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謝自然詩》

作品名稱: 《謝自然詩》

創作年代: 唐代

文學體裁:詩

作者:韓愈

《謝自然詩》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韓愈的詩。[1]

《謝自然詩》是唐代文學家韓愈所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此詩前半部分敘述女道士謝自然出家學道、玩弄騙術、迷惑群眾的經過;後半部分用大量事實和道理弘揚正道,批駁邪說,教育民眾。全篇雖以議論入詩,但平易近人,頗為淺切。

道教是唐代的"國教",儘管中唐以後佛教盛行,但並未取道教而代之,道教在社會上的勢力仍然很大,謝自然成仙一事的廣為流傳就是明顯的例證。謝自然是一個女道土,相傳她於貞元十年(794年) 十一月二十日辰時,白日升天,成仙而去。韓愈以儒道自詡,既排斥佛教,亦排斥道教,嘗自比孟子之排斥楊、墨。他平生反對宗教,反對迷信是始終不懈,堅定不移的。唐德宗貞元十年(794年),針對謝自然一事的傳說,韓愈寫下了這首詩。

目錄

詩詞正文

白話譯文

果州南充縣有個貧寒的女子,名叫謝自然。她痴呆木訥沒有什麼知識,只是聽說世上有所謂的神仙就妄然信從。

於是就起了輕生的念頭而去學習仙術,一個人去了金泉山修習道術。世上的繁華榮譽她都紛紛棄絕,甚至將父母養育的慈愛也都拋在了腦後。

她集中思想,一心一意地去感應魑魅,恍惚的神情很難一一呈述出來。有一天她坐在空蕩蕩的屋子裡,感到有雲霧生騰在其間。

好象聽到了來自冥冥之中的笙竽之樂。白天一下子變得幽暗陰晦,蕭蕭的風景也令人不寒而傈。

屋檐和楹梁也忽明忽暗,五色的光芒不停地變更。在旁觀看的人都只剩下了驚駭的神色,徘徊在屋前不敢走近。

過了不久謝自然的身體忽然輕盈升起,飄飄然象風中裊裊的雲煙。茫茫的八極遼闊無邊,也絲毫見不到她的身影和語聲。

鄉里的保甲將這件事匯報到了上司那裡,郡中的太守聽後也既吃驚又感嘆。於是帶領着官吏驅車前往,村裡的百姓也都紛紛趕去觀望。

進門之後什麼也看不到,只有衣冠鞋襪象蟬蛻下的殼一樣丟在屋裡。人們紛紛傳說着這神仙的故事,確鑿而流傳不已。

我聽說在遠古的夏朝,夏禹在鼎上鑄上萬物使人們知道神奸的區別。於是可怕的山林當中百姓也可以任意出入,魎魎鬼怪也再不會遭逢。

但後世相隔年久,這種良好的風氣再也沒能振興,任意欺騙的事越來越盛。陰間和人世紛亂雜陳,人與鬼怪也互相殘害。

秦始皇雖然也篤好長生之術,漢武帝更是開闢了各種裝神弄鬼的渠道。自從這兩代君主的倡導以來,這種災禍竟然就聯綿不絕。

樹木和山石中也生變出各種怪異,狐狸也變幻各種的妖患。一個人不能理解性命的終極,又怎麼能更延長自己的人生?

人類處在萬物當中,是最有知識的生物。為什麼就沒有一點自信,反而要隨着世俗的看法而改變思想?

