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言探源·會寧方言中的胡語(任篤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言探源·會寧方言中的胡語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言探源·會寧方言中的胡語》中國當代作家任篤讓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言探源·會寧方言中的胡語

漢語言的發展演變是一條長長的河——這個比喻,十分形象

漢語言的發展演變,大概可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古漢語時期。古漢語時期,是指公元前14 世紀至公元3 世紀的漢語,也稱為古漢語。這裡以千古文章大家司馬遷的《史記》為標誌性漢語。我們通讀《史記》,卻無法找到文末所列會寧方言詞彙。

第二階段是中古漢語時期。中古漢語時期,是指公元3世紀至公元10世紀的漢語,也稱為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漢語。其語音、語法和詞彙,比古漢語更接近現代漢語。這一時期,文章浩如煙海,不能盡讀。讀過的,未能發現會寧方言詞彙。

第三階段是近代漢語時期。公元10世紀至20 世紀初。這個時期,漢語逐漸從文言文向白話文轉變。白話文是以口語為基礎,經過整理和規範而形成的一種書面語言。近現代漢語的語音、語法和詞彙比中古漢語更接近現代漢語。我們就以四大名著為藍本,查找會寧方言,已經有一些了。比如邋遢、褡褳、蘑菇等等。

第四階段是現代漢語時期。現代漢語時期,是指20世紀初至今的漢語,也稱現代白話文時期的漢語。現代漢語的語音、語法、和詞彙都比近代漢語更加規範和標準化。方言在現代文中可見者:旮旯、磨蹭、埋汰、剋扣、馬虎等等。

總的來說,漢語的發展歷史是從方言到書面語言再到標準語言的演變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漢語不斷地吸收和借鑑外來語言的詞彙和語法,同時也不斷地創造新的詞彙。

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1936年在會寧勝利會師(地標建築會寧鐘鼓樓)

吸收和借鑑外來語言的詞彙,是世界性趨勢,隨着國際交流的深入,新事物的傳入,「地球村」被普遍認可,每年都有新增加的外來語。比如藥品名稱,比如家具名稱,比如食品名稱,不一而足。現在的網絡語言更是五花八門,有的被無情淘汰,有的卻悄然進入書面語言。

吸收和借鑑外來語言的詞彙,是對漢語的豐富和增強,比如:挺好的、白幹了。挺和白都是滿語。尤其白字,貢獻之大,不言而喻。它借用白字的音、形,豐富了白的義項,而且言簡意賅。

但是,在書面化的過程中,許多會寧方言未能完全融入書面語言,只暫時保留在口語中。隨着普通話的日益普及以及城市化運動,會寧方言將難免被淘汰,成為被淡忘了的語言歷史陳跡。

這種方言詞彙,並不高深典雅,可能只是一種淡淡的鄉愁而已。

作者在會師塔前

不過,下面還是難以割捨地列出來,權當資料保存起來。也權且算作拋磚引玉,希望同仁多方搜集,讓這個資料庫更加多些庫存。

1自朵 (做事仔細而工整) 2郎講(幹活,技能方面不錯。也引申說一個人之人品) 3千帆(女孩不夠穩重) 4點黃 (不穩重或者言談舉止輕狂欠思量) 5騷輕 (不穩重或者把小事弄大。比如:騷輕演重哩。) 6挼人(胃口不舒服或行為讓他人不齒、難受。一些地方指人品方面的缺點) 7 積骨(有精神且伶俐) 8積溜(小聰明、人前顯能) 9 窄鬼 (小毛病多)10 枉順(不吉利) 11捏個(湊合) 12 踢黃(攪擾使失敗) 13歇火(烤火) 14斜瞭(倚強凌弱、以富凌貧,讓他人心理上覺得不如人) 15 外窩(似有「玷辱」之意) 16 處迷(糊塗) 17撩趁(準備、開始) 18拾砍(緩慢地行動) 19肋呆(笨拙,不精幹) 20 邋遢(不整潔)21 失茬(做事過分、離譜) 22潑煩(嫌麻煩) 23麻達(難纏、棘手) 24 牧浪(1麻煩。2不講衛生) 25 瘟鬼(極不衛生) 26者謝(虛讓一番) 27 惦恨 (嫉恨,背地裡謀着害人) 28 椒干(純粹) 29 椒淋 (略同於 椒干) 30 第根(原來) 31鏨得很 (自我感覺良好,自信過度表現在行動上) 32 鄒得很(鄒與鏨似為近義詞) 33 佐先生(無知卻故作深沉,往往較偏激) 34腳哇哩(讓別人為你羞愧到腳底痒痒難受) 35 沒來彎(勁兒不足,比如胳膊抬不起來) 36 零幹了(食品過期,或者把事情做壞了) 37盦開水 (盦,非普通話標準音,會寧、宕昌人都會念。盦開水,就是燒開水 ) 38擾勢人(含義近乎「斜瞭」) 39打拉池 (地名,在會寧靖遠交界) 40 鐵木山 (在會寧關川之南) 41烏蘭關 (在會寧關川) 42祖厲河 (祖厲河,會寧靖遠境內河流,黃河支流。《資治通鑑》注釋者元代學者胡三省注釋「祖厲」為「苦鹹水」)

另外,「淨竭」(勤快)一詞,可能是胡語,也可能是會寧方言讀音把「腳」讀成竭(jie)。那麼「淨竭」就是「淨腳片子」的縮略語,那就是名詞當形容詞用了。

以上會寧方言中「胡語」的搜集,得到了同鄉同學以及親友的多方協助,在此謹表深深的謝意。在字詞音節選用確認方面,僅取其音近詞而已,力求找到合適的,卻力不從心。望方家、同仁諒解並予指正。[1]

作者簡介

任篤讓,男,漢,會寧人,書香門第,教育世家,大學文化,副高職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