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藍田猿人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藍田猿人遺址位於陝西省藍田縣東15公里處的公王嶺和縣西北10公里處的陳家窩村兩地 。是中國直立人化石及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物出土地點。

1963年9月,在陳家窩村厚30米左右的紅色土層底部,發現了一個老年女性下頜骨化石。1964年5月又在公王嶺紅土底部的鈣質結核土中,發現了一個不完整的中年女性頭骨化石,兩地相距約30公里,經測定公王嶺發現的古人類化石距今約110萬年至115萬年,屬第四紀更新世早期。1982年,國務院公布藍田猿人遺址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藍田猿人遺址博物館的所有內容,已基本展現出來了。雖然對她具體生活的年代還有爭議,但是藍田人已經能夠完全地直立行走,這是已發現的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也是三秦大地上最早的人類。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藍田猿人遺址

地理位置;西安市東南藍田縣公王嶺和陳家窩

發掘年代;1963年 1964年

居住人種;直立人藍田亞種

所屬國家;中國

所屬城市;陝西省 西安市

所處年代;更新世、舊石器時代早期

發現地區;藍田縣公王嶺

氣候類型;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批准單位;國務院

級別批次;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文號;國發〔1982〕47號

景區類型;國家AAA級遺址

門票價格;12元

開放時間;夏8:30-17:30 冬9:00-17:00

遊玩時間;建議1小時

建設沿革

1963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考察隊,在藍田西北10公里處,陳家窩泄湖鎮附進,意外地挖到了一具"古人類"的下頜骨化石和10枚牙齒。經過鑑定是一個老年女性下頜骨化石 。下頜骨化石在形態上和周口店發現的北京猿人下頜骨基本是一致的 。

1964年,在藍田縣城東16公里公王嶺紅土底部的鈣質結核土中,發現了一個基本完整的中年女性頭骨化石 。還挖到了不少舊石器和古生物化石,裡面有牛、馬、鹿、豬、熊和貘等十多種[1]

1965年,在大規模發掘中,在大規模發掘中,又發現石製品及動物化石,主要以打制石器為主 。

1966年,北京召開的全國地層委員會擴大會議上,決定全國十二個科研、生產單位和高等院校的幾十名科學工作者組成一支考察隊,再次對藍田地區開展多學科的新生代地質考察 。

1979年,在公王嶺建立了藍田猿人遺址保管所,陳列所。

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2012年,遺址更名為藍田猿人遺址博物館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遺址位於西安市東南藍田縣公王嶺和陳家窩兩地。藍田縣位於西安市東南方向,距西安只有十幾分鐘車程。附近有公王嶺猿人遺址,陳家窩猿人遺址,澇池河溝遺址,沙河遺址,紅河遺址等 。

遠古者115萬年前,居住在850~1100米高程的黃土嶺區。近者6000年前,生活在450米高程的灞河階地 。這雖是一個讓人無法直觀的歷史時段,但從林林總總跡象看,人類能在這裡發展壯大是有着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的,而且始終是與大自然相生相處,相盛相衰 。

地形地貌

遠古

秦巴山區在200多萬年前這裡還是以山地、森林和草原為主。現在的地貌形成於50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時期。由於劇烈的造山運動和山水的侵蝕,形成了山高峽窄、地勢險峻的峽谷特徵。由於植被豐茂,物產豐富,氣候比較宜居,因此一直保持比較穩定的環境 。自新生代始新世以來的五千萬年期間,從持續上升的秦嶺和驪山上不斷沖刷下來的泥沙和石塊,加上風力從遙遠的西北戈壁沙漠吹來的黃土,在盆地里逐漸建造起一層又一層的巨厚堆積,僅出露地面的地層厚度就有一千三百多米 。

現代

藍田縣境內地形複雜,地貌各異,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南部為秦嶺北麓延伸地帶,東部為驪山南麓溝壑區,中、西部川原相間,灞河、滻河等重要河流貫穿全境,藍田地貌類型分河谷沖積階地、黃土台塬、黃土丘陵、秦嶺山地。海拔最高2449米,縣城海拔469米。山、嶺占全縣土地面積的80.4%,耕地面積4.04萬公頃,有效灌溉面積 1.15萬公頃[2]

