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梅州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梅州廣東省轄地級市,享有「廣東漢劇之鄉、廣東漢樂之鄉 、金柚之鄉」的美稱。

梅州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部與福建省龍巖市漳州市交界,南部與潮州市揭陽市汕尾市毗鄰,西部與河源市接壤,北部與江西省贛州市相連。

梅州是歷史上客家民系的最終形成地、聚居地和繁衍地,是全世界客家華僑的祖籍地和精神家園,在第十二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上,梅州被尊為「世界客都」。著名景點有:千佛塔、人境廬、客天下、雁南飛等。

歷史沿革

先秦時期梅州屬百越之地。公元前214年秦軍占領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梅州屬南海郡。

古代屬海陽縣,南齊永明元年(483年)析海陽縣設程鄉縣。隋唐屬潮陽郡。

五代十國南漢乾和三年(945),亦即後晉開運二年,程鄉升為敬州,領程鄉縣。這是梅州州治設立的開始。

粵東名城,嶺南梅州

宋開寶四年(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趙敬之諱,改「敬州」為「梅州」,「梅州」的名稱即始於此。宋熙寧六年(1073),廢梅州,以程鄉縣隸潮州;元豐五年(1082),梅州復置,仍理程鄉縣,屬廣南東路;紹興六年(1136),廢梅州復設程鄉縣隸潮州;紹興十四年又復置梅州,仍理程鄉縣,屬廣南東路。

元至元十六年(1279),改梅州為「梅州路」,置總管府;至元二十三年,復為梅州,屬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廣東道宣慰使司;元貞元年(1295),隸屬潮州路;延佑五年(1318),改直隸廣東道宣慰使司,均只領一程鄉縣。

明洪武二年(1369),廢州為程鄉縣,隸潮州府。

清雍正十一年(1733),程鄉升為「嘉應州」,隸屬廣東省。轄地包括程鄉、平遠、鎮平及以前為惠州府所統的興寧、長樂五縣,稱為「嘉應五屬」。嘉慶十二年(1807),升嘉應州為嘉應府。

梅州(30)

嘉慶十七年,復為嘉應州,仍領興寧、長樂、平遠、鎮平四縣。宣統三年(1911),嘉應州復名梅州。

民國三年(1914),廢州府制,梅州改名梅縣。

1949年10月設置興梅專區;

1950年01月26日,設置興梅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梅縣、興寧、大埔、豐順、五華、平遠、蕉嶺共7縣;

1952年12月,撤銷興梅專區,興梅7縣改隸粵東行政區;

1956年02月,粵東行政區劃分為惠陽、汕頭專區,興梅7縣屬汕頭專區;

1965年07月,設立梅縣專區,原興梅7縣從汕頭專區分出,歸屬梅縣專區,後改為梅縣地區;

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等名人故居

1979年03月,原梅縣所轄之梅州鎮由區級升格為縣級稱梅州市,梅縣地區轄7縣1市;

1983年06月,梅州市與梅縣合併改為梅縣市,梅縣地區由所轄7縣1市改為6縣1市;

1988年01月,廣東實行市管縣體制,梅縣地區改為梅州市(現在代碼:441400),轄原興梅7縣及新劃縣級區梅江區,共7縣1區;

1994年06月,興寧縣撤縣設市(縣級),梅州市轄梅江、梅縣、大埔、豐順、五華、平遠、蕉嶺,代管興寧。

2012年09月24日,廣東省民政廳(粵民區[2012]35號)批覆:經省政府同意,將梅縣西陽鎮劃歸梅州市梅江區管轄。

2013年10月18日,《國務院關於同意廣東省調整梅州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國函[2013]113號):同意撤銷梅縣,設立梅州市梅縣區,以原梅縣的行政區域為梅縣區的行政區域,梅縣區人民政府駐程江鎮憲梓南路13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梅州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區,東部與福建省武平縣、上杭縣、永定縣、平和縣交界,南部與廣東潮州市潮安區和饒平縣、揭陽市揭東區和揭西縣、汕尾市陸河縣毗鄰,西部與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和紫金縣接壤,北部與江西省尋烏縣相連。

梅州介於東經115°18′至116°56′,北緯23°23′至24°56′之間。市中心為於東經116度6分,北緯24度33分。全市行政面積1.5925萬平方公里。

地質

梅州市地質構造比較複雜,主要由花崗岩、噴出岩、變質岩、砂頁岩、紅色岩和灰岩六大岩石構成台地、丘陵、山地、階地和平原五大類地貌類型。全市山地面積占24.3%;丘陵及台地、階地面積占56.6%;平原面積占13.7%;河流和水庫等水面積占5.4%。

