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論語絕句一百首·看來商頌繼關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論語絕句一百首·看來商頌繼關雎》是南宋思想家、文學家張九成的作品之一。

張九成(1092—1159),字子韶,號橫浦居士、無垢居士,是兩宋之際重要的思想家,因其主張「心即理」,思想帶有明顯的心學傾向,被朱熹大力批駁。張九成67歲去世時,朱熹年僅29歲,加之張九成晚年主要居住在偏遠閉塞的江西南安,與外界鮮有往來,因而二人並沒有直接交流和論辯。但朱熹一直將張九成作為重要論敵,尤其是在《雜學辨》中,對張九成《中庸說》[1]給出了多達52條批評。《雜學辨》作於乾道元年乙酉(1165),張九成已經過世六年,朱熹思想尚未成熟,但二人思想的差異已經十分鮮明。這些差異正體現出了心學和理學在工夫論上的重要分歧。

論語絕句一百首·看來商頌繼關雎

與朱熹慎獨工夫的分歧

慎獨作為儒家重要的修養工夫,宋代理學和心學對其各有闡發。朱熹將《中庸》中的慎獨和戒懼解讀為兩種工夫,慎獨是已發之後為善去惡的工夫,戒懼是心存敬畏、主敬存養的工夫;張九成認為慎獨與戒懼相同,都是對天理本心的體認,是一種直取本體的工夫路徑。

二人慎獨思想存在差異的根本原因,是理學和心學對本體理解不同[2]。朱熹之「性即理」,是寂然不動的形而上本體;張九成之「心即理」,是貫穿形上形下、已發未發的本體。因而朱熹的工夫論中必須要有心的思維作用,為學與主敬並重;張九成的工夫論中心即本體即工夫,以心識心。朱熹與張九成慎獨思想的差異,正是心學與理學工夫論的根本分歧。

視頻

論語絕句一百首·看來商頌繼關雎 相關視頻

中國古典詩詞音樂會(上) 宋詞音樂專場
01第一集 宋詞概覽

參考文獻

  1. 張九成:《中庸說》,新浪博客,2012-07-21
  2. 張九成與朱熹慎獨工夫的路徑及分歧,參考網,2018-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