環境特點

氣候:藍田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雨量適中、雨熱同季、四季冷暖分明、氣候宜人,但具有氣象災害亦多且頻繁的特點。年平均氣溫13.1℃,日照2148.8小時,無霜期212天 。

水文:平均降水量720.4毫米,主要集中於7-9月,占全年總降雨量的55%[3]

土壤:由地表黃土層和鬆散的砂礫石構成,下面的礫石層大小和沙層分布不均,結構鬆散,穩固性交接程度比較差,容易出現滑坡和泥石流 。

文物遺存

古人類化石

陳家窩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城西北約10公里的泄湖鎮。1963年發現的人類下頜骨化石,埋藏在灞河右岸最高一級階地的"紅色土"層中,地質時代屬中更新世,古地磁年代測定為距今50~65萬年,相當於北京猿人文化早期陳家窩藍田猿人下頜骨化石屬一老年女性個體從總的形態上看,頜體粗狀,前部唇面有明顯的聯合部突起和聯合棘,聯合部高度與頦孔的高度差別極大,前部傾角小,臼齒列角大。此等特點表明,與北京猿人較為接近 。

在陝西藍田縣城東16公里公王嶺村南側,1964年出土的人類頭骨化石包括完整的額骨、大部分頂骨、右側顳骨和上頜骨(附有臼齒),左上頜骨的體部和額突部,大部分左鼻骨和右鼻骨的鼻根部,還有一顆左上第二臼齒,經鑑定屬同一個30多歲的女性個體。頭骨壁極厚,枕部寬闊而圓鈍,輪廓呈楔形,前額低而寬平,眉脊粗壯,幾乎形成一條直的橫脊,並明顯向外側延伸,眼眶略呈方形,鼻子短而扁,牙齒粗大,齒冠粗短。顱內耳高71毫米,腦量估計為778.4毫升,低於北京人的850~1300毫升,更低於現代人的1400毫升,而與印尼爪哇人腦量775~900毫升大體相同。表明它是一種剛剛脫離古猿類不久的人類 ,顯示了藍田猿人有明顯的原始性 。

生產工具

公王嶺含人類化石的紅色土層中還發掘舊石器時代人類使用的生產工具。石器共13件,其中直刃刮削器1件,石片4件,石核7件,有使用痕跡的石片1片,若加上周圍地區中更新世地層中出土和採集的共200餘件。這些石製品由於地層相當,製作技術差別不大,暫將它們都看作是藍田猿人的文化遺物,主要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大尖狀器及石球。刮削器有直刃、凹刃、凸刃和復刃四種形式,用於刮削木製工具和剝取獸皮。石器製作粗糙原始,其中"三棱大尖狀器"與華北地區的西侯度、河、丁村等遺址出土的相似。另外,在公王嶺化石層里還發現幾處灰燼和炭屑 。

動物化石

公王嶺出土的動物化石有42種,其中多數屬華北地區中更新世動物群中常見種,如:中華縞鬣狗、李氏野豬、三門馬葛氏斑鹿等;存在少量的第三紀殘存種和第四紀早期典型種,如:藍田劍齒虎、中國奈王爪獸、更新獵豹和短角麗牛等;還有少數華南中更新世動物群中常見種,如大熊貓、東方劍齒象、巨貘、劍齒象、爪獸、毛冠鹿、水鹿、獼猴還有野豬、劍齒虎豬豹等 。

陳家窩出土的動物化石有14種,為華北地區中更新世常見的動物群,缺少南方的動物種,但也有晚更新世的動物,軟體動物基本上現在仍生活於"華北動物種"類。說明二者之間有一定的時代差異,或許說明其間當地氣候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一事實也反映了藍田兩處古人類遺址所產生的時代不一致。這也是學者認為"陳家窩人"的時代晚於公王嶺,大致和"北京人"的相當的重要依據 。

考古研究

發現

在這些地層里卻蘊藏着各時代豐富的動物化石和地球氣候環境變遷的信息。從出土的古動物化石到一百多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藍田為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提供了廣闊的用武之地[4]

經研究人員對公王嶺動物群化石進行研究分析,發現它們具有強烈的"南方動物種"屬特點。比如大熊貓、東方劍齒象、華南巨貘、中國貘、毛冠鹿和秦嶺蘇門羚等動物,都屬於華南及南亞更新世時期的森林性動物。根據這一發現,研究人員得出兩個結論:(一)當時藍田一帶氣候溫暖、濕潤,林木茂盛,適合古人類及上述動物群生存。(二)當時秦嶺山脈並不像現在這樣高大雄偉,成為南北氣候的分水嶺,尚未形成阻礙南北動物遷移的地理屏障。因此,生活於今秦巴以南的古人類和動物群,可以根據氣候的變化向北自由遷移。

