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褐背蝠鱝

學名  Mobula tarapacana

命名者 Philippi, 1892

英文名 Spiny mobula

別名  Cephaloptera tarapacana、鷹魴、

    智利蝠魟、飛魴仔

觀賞魚/食用魚  否/否

最大體長     300 cm

分類

  軟骨魚 Chondrichthyes

  燕魟 Myliobatiformes

  蝠鱝 Mobulidae

  蝠鱝 Mobula

褐背蝠鱝,以前所記載之臺灣蝠魟(Mobula formosana Teng, 1962)為本種之同種異名,臺灣蝠魟為鄧火土博士於1962年發表之新種,酷似姬蝠魟(M. diabola=M.thurstoni ),但姬蝠魟隻噴水孔位於胸鰭基底前端之下方,兩個頭鰭間隔較寬,背鰭基底後端不達胸鰭後角,體背面呈暗褐色,體盤前緣下面呈金黃色。

本種體盤呈橫菱形,頭端兩側有一對角狀之頭鰭,兩個頭鰭間隔較狹,頭頂扁平,噴水孔在胸鰭基底前端上方,背鰭一枚,其基底後端達胸鰭後角,尾纖長,尾部長度略等於體盤長度,無尾棘,體背部密佈棘狀鱗,各鱗具一長棘,長棘之背面更密佈微小棘,口開於頭部下方,上下顎均有橫長形櫛狀齒,各齒具有4至16枚尖頭,上排牙齒57顆,下排為66顆。

體背面呈黃褐色,腹面白色(陳柔蓉、林沛立2012/11編寫)。以前所記載之姬蝠魟(M. diabola=M.thurstoni )為本種之誤鑑(Ebert et al. 2013)。[1]

目錄

棲地環境及深度

棲息暖流系海域,春夏之交,經常洄游於黑潮流域之臺灣沿海。 

分佈

西大西洋委內瑞拉外。東大西洋:科特迪瓦南非。從佛得角報導(參考號34514)。印度洋:西北紅海印度。西太平洋日本,台灣,可能還有熱帶澳大利亞。東太平洋:加利福尼亞灣智利臺灣分布於西部。[2]

繁殖

表現出卵胎(胎盤胎生),胚胎最初以卵黃為食,然後通過特殊結構間接吸收富含粘液,脂肪或蛋白質的子宮液,從而從母親那裡獲得更多營養(參考文獻50449)。[3]

保育

脆弱(VU) (A2bd);評估日期: 2016年2月23日

參考文獻

  1. 褐背蝠鱝,fishdb.sinica.edu.tw
  2. Mobula-tarapacana,fishbase.se
  3. Mobula-tarapacana,fishbas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