礦藏資源

梅州市礦藏點多面廣,開發前景廣闊。已探明的有煤、鐵、銅、錳、鉛、鋅、銀、銻、稀土、石灰石、花崗岩、大理石等48種,530多處礦床。其中煤儲量2.7億噸,占全省第二位;錳、鐵儲量分別占全省的20%和30%。五華縣的稀土、梅縣區的銅、蕉嶺縣的石灰石、大埔縣的瓷土、興寧市的煤、平遠縣的鐵,以其儲量豐富、品位高而頗負盛名。但由於2005年8月7日,在興寧市黃槐鎮一煤礦發生「8.7礦難」,造成至少123名礦工遇難,廣東的全部煤礦已經被封閉。也給當地經濟造成一定損失,特別是興寧市。

地貌

梅州市境地處五嶺山脈以南,地勢北高南低,山系主要由武夷山脈、蓮花山脈、鳳凰山脈等三列山脈組成。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有140多座,其中位於豐順縣的銅鼓嶂海拔1560米,是梅州第一高峰。

盆地

梅州境內主要盆地有興寧盆地,面積約400平方公里;梅江盆地,面積約200多平方公里;蕉嶺盆地,面積100平方公里;湯坑盆地,面積100平方公里。

氣候

梅州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是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氣候區的過渡地帶。以大埔縣茶陽經梅縣區鬆口、蕉嶺縣蕉城、平遠縣石正、興寧市崗背為分界線,平遠縣、蕉嶺縣、梅縣區北部為中亞熱

生活着的千年古城-梅州

帶氣候區,五華縣、興寧市、大埔縣和平遠縣、蕉嶺縣、梅縣區南部為南亞熱帶區。

梅州地處低緯,近臨南海,受太平洋和山地的特定地形影響,夏日長,冬日短,全年氣溫高、冷熱懸殊、光照充足、氣流閉塞、雨水豐盈且集中,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梅州市氣象部門公布2016梅州五大氣象事件。2016年,受超強厄爾尼諾現象影響,梅州天氣異常,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出現了歷史罕見的雨雪冰凍天氣、冬季洪水和汛後颱風等特殊天氣。另外2016年的汛期具有「開汛早、雨量大、颱風暴雨多」的特徵,氣候年景偏差。全市平均降雨量2497.6毫米,比多年平均大幅偏多55%,創我市年雨量歷史新紀錄。[1]

水文

梅州境內主要河流有韓江,全長470公里(梅州境內長343公里),流域面積30112平方公里(梅州境內14691平方公里);梅江,全長307公里(梅州境內長271公里),流域面積14061平方公里(梅州境內10888平方公里);汀江,全長323公里(梅州境內55公里),流域面積11802平方公里(梅州境內1333平方公里);同時還有琴江、五華河、寧江、程江、石窟河、梅潭河、松源河、豐良河等。此外,東江亦沿市境西北的興寧市邊境流過,在梅州境內河段長24.8公里,流域面積260平方公里。

梅州市水資源豐富,境內多年平均降雨總量251.6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28.7億立方米,過境客水量127億立方米。全市人均擁有本地水資源量2579立方米。境內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131.37萬千瓦。地下熱水資源豐富、水溫高、水質好、流量大。如豐順湯坑鄧屋溫泉,水溫高82-91℃,流量為4459公升/秒。

自然資源

至2009年,梅州市動植物種類繁多,經濟價值較大的主要獸類和鳥類有200多種,兩棲、爬行類動物有100多種[11]。境內有2000多種高等植物,經考察採集和記載的有1084種,隸屬於182個科、598屬。其中蕨類植物19科、29屬、41種;果子植物7科、11屬、14種;雙子葉植物134科、471屬、908種;單子葉植物22科、87屬、121種。按樹種分類有:材用植物,藥用植物,油脂植物,芳香植物,纖維植物,澱粉植物,果類植物,蜜源植物,鞣料植物,還有屬於花卉、觀賞和庭園綠化類的野生植物。

人口數量

梅州是全世界最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是客家人南遷的最後一個部落

中國客家博物館(30)

腳點和衍播四海的出發地之一,與贛南、閩西等並稱閩粵贛邊區客家大本營。[15]梅州也是著名的華僑之鄉、全國重點僑鄉之一,祖籍梅州的海外僑胞人數多、分布廣、實力強,對故鄉貢獻極大,旅外華人華僑達700多萬人,分布在80多個國家和地區,港澳台同胞也達200多萬人,而台灣500萬客家人中,就有180萬祖籍在梅州。