種族

公王嶺和陳家窩兩地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直立人化石,被命名為"藍田人"曾泛指中國陝西省藍田縣的;公王嶺地點的地質時代為中更新世早期,古地磁斷代的數據,一是距今約100萬年,一是距今約80萬至75萬年;陳家窩地點的地質時代亦屬中更新世,古地磁斷代的數據,一是距今約65萬年,一是距今約50萬年。其中,公王嶺化石是亞洲北部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 。

根據古地磁斷代測定,公王嶺與陳家窩古猿人化石層位先後有三個不同的數據 。儘管年代測定數據尚不統一,但是他們已經能完全直立行走,而且這是已發現的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 。這個發現的意義十分重大,因為直立起來,是成為人的重要標誌 。

古地磁斷代測定

地點 陳家窩 公王嶺 三種數據
1 距今65萬年 距今75萬年-80萬年
2 距今53萬年或50萬年 距今98萬年或100萬年
3 距今65萬年 距今115萬年
地點 陳家窩 公王嶺 一般來說
時間 距今60萬年左右 距今約100萬年左右
地質年代 中更新世中期 中更新世早期 早更新世晚期

意義

公王嶺屬中更新世早期人類化石,

對探索和考察人類起源具有重大意義。這裡的古人類化石、經腦容量測定比北京人更為原始。年代為75-115萬年左右,是中國長江以北發現最早的人類化石之一。不但證明了中國是人類發源地之一,駁斥了中國人種"外來說"的錯誤,而且證明了馬克思關於"勞動創造人"的理論的正確。同時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藍田猿人的發現,擴大了已知的中國猿人的分布範圍,增加了世界猿人化石的分布點,豐富了人類物質文化紀錄,也提供了黃河流域古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佐證 。

價值

藍田人遺址因其年代古老和特殊的考古研究價值。曾被評為20世紀中國百項重大發現之一,陝西省20世紀十項重大事件之一 。

藍田猿人又是亞洲北部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直立人類,被國際考古界譽為20世紀60年代考古重大發現。而最近國家文物局準備將藍田猿人遺址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

此外,在遺址中還發現了用火遺蹟,出土了多種用於生產生活的石器和42種動物化石。動物化石大多屬於華北地區中更新世動物群中常見種,也有少數華南中更新世動物群中常見種,對於研究古代的氣候變遷和生物進化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

開發利用

2004年,藍田縣在公王嶺藍田猿人遺址舉行隆重紀念活動,慶祝藍田猿人發現四十周年 。本着保護研究開發利用的原則,藍田縣將公王嶺藍田猿人遺址保護和開發納入全縣旅遊總體規劃和經濟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擬在此建立國家級地質博物館,申辦國家地質公園,積極申報將藍田猿人遺址納入世界文化遺產。規劃了公王嶺藍田猿人遊樂園,籌建中國西部出土化石展廳,不斷挖掘藍田猿人的歷史內涵,科學包裝猿人遺址項目,演繹以山地、森林、草地、狩獵為特色的"猿人情景生活園",吸引遊客,讓人們在文物旅遊中增長知識。包裝推介藍田猿人園項目,使藍田猿人遺址這一歷史遺存成為重要的文化教育基地和新的旅遊熱點 。

藍田縣將按照"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原則,加大猿人遺址的保護與開發,改變猿人遺址捉襟見肘的面貌。藍田縣己經和西安市外經局積極聯繫,申請將藍田猿人遺址列入世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爭取國際援助資金投入,進一步改善遺址基礎設施。從提高整體旅遊從業人員的素質和服務水平出發,藍田縣着力抓好員工隊伍建設,提高服務質量,培養一支創新、精彩、完美的旅遊從業隊伍。時值藍田猿人遺址發現四十周年之際,特邀請文物專家、經濟學家、企業界人士座談,共商開發保護利用大計,並為紀念藍田猿人發現四十周年在全國徵集的楹聯進行了評獎 。

