蠢拜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images/8/89/%E8%A0%A2%E6%8B%9C%E5%B9%B4.jpeg)
川劇表演藝術(劇照)原圖鏈接來自 中國川劇網 的圖片
《蠢拜年》,川劇《蠢拜年》燈戲傳統戲小戲。
川劇,俗稱川戲,主要流行於中國西南地區川渝雲貴四省市的漢族地區,是融匯高腔、崑曲、胡琴(即皮黃)、彈戲(即梆子)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而成的傳統劇種。
劇目介紹
新春佳節,又值趙黑生岳母的誕辰,他不知該備些什麼禮品去祝壽、拜年,只好聽妻范氏的安排。出門之時,他告訴范氏入席應坐在席口上,看到好菜好多吃點,還教她怎樣包雜包,等等。而到了岳母家,岳母問他是乘騎或坐轎來的,他竟啞然,只好問范氏該怎樣回話。待他曉得回話後,岳母卻又問別的話題,以致答非所問,鬧出許多笑話。席上他又貪杯致醉,竟把妻子喚為親娘,把岳母當范氏調笑,鬧得不歡而散。
四川省川劇藝術研究院藏蒼溪縣晏正炳口述本。
中國戲曲
戲曲是我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我國最具有民族特點和風格的藝術樣式之一。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用來娛神的原始歌舞。《尚書堯典》上說:「於!子擊石拊石,百魯率舞。」《呂氏春秋古樂》上也說:「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日《玄鳥》,三日《遂草木》四日《奮五穀》五日《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着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如「儺戲[1]」;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並向着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牴」(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2]」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視頻
蠢拜年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儺戲是什麼?儺戲的來源是什麼?,為什麼網,2015-07-18
- ↑ 歷史知識 > 參軍戲,國學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