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蒲慕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蒲慕明
出生 1948年10月31日 南京
國籍 中國
民族
母校 翰·霍普金斯大學
職業 神經生物學家
研究領域
醫學

蒲慕明 ,神經生物學家和生物物理學家。1948年10月31日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籍貫廣東省梅州市。197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學系,1974年獲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神經所所長、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主任[1]

人物經歷

  • 蒲慕明,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神經可塑性研究組組長、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主任。1970年畢業於台灣清華大學物理系,1974年於美國Johns Hopkins大學生物物理系獲博士學位,1974-1976在美國Purdue大學生命科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1976-1985在美國加州大學Irvine分校生物物理系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85-1988任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分子神經生物學系教授,1988-1995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1995-2000任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Stephen Kuffler講座教授,2001-2012年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分子與細胞生物學講座教授(01-06年任神經生物學部主任)和Paul Licht 傑出生物學講座教授。1999年11月27日起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首任及現任所長。獲得獎項及榮譽包括: 台灣中研院院士、美國AAAS Fellow、美國Ameritec 獎、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和香港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美國科學院院士、求是傑出科學家獎、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集體獎、香港科學院院士、Gruber神經科學獎等。科技部973計劃重大科學問題導向項目《人類智力的神經基礎》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腦功能聯結圖譜》首席科學家顧問。蒲慕明在細胞膜生物物理、神經軸突導向機制、神經營養因子與神經突觸可塑性的關係、突觸可塑性的機制、神經環路功能等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現任Neuron等十餘種國際學術期刊的編委,日本RIKEN腦研究所等國際神經科學機構和組織的學術顧問委員會委員。

人物評價

  • 蒲慕明對中華民族有着執着的深厚感情,積極致力於科研文化的建設,擅長於融中西方文化為一體,為中國科研體制的改革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 蒲慕明在神經生物學的研究中發明和發展了一系列新理論技術,創造了神經生長中對導向分子的反映,並闡明了神經生長進行方向決策時細胞類的信號傳導機制。在過去20年發現了神經營養因子可以調節神經元之間的信號傳遞,也對神經信號的時間信息存儲機制進行了定量的分析。這些工作對理解神經環路的發育機制,大腦如何儲存長時間記憶以及如何修復腦神經損傷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研究方向及科研成果

  • 蒲慕明在神經軸突生長的導向、神經營養因子和神經元電活動對突觸功能的調節等研究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發現,推動了神經生物學的發展。他建立了生物物理學和細胞生物學多種新穎實用的實驗技術。
  • 1974年,他首先對生物膜上膜蛋白的側向擴散性進行測量,定量計算出生物膜的粘度。他為此測量所建立的「光漂白」技術至今仍是測量細胞內蛋白質運動速度的標準方法。
  • 他在神經生長和軸突導向研究領域做出了多項重要發現,如發現胞外電場會影響神經生長的方向,神經生長錐在突觸形成前就會進行神經遞質釋放等。
  • 在突觸可塑性領域,他於1993年首先發現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可以快速地強化突觸傳遞效能等。在突觸傳遞效率的可塑性方面,他確定了能引起突觸效能長時程增強和長時程減弱所需的突觸前、後神經元相關放電的具體時間窗,被廣泛稱為「依賴於放電時序的可塑性」,推動了神經生理學與計算神經科學的發展

主要獎項

  • 1998年 Javitz 神經科學獎(Neuroscience Investigator Award)
  • 2000年 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 2001年 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
  • 2001年 Ameritec Prize
  • 2002年 吳瑞學會獎
  • 2003年 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榮譽博士學位
  • 2005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 2010年 求是傑出科學家獎
  • 2017年 葉劍英

視頻

蒲慕明:腦科技的未來

參考文獻

  1. 蒲慕明 中國科學院,2008-08-21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