景點介紹

遺址特點

藍田猿人是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遺址。中國直立人化石及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物出土地點。位於西安市東南藍田縣東15公里處的公王嶺和縣西北10公里處的泄湖鎮陳家窩兩地。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公王嶺挖掘出土的人類頭骨化石;陳家窩挖掘出土的人類下頜骨化石。還有一起出土的動物化石和舊石器,包括刮削器、砍砸器、尖狀器、石片石球等約200多件 。

藍田人猿遺址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這些地層里蘊藏着各時代豐富的動物化石和地球氣候環境變遷的信息。從出土的古動物化石到一百多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藍田為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提供了廣闊的用武之地。

遺址博物館

1979年,在公王嶺藍田猿人頭骨化石出土地點,修建了紀念亭和文物陳列室,成立了藍田猿人遺址保管所。位於藍田縣公王嶺,距西安約50公里,建在藍田縣公王嶺的山腰上,這是一座飛檐高翹,精緻玲瓏,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六角碑亭,亭內豎立着藍田猿人化石出土紀念碑,碑上雕刻藍田猿人的復原胸像,碑身下刻"藍田猿人頭蓋骨化石出土處",背面有郭沫若題詞。以紀念碑為中心,周圍環繞文物陳列室,主要是舊石器,包括刮削器,砍砸器,尖狀器和石片,石球等約200多件。

2012年7月,依託遺址發掘現場而建的遺址類博物館更名。分為公王嶺遺址展區、陳家窩遺址區、室內展陳區、園林休閒區。占地 13058平方米 ,展出舊石器時代及更為古老的地層石等各類化石、石器百餘件,另有大熊貓、水鹿、獼猴、野豬、劍齒虎、豬豹等30多種動物化石,被譽為"中華民族之根、人類之魂" 。

保護措施

保護修復

藍田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早在百萬年前,藍田人便在這裡生息。大量出土文物證明,當時的藍田猿人已經能使用天然火,並能製造和使用多種石器,並開始直立行走。因而從1963年發現至今,得到廣泛關注。國家和陝西省、西安市文物部門先後共撥款200多萬元,對遺址進行建設和修復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藍田猿人遺址是中國的科學工作者首次由自已發現、自己發掘、自己出土、自己研究的第一例猿人頭蓋骨化石。

坍塌情況

藍田縣屬地質災害多發區,藍田猿人遺址處在秦嶺北麓的地潛地帶,整個山體由鬆散的砂礫石構成,遺址發掘地基的黃土層下面礫石層,結構鬆散穩固性較差。由於其特殊的地質構造,加上近年來受降雨影響,地面沉降嚴重 。2004年,由於連陰雨造成了一部分地基滑坡,所幸的是沒有人員傷亡。2005年,藍田縣共發現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隱患點168處,其中就包括藍田猿人遺址。

遺址地面沉降情況已經導致展覽廳部分立柱錯位,沿坡台階道路開裂,展覽廳後斜坡大面積隆起,雨量集中或雨量多的時候,形成大面積滑坡,展覽大廳內外的大部分牆體、房柱都有很寬的裂縫,就連遺址工作人員辦公、居住的房屋也發生了牆體傾斜。遺址裂縫最寬處約有2.5厘米左右,展覽廳西南側的4個承重柱體上,光裂縫就有30多條。在藍田猿人頭蓋骨的出土處,雖然有簡易的房屋加以保護,但部分窗口玻璃破碎,土層風化、剝落嚴重。而在化石的出土處卻沒有任何遮蓋,雨水沖刷留下的痕跡清晰可見。由於從展覽大廳通往化石出土處的遊覽台階的整個坡面處於滑坡地帶,隨着坡勢一直向下滑,都出現或多或少程度不一的這種裂縫。如果不加以治理,裂縫拉伸開後將面臨坡面倒塌。展廳房屋也將全部倒塌 。

治理方案

加大宣傳力度、加大資金投入、強化內部管理

2003年縣委縣政府召集部門人員進行了研究討論,提出了一系列實施意見 。

一是,加大宣傳策劃包裝力度。藍田縣將按照藍田旅遊總體規劃,不斷挖掘藍田猿人的歷史內涵,科學包裝猿人遺址項目 。

二是,加大資金投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速度。為了切實保護好國家重點文物,堅持保護與開發並重的原則,縣編委還對遺址財政體制情況進行了調查,藍田縣着手將原來的定補體制轉為全額撥款體制。

