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北工業大學航空學院流體力學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北工業大學航空學院流體力學系成立於2003年7月,是在西北工業大學飛機系503教研室(1959年設立)和西北工業大學空氣動力研究室(西北工業大學第三研究室,1959成立)的基礎上發展而來,1970年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空軍工程系空氣動力學專業併入後,學科力量進一步增強。本學科由我國老一輩空氣動力學家、航空航天教育家王培生、羅時均、戴昌暉等創立,源遠流長,根基深厚,最早可追溯到原中央大學航空工程系(1937年創立)。

教學結構

流體力學系目前設有力學博士後流動站,流體力學博士點和碩士點。從1956年開始招收空氣動力學專業研究生,1981年成為我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1985年設立博士後流動站,1996年獲力學一級學科學位授予權。1992年原國防科工委在本學科設立「翼型、葉柵空氣動力學」國家級科技重點實驗室。1995年原航空工業總公司又成立了「航空氣動力數值模擬」重點實驗室。2007年流體力學進入國家重點學科[1]的培育計劃。本學科牽頭的「飛行器複雜流動與控制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入選2017年度「國家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

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是在一系列學科建設和條件保障建設等投資下建成的,具有全面的風洞試驗與測試能力,實驗室總面積5600平米。1992年研製成功低湍流度風洞,其湍流度達到0.02%的世界先進水平,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5年建成的亞洲最大的低速翼型風洞,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2003年建成、2008年調試完成的國內第一座增壓連續式高速風洞,試驗雷諾數達到130萬,為國家大型飛機工程研製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設施;建成了低速氣動聲學實驗系統,能夠開展氣動聲學的基礎研究;初步建成的流動控制研究平台,可以開展新概念流動控制機理與技術的研究。配備各種風洞測量設備和先進的流動顯示設備,如系列化測力機構、壓力測量系統、粒子圖像測速系統(PIV)、恆溫熱線測速儀等,實驗室總資產約7000萬元人民幣。

師資隊伍

流體力學學科具有較強的師資隊伍,截止2016年12月擁有教職工58人(其中教師35人,工程技術人員23人),雙聘院士1名(鄧小剛),國家級傑出人才1人(蔡晉生),「四青人才」資助者1人(郗恆東),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名(張偉偉),高校青年教師獎獲得者1人(葉正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人(李棟、張偉偉),教授17人,副教授16人,高級工程師3人,講師[2]4人,95%以上的教師具有博士學位。目前流體力學學科主要包括:設計空氣動力學、理論與計算流體力學、實驗流體力學、非定常空氣動力學與流固耦合、流動控制機理與技術等研究方向。在「十二五」期間通過學科建設,在翼型/機翼設計、氣動彈性力學、流動控制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發展。

科研成果

流體力學系承擔西北工業大學航空學院空氣動力學相關領域的本科生教學及研究生的教學與培養工作,培養了鄧小剛院士、唐長紅院士、楊偉總師等一大批科技領軍人才。目前本學科的研究方向包括:理論與計算流體力學;實驗空氣動力學;設計空氣動力學與布局設計;複雜流動機理與控制;高超聲速空氣動力學;流/固/聲多場耦合流體力學等。先後參加了殲七-E、殲八系列、飛豹、轟六、強五、運七、運八、運十、新舟系列、殲教8、殲10、ARJ-21、C919、運20、殲20等以及多個其它國家重大專項的研製工作,同時承擔國家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民機預研等項目研究。「十二五」期間科研經費超過一億元。近年均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SCI論文30多篇。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為我國國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交流和合作

流體力學系歷來注重與國內外同行之間的學術交流活動,積極拓展學術影響力。每年有數十人次國際知名學者來校講學、交流和合作研究,同時積極鼓勵教師和研究生出國進修、培訓、講學和參加學術會議。承擔多項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建立並完善了國際留學生培養體系。本系已與美、英、德、荷、日、法、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數十家國際著名大學和研究所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

視頻

西北工業大學航空學院流體力學系 相關視頻

2分鐘了解西北工業大學
2019年本科生畢業典禮西北工業大學校長講話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