2013年10月13日,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中國國內唯一的移民紀念項目——中國(梅州)移民紀念廣場在梅縣區松口鎮正式落成。同時,世界客僑移民展覽館也開館迎客。[17]2016年4月28日上午,「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掛牌儀式在梅縣區松口鎮的中國移民紀念廣場舉行。[18]2017年1月9日,「廣東十大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地理坐標」終評結果出爐,梅縣區鬆口古鎮榜上有名,與廣州十三行(博物館、錦綸會館、粵海關博物館等)、廣州黃埔古港等10個參評單位榮獲「廣東十大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地理坐標」稱號。

2019年,常住人口438.3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4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25.68萬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1.49%,比上年末提高1.0個百分點。全市出生人口6.88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1.93‰;死亡人口2.98萬人,死亡率為5.16‰;自然增長人口3.90萬人,自然增長率為6.77‰。年末戶籍人口為545.85萬人。

經濟發展

綜合

梅州客天下旅遊基地


梅州擁有9個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廣東梅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東莞石碣(興寧)產業轉移工業園、廣州南沙(平遠)產業轉移工業園、廣州番禺(五華)產業轉移工業園、廣州海珠(豐順)產業轉移工業園、廣東梅州蕉華工業園區 、廣州海珠(大埔)產業轉移工業園、廣州增城(梅縣)產業轉移工業園、廣州南沙(蕉嶺)產業轉移工業園。

2019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初步核算數)1187.06億元,比上年增長3.4%。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7096元,增長3.3%。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19.03億元,比上年增長4.1%,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20.7%;第二產業增加值370.89億元,比上年增長3.0%,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31.7%;第三產業增加值597.14億元,比上年增長3.4%,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47.6%。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18.5:31.2:50.3。縣域地區生產總值(不含市轄區)700.47億元,占全市比重為59.0%,增長3.2%。

2019年,全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91.59億元,下降5.7%;其中,稅收收入60.58億元,下降12.9%。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43.84億元,比上年下降0.3%。其中,教育支出83.48億元,增長7.9%;衛生健康支出56.93億元,下降2.3%;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65.64億元,增長9.2%。民生類支出368.63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為83.1%。

2019年,全年城鎮新增就業2.21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0.17萬人。年末城鎮實有登記失業人員1.2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26%,比上年末下降0.01%。

2019年,梅州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3.0%(見表1)。分類別看,食品煙酒類價格上漲9.0%,衣着類價格上漲0.8%,居住類價格下跌3.4%,生活用品及服務類價格上漲0.2%,交通和通信類價格下跌0.7%,教育文化和娛樂類價格上漲2.7%,醫療保健類價格上漲5.2%,其他用品和服務類價格上漲2.0%。商品零售價格比上年上漲2.7%。全市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比上年上漲1.6%,其中輕工業上漲2.9%,重工業上漲1.1%。

第一產業

特色主導產業基地:水果、茶葉、油茶等,梅州被確立為「廣東省韓江上游油茶、茶葉產業帶」,興寧市被評為「中國油茶之鄉」,平遠縣被列為「油茶豐產林國家標準化示範區」 。

農業龍頭企業:新大地、西岩集團等 。

廣東省農業廳公布2016年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名單,全省共有709家企業被認定為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其中,梅州有106家企業上榜,上榜企業數量位列全省第一。並公布了「廣東百佳新型職業農民」評選結果,梅州共有11人上榜,數量居全省第二位。

2019年,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69.63萬畝,比上年增長0.04%;稻穀種植面積239.18萬畝,下降0.2%;甘蔗種植面積2.24萬畝,下降12.9%;油料種植面積18.49萬畝,增長3.5%;蔬菜種植面積101.54萬畝,增長2.4%;園林水果種植面積113.13萬畝,增長2.3%;茶葉種植面積29.71萬畝,增長19.1%。

2019年,全年糧食產量110.35萬噸,增長3.9%;稻穀產量103萬噸,增長4.4%;甘蔗產量5.12萬噸,下降2.7%;油料產量3.5萬噸,增長5.9%;蔬菜產量225.2萬噸,增長5.5%;水果產量142.99萬噸,增長7.2%;茶葉產量2.09萬噸,增長6.5%。

2019年,全年肉類總產量27.12萬噸,下降5.7%,其中:豬肉產量14.42萬噸,下降16.4%;禽肉產量10.88萬噸,增長12.1%。全年水產品產量10.82萬噸,增長1.03%。[1]

第二產業

第二產業結構:水泥、陶瓷等,豐