三是,強化內部管理,不斷提高服務水平。不僅要"救活"藍田猿人遺址,而且要使藍田縣內更多的相類似的旅遊景點生存和發展下去 。

藍田猿人遺址保護治理方案預算

2006年,藍田猿人遺址文物管理所,通過與藍田縣的礦管局陝西省地礦第二工程勘察院的聯繫,針對藍田猿人遺址滑坡災害的有效治理,做了一個系統的工程治理及保護方案。只是勘察及治理經費就需要300多萬元] 。

陝西省地礦第二工程勘察院設計的治理方案上看到,防治工程概算在 340 萬元左右。勘察費用在17 萬元左右,兩項合計起來總共350萬元左右,其中最主要的是遺址保護的注漿加固工程,這一項工程總計需要費用220萬元左右 。

藍田猿人遺址保護治理方案預算

合計:350萬元左右 勘察費:17 萬元左右

防治工程:340 萬元左右 注漿加固工程:220萬元左右

其他保護費用:100萬元左右

具體實施

2000年以來,藍田猿人遺址文物管理所曾多次向上級提出申請,要求對遺址儘快實施保護,到2007年為止奏效不大;2004年,在出現問題以後,經過上級主管部門一些努力,進行了相對有效的鞏固、加固,但是從整個遺址的保護來說,目前面臨的問題還是比較嚴峻的。當然,這個由於地方上財政收入有限,還需要咱國家進一步的加強保護 ;2005年,上級下撥了10萬元經費用於藍田猿人遺址滑坡災害治理,但由於資金有限,只能是對局部進行加固,主要是針對展廳的西邊進行加固。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2006年,由於地方上財政收入有限,治理保護費用還未得到落實。藍田猿人遺址的保護工作無法開展,需要國家進一步的加強保護 ;2007年,政府辦公廳做了地質災害防治方案,針對有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學校、古建築、旅遊地和部隊營房進行預測,提前告知預防。

遺址現狀

參觀藍田猿人遺址的遊客比較少,遊客減少的同時,門票收入也就相對的有所減少。藍田猿人遺址每年只有門票收入,平均每年2萬元左右,縣財政補貼每年2萬元,共計4萬元。門票收入對於職工的工資發放都比較緊張,當然也就談不上遺址的維修。2004年遺址受災時連7名職工的工資都被不同程度地拖欠着,所以進一步整體加固等工作遲遲未決,類似的隱患早已多次向上級反映,但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

陳家窩-----陳家窩遺址在小路陡峭的山中間。遺址沒有提示和圖標,考古結束後,沒有採取任何保護措施,地質斷面至今仍在風雨中自生自滅。由於諸多原因,已經快要成為垃圾場。(2015年)

公王嶺-----山路路況很差,到達遺址門口,可隨意停車。遺址內只有展覽大廳和後山上的八角亭("藍田人"化石出土點),除了工作人員,無任何遊客,大約半個多小時即可全部遊覽完畢。(2014年)

陝西"藍田猿人"的發現,無疑豐富了人類學的知識寶庫,作為亞洲北部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直立人類,中國三大猿人遺址之一,如果不加以保護,對以後遺址的科學研究、維護、治理以及工作人員、遊人的安全問題,都會造成巨大的威脅 。

交通信息

乘車路線:

(1)西安三府灣汽車站,乘西安→許廟班車下車至景區;

(2)西安火車站乘西安→藍田高速,換乘藍田→許廟班車前程下車至景區;

(3)西安體育場乘926路公交,換乘藍田→許廟班;

(4)乘從西安到商州的班車,在九間房站下車後南行1公里可達。

自駕車路線:

(1)西藍高速→312國道→101省道→景區;

(2)西藍高速→環山公路→景區;

(3)環山公路→景區。

相關視頻

陝西藍田參觀猿人遺址 80萬年前我們的祖先長這個樣

陝西龍崗寺遺址 發現100多萬年前人類活動遺址 早於藍田猿人

參考資料

  1. [1] , 中國網 . 2016-01-4
  2. 地貌 ,藍田縣人民政府 . 2015-12-29
  3. 氣候特點 , 藍田縣人民政府 . 2015-12-29
  4. 藍田人生活環境 , 西安新聞網 . 2015-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