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影像志之記憶系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見證影像志之記憶系列》簡介:1973年2月3日,全國各地的節日市場各種商品的供應量都比以往的供應量多很多,儲蓄存款達到了近幾年最多的一年。進入1973年,國際政治局勢有所緩和。美軍逐步撤出越南,多年戰火就要停息。但是世界經濟形勢卻不太穩定,中國北方大部分乾旱,人民開始了抗乾旱、大幹苦幹,奪得農業好收成的行動。就是在這個年代,許多知青投入到農村,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出自己的貢獻。
分集劇情
記憶·1974 上
本期節目記錄了1974年這一年中國發生的巨大變化,以及大事件發生情況等。(見證2010年第98期)
記憶·1974 下
作為思想文化建設的典型,1974年《人民日報》共刊登83篇小靳莊的通訊文章。這一年知青問題再次成為焦點,上山下鄉的生活稍有得到改善。1974年第一批工農兵大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這一年香港藝人許冠傑是當時的明星,開創了粵語流行曲風。8月各地方以不同方式表演着革命樣板戲。(見證・影像志2010年第99期)
記憶·1997 上
本期節目中欣賞了「1997年春節聯歡晚會」精彩片段。講述了往年春節的故事,回顧了從前過春節時的各種情況,並介紹了尋呼小姐的工作狀況及城市的發展歷程。(見證・影像志2010年第100期)
記憶·1997 下
中國政府向世界宣布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駐港部隊引起媒體與香港市民的極大興趣。導演賈樟柯熱切關注香港回歸,此前他將自己關在房子裡已經整整兩個月了,他的第一部電影《小武》正在進行後期製作。電影《小武》關注的是邊緣人,描寫山西小鎮的一個無業游民面對商品大潮,在經歷愛情與職業的失敗後,迷失了自己的故事。隨着影碟機的普及,中國人開始步入卡拉OK的時代。港台節目大量進入大陸,使得娛樂化逐漸成為內地電視的主流。國內電視台開始大辦周末綜藝節目的熱潮,娛樂節目的大量出現,改變了國內電視從業者與電視觀眾的思維。在人們業餘生活日漸豐富的同時,城市中悄然出現了一種的新的工作方式--家庭辦公。城市的生活發生着巨大的變化,但在中國的鄉村還有着另外的生活。1997年到1998年的中國電影市場出現了一個新現象,大陸第一部賀歲片《甲方乙方》在新年之交上映。1997年,儘管受到亞洲經濟危機的衝擊,中國的經濟卻仍然在飛速發展。(見證・影像志2010年第101期)
紀錄片流派
紀錄片美學觀的奠基者:維爾托夫、弗拉哈迪。其中維爾托夫開創了「電影眼睛派[2]」,提倡鏡頭如同人眼一樣「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
50年代的紀錄電影運動:五十年代末開始的紀錄電影創作潮流實際上由兩大紀錄電影運動組成,他們分別是法國導演讓·盧什(《夏日紀事》 1961年)為代表的「真實電影」運動以及由美國梅索斯兄弟(《推銷員》 1969年)代表的「直接電影」運動。真實電影為參與式電影,允許導演介入到紀錄片的拍攝過程中,煽動其中一些劇情的發展。直接電影為觀察式電影,力求避免干涉事件的過程,要求導演採取嚴格的客觀立場,以免破壞對象的自然傾向[3]。
視頻
見證影像志之記憶系列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紀錄片基礎知識,住哪兒網
- ↑ 被稱為電影眼睛派創始人的是,有途網,2020-05-19
- ↑ 紀錄片的核心為真實,電影的誕生始於紀錄片的創作。 ,搜狐, 2019-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