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河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褐河烏 |
中文學名:褐河烏 |
褐河烏
中國分佈 : 於天山西部、東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以及台灣等廣大地區,為常見的留鳥。是亞洲的一種山區水域鳥類。
保護級別 :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
物種特徵
體長約22厘米,體重87克,是最大的一種河烏。[1]
羽色為深褐色;短尾、黑喙、灰腳。
雌雄形態相似
幼鳥似成鳥,但體羽具斑紋。體羽較短而稠密。嘴較窄而直,嘴長與頭幾等長;上嘴端部微下曲或具缺刻;無嘴須,但口角處有短的絨絹狀羽。
鼻孔被膜遮蓋。翅短而圓,初級飛羽10枚。
尾較短,尾羽12枚。
跗蹠長而強,前緣具靴狀鱗;趾、爪均較強。
棲息環境
棲息於山澗河谷一帶的中低海拔地區。活動高度在海拔500-2500米或更高的山間河流。
終年棲息活動於河流中的大石上或河岸崖壁凸出部,從不到河流兩岸樹上停落。
生活習性
褐河烏能在水面浮游,也能在水底潛走。從不遠離河流而飛往他處,也很少上河岸地上活動,遇驚及受到干擾時,亦只是沿河流水面而上、下飛,遇河流轉彎處亦不從空中取截徑飛行。
一般常單個或成對活動,幼鳥離巢後的2週內,成「小家族」集群活動。在河中間大石或河邊大石上停落時,頭和尾常有上、下擺動動作。飛行迅速,一般沿河流水面直線飛行,從一個大石上飛往另一個大石上,飛一段就跳入水中尋食,不受驚擾時每次飛行距離較短,一般約30-50米就停落一次,如遇驚擾則順原活動方向或折轉向相反方向急速飛去,距離可達百米以外,當無甚麼驚擾時就又跳入水中繼續尋食。
鳴叫聲
鳴聲在平時較單調而清脆,鳴聲「zhi-zhi-」。」或「zhina-,zhina-,」聲。
遇驚擾順河流急飛時發出急促的「za.za.za.za…… 」聲,而後仍為「zhina-,zhina-」聲。
在繁殖期雌、雄配對嬉戲時和幼鳥出巢後帶幼鳥習飛尋食時,鳴聲則婉轉多變、悅耳動聽,尤其在幼鳥互相追逐嬉戲時鳴聲變化則更多,常聽到的有「ji-ji-zhinaza」,「qizhao-qizhao-zazaza-za」,「guoguo-guoguoguo」,「jun-jun-jijunjijun-junjunjun」,「zhina-junjunjunjun.Guaguagua」等。
覓食
是唯一潛水覓食的烏類,能夠在湍急的溪流中走動及游泳。[2]
主要在水中尋食,全年以動物性食物為主,包括石蛾科幼蟲、鱗翅目昆蟲、積翅目昆蟲、毛翅目昆蟲、甲蟲、蟻、蜉蝣、小蝦、小魚、螺類及其他水生小形無脊椎動物為食。
偶爾吃些植物葉子和禾本科植物種子。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4月中旬見有配對築巢者,至6月中旬仍見有成對活動銜巢材築巢者;6月26日見有親鳥帶領3隻出巢幼鳥在河流石上活動,8月10日也見有親鳥帶幼鳥成「家族式」小群活動者。[3]
親鳥帶幼鳥活動時,親鳥停落某個石頭上,一般幼鳥跟著也停落那個石頭或停落親鳥附近的同岸、同向石頭上,幼鳥相互間嬉戲、遊而相互一個追一個時,也只在親鳥停落處10米左右的石上追來逐去,從未發現遠離親鳥而飛往較遠的地方。
巢築
於河流兩岸石隙間、石壁凹處、樹根下或垂岩下邊。
雌雄共同營巢,巢材取於營巢地河流兩岸。
巢狀
巢呈碗狀,外層由苔蘚、內層由乾草和檞樹葉編織而成,洞口開在壩前方,大小約5-6厘米,深約13厘米,進洞後是巢。
孵化
一年繁殖一窩,每次約產卵4枚,大小為24.6毫米×25.8毫米。
卵淡黃色,梨形尖端較細,大小約為20毫米×28毫米。
雌鳥孵卵,孵卵期15-16天;雌雄共同育雛,育雛期21-23天。[4]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