已經過去的時代再也無法追悔,那些上當的孤魂也只能抱冤長恨。但未來的日子卻還是可以有所警誡,那麼我說的這些話也就不會是一紙空文。

人生在世有一定的常規之理,男女之間也有各自的秩序。寒冷而穿衣,飢餓而吃飯,都要依靠紡織和耕耘的勞作。

向下要保護自己的子孫幸福,向上要奉養自己的君王和父母安逸。如果違背了這些道德倫常,都是捨棄身體與生命的錯誤做法。

可嘆那個貧寒的女子謝自然啊,將永遠只能身處在異類當中。傷感於這件事情而寫下這首詩歌,那些仍然愚昧的人應該把它抄寫在帶子上時時提醒自己。

文學賞析

韓愈這首詩揭破神仙騙術,批判封建迷信,在當時很有針對性,目的在於警醒世俗大眾,認清得道成仙的欺騙伎倆。

這首詩結構非常簡單,在敘述所謂學道成仙的事跡時,"慌惚難具言"、"躑躅誰敢前"、"影響無由緣"、"人門無所見"、"皆雲神仙事"等等閃爍其詞的字句,說明當時沒有誰曾親眼看到,實際調查,只是輾轉傳說,越傳越玄,這就讓頭腦冷靜、不肯盲從的人看出了它的虛偽性和欺騙性。這些地方表現出遣詞造句的用心所在。

在詩的後半部分,詩人指出"往者不可悔,孤魂抱深冤",謝自然,這位寒女完全是死於迷信和愚昧,已經無法追悔了,但"來者猶可誡",希望其他人無論如何不可再重蹈她的覆轍,這裡引錄的四句詩,就是他對世人的哲理性的勸誡。謝自然的悲劇,使韓愈深深感到:"人生處萬類,知識最為賢"。人置身於萬事萬物之中,知識是最為美好、最可寶貴的。像謝自然這樣的悲劇,就是源於愚昧、落後、麻木和迷信;而人之所以愚昧落後,之所以麻木迷信,又是源於無知無識。缺乏知識,乃是喪失一切--至包括生命一的一個根源。

這首《謝自然詩》,典型地體現"以文為詩"的特徵,作者首先概述謝自然學道羽化的過程,接着敘述各方面對此事的荒謬反響,以此設置詩人準備給予剖析和批判的對立面。然後,作品轉入分析批判,並在分析批判中闡明詩人的獨到見解,抒發詩人無比憤慨的情懷。這樣,整首詩歌便如同一篇觀點鮮明、論證充分的政論文,表現了疾惡如仇、旗幟鮮明的戰鬥風格。整首詩風格平實,語言淺顯,也是這首詩的一個突出特點。這大概是為了便於廣大民眾接受,從而達到家喻戶曉、深人人心。至於宣揚科學,破除迷信,安定人心,維護正常的生活秩序,在那個時代,也只能做到這種地步了。

作者簡介

韓愈[2](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貞元十九年(803年),因論事而被貶陽山,後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並從祀孔廟。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在舊《廣東通志》中被稱為「廣東古八賢」之一。[3]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4]

韓愈是北魏貴族後裔,父仲卿,為小官僚。韓愈3歲喪父,後隨兄韓會貶官到廣東。兄死後,隨嫂鄭氏輾轉遷居宣城。7歲讀書,13歲能文,從獨孤及、梁肅之徒學習,並關心政治,確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貞元八年(792年)進士及第,先後為節度使推官、監察御史,德宗末因上書時政之弊而被貶。唐憲宗時曾任國子博士、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四年(819年)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穆宗時歷任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韓愈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憲宗元和時曾積極參加討伐淮西叛藩吳元濟的戰爭,任裴度的行軍司馬。他在思想上崇奉儒學,力排佛老,同時宣揚天命論,認為「天」能賞善罰惡,人只能順應和服從天命。他的這種有神論思想,適應了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

長慶四年(824年)八月,韓愈因病告假。同年十二月二日(12月25日),韓愈在長安靖安里的家中逝世,終年五十七歲。獲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次年三月,葬於河陽。韓愈陵園(韓愈墓)位於河南省孟州市城西6公里韓莊村北半嶺坡上。此地北望太行,南臨黃河,是一片丘陵地帶。[5]

視頻

歷史人物故事-韓愈

唐宋八大家之韓愈(三)敢問路在何方

參考資料

  1. 《謝自然詩》 詩詞文句網
  2. 《韓愈機簡介》 古詩文網
  3. 韓愈為什麼能成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1-01-14 22:06
  4. 品讀 韓愈·《師說》 騰訊視頻;2015年09月10日
  5. 「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韓愈陵園」景區 本地二三事;2017-11-210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