派以及多種姊妹藝術中,吸取精華,發展變化,而後融會貫通,最後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桑派」演唱藝術。 她在豫劇聲腔中,將河南墜子這門藝術吸收到豫劇之中,豫劇的旋律顯得豐富多彩,優美耐聽。正是由於她把河南墜子的韻律和嘴皮功夫巧妙地融入唱腔,才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演唱風格。她的聲腔甜潤娟麗,旋律變化有致,尤以「口伶齒俐、韻乖字巧」出名。 她早期的拿手戲《對繡鞋》、《桃花庵》、《秦雪梅觀文》、《投衙》等,多是以唱功為主的傳統劇目。幾十句或上百句的段式,幾個字乃至幾十個字的句子,一經她的口唱出,慢時如泣如訴,快時如珠落玉盤,聲情並茂,與眾不同。因此,在聲腔造詣上,她確有「百句不竭」的驚人功力,且表演細膩,善於刻畫人物,在20世紀40年代的廣大民眾中就已經享有很高的聲望,在民間流傳着「不回門不探親,也要去看看桑振君」、「斷了煙斷了茶,省下錢也要聽桑振君唱《投衙》」,更有痴迷者說:「搭上二畝地,也得看看桑振君的戲」等等。 她主演的《打金枝》、《下陳州》、《八件衣》、《白蓮花》、《桃花庵》、《對繡鞋》、《觀文》、《投衙》等劇目,早在20世紀50、60年代就由中國唱片社錄製發行。 [1]

老三鼎甲

狀元-陳素真 陳素真(1918年—1994年),祖籍陝西富平,生於河南開封,定居於天津。豫劇一代宗師,豫劇六大名旦之首,被稱為「豫劇舞台上的一尊美神」。 她8歲拜孫延德為師,學習:生、旦、淨、丑(後主攻:旦行),10歲在開封相國寺首次登台,改藝名為陳素真,成為豫劇界第一代女演員。甘羅12歲封為丞相,而13歲的陳素真就有人(李金花、陳素花)拜她為師,因此人稱豫劇界的女甘羅。 1934年被譽為「河南梅蘭芳」、豫劇四大坤旦(四大名旦)之首、1935年被譽為「豫劇皇后」、1938年被譽為豫劇三鼎甲之首」。1940年在西安又榮獲[6]「豫劇大王」稱號。 豫劇自陳素真起,格局一,開創了豫劇雅致化的一個新時代。50年代二次被譽為「豫劇三鼎甲之首」稱號,唱腔、表演影響其後,在豫劇界形成了(無腔不陳、無戲不陳)的局面。 陳素真從藝66年,積一身絕技,生旦淨丑不擋,唱念做打俱佳。「藝不驚人死不休」被其奉為座右銘。她繼承傳統,勇於創新,開創了豫劇舞蹈化、技巧化、形式美之先河,創造了獨具一格、深受廣大觀眾喜愛的「陳門「藝術,成為豫劇界卓有影響力的代表人物。對於豫劇的改革做出了轉折性的巨大貢獻。

榜眼-司鳳英 司鳳英(1919—1980) 女。河南開封人。原名楊金枝。豫劇四大坤旦之一。1927年,入開封老藝成藝班學藝。 1930年首次在開封國民戲院掛牌演出。1935年到同樂舞台演出,1937年,在開封豫聲劇院與陳素真及常香玉演出轟動開封市。1937年冬到1938年春,河南首府開封,獅吼、豫聲、醒豫三班戲都唱得很紅,觀眾把三班戲的台柱評為豫劇三鼎甲:狀元—陳素真、榜眼—司鳳英、探花—常香玉。 1953年,她擔任范縣光明豫劇社主演,邊演出,邊培養青年演員。1954年,參加山東省第一屆戲曲會演和華東戲曲會演,她演出的《刀劈楊藩》《無鹽出征》均獲獎。1959年,調聊城藝術專科學校任戲劇班教師。1961年秋,聊城藝術專科學校停辦後,先後任聊城專區、莘縣劇團輔導員,聊城專署文教局藝術組研究員。系中國戲劇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山東分會理事。 1980年6月19日因病逝世。

探花-常香玉 常香玉(1923年-2004年),原名張妙玲,出生於河南省鞏縣(今鞏義市),豫劇表演藝術家,豫劇三鼎甲之一。 常香玉為第一、二、三、五、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是中國文聯榮譽委員,曾擔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戲劇家協會主席、河南豫劇院院長、河南省戲曲學校校長、瀋陽音樂學院教授等職。 常香玉,唱腔字正腔圓,運氣酣暢,韻味淳厚,格調新穎,以聲繪情、以情帶聲;表演剛健清新、細膩大方,內涵深邃、性格鮮明。在表達人物內在的思想感情上,細緻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 代表作有《花木蘭》、《拷紅》、《斷橋》、《大祭樁》、《人歡馬叫》、《紅燈記》等。 [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