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裝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裝幀是一部書稿在印刷之前,對書的形態、用料和製作等方面所進行的藝術和工藝設計。其內容包括開本、封面、護封、書脊、版式、環襯、扉頁、插圖、插頁、封底、版權頁、書函在內的開本設計、封面設計、版面設計以及裝訂形式、使用材料等。封面設計一般由文字和畫面兩部分有機構成。書籍的裝訂形式與排式有關。中國大多是橫排書,採用的裝訂形式有精裝本、平裝本、單行本合訂本普及本縮印本袖珍本特藏本、豪華本等。此外,還有飄口圓角、包角、檢標、毛邊等裝式,書脊有圓脊和方脊之別。裝幀的藝術就是通過開本、正文版式、封面、環襯、扉頁、裝訂形式等一系列的設計,以渲染一種情調、氣氛、意境,來表現某種門類的或某一具體的書籍的性格[1]

出版術語

指書籍的結構與形態的設計。裝幀的任務是決定一本書的形式,從裡到外,從內容到形態達到完美和諧。書靠裝幀成型,沒有裝幀,就不稱其為書。裝幀這個概念,不同於裝裱書畫、碑帖的「裝潢」,也不同於商品的「包裝」。

裝潢包裝

裝潢與包裝是附加於商品之外的東西,而裝幀是精神產品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因此,書籍裝幀設計,首要考慮的問題是開型,即採用什麼開本。其次是編排,即書籍正文及其有關部分的格式(版式)設計。然後是裝訂方法,即用什麼材料。裝幀設計者的任務,既要考慮書籍在閱讀、攜帶、保存時的使用價值,也要考慮書籍的藝術感染力,即審美價值。裝幀是一種表現藝術。表現藝術只是烘托出一種意識、感情,造成一種美的情調、趣味,在潛移默化中發揮作用。

裝幀藝術

裝幀的藝術就是通過開本、正文版式、封面、環襯、扉頁、裝訂形式等一系列的設計,以渲染一種情調、氣氛、意境,來表現某種門類的或某一具體的書籍的性格。書籍的裝幀藝術,還要注意現代感和民族風格[2]

古代裝幀

早在簡策時期的圖書,就已經有一定的裝幀形式了。如贅簡(卷前空白不書的幾根簡)和標簡(背面標有篇名的最右一根簡)的使用,即被公認為是後世圖書中補頁和封面的起源。宋代印本書盛行以後,圖書的裝幀形式日趨完善。比如線裝本書冊結構,就有書衣、書籤、封面、封里、扉葉、襯葉、書腦、書背、書根、書角等名目。

「書衣」,俗稱「書皮」,即一冊書的表面裝紙,現代稱為「護封」或「包封」。一般用較硬而厚的彩色紙張或彩色絹綾做成,套在圖書封面之外,作為書的保護和裝飾之用。書衣有單葉、雙葉之分,單葉的稱「扣皮」,雙葉的稱「筒子皮」。

「書籤」,又稱「浮簽」,或稱「書皮題簽」,即書衣上所貼的紙簽,也有用絲織品的,用以題寫書名、卷數或冊數。

「封面」在書衣之後的第一頁,相當於現代的扉頁,又稱「書名頁」,常印有書名、作者名、出版者名、刊版時間等。尤重書名的書法及題寫人的署名,常常再用薄紙覆罩其上。

「封里」,俗稱「封二」,即封面的背面,多為空白,也有印有文字的。

「扉葉」,指書衣與封面之間的空白頁。加在前面的稱「前扉」,加在後面的稱「後扉」,也叫「副葉」。其功用可以保護正文書葉,還能防潮防蟲,所以又稱「護葉」。扉頁上還可題跋識語。

「襯葉」,指襯在書前書後的空白頁。

「書腦」,指線裝書書葉左右邊欄以外供鑽孔訂線的空白處。因為它是裝訂時的關鍵位置,書冊形式固定的樞紐,所以稱「書腦」。

「書背」,又稱「書脊」,指書葉裝訂縫合之處的側面,猶如一書的脊背。

「書根」,指每冊書最下端的側面切口部分。線裝書在書架上只能平放,因而藏書家就在書根上寫明書名、卷數或冊數,以便於檢查整理。

「書首」,又稱「書頭」,指每冊書最上端的側面切口部分。

「書角」,指一本書右側的上下兩隅。比較珍貴的書,在裝訂時常用湖色或藍色綾子將書角包起,稱「包角」。

「函」,又稱「函套」,用來裝置書籍。

視頻

裝幀 相關視頻

潮姆原創 | 第十五期 | 裝幀之美
書籍裝幀的歷史演變過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