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街頭月》,古裝戲,該劇1945年由尹桂芳、竺水招首演。
劇目介紹
越劇《街頭月》紅英編劇。寫古代某鄉村酒店店主女兒竺依雯美而慧,劣紳黃雲看中依雯,欲以三百兩紋銀娶之。書生尹思梅偶遊玩至酒店,與依雯相見,彼此傾心,決心海誓山盟以遁。尹父嫌竺家貧,不允這門親事。依雯無奈與思梅灑淚而別。若干日後,尹父迫思梅與其表妹成親,時適依雯涉足來探,於是兩人相約而逃,喬寓異村。一日尹父與其妻尋訪來此,適思梅外出,尹父勸依雯深明大義,割愛而去。依雯托書絕愛,尋至一庵做尼姑。某日,思梅洞悉,到庵堂去請依雯還俗,然依雯將思梅拒之庵門外,徒見思梅哭倒在地。
中國戲曲
戲曲是我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我國最具有民族特點和風格的藝術樣式之一。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用來娛神的原始歌舞。《尚書堯典》上說:「於!子擊石拊石,百魯率舞。」《呂氏春秋古樂》上也說:「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日《玄鳥》,三日《遂草木》四日《奮五穀》五日《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着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如「儺戲[1]」;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並向着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牴」(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2]」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視頻
街頭月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儺戲是什麼?儺戲的來源是什麼?,為什麼網,2015-07-18
- ↑ 歷史知識 > 參軍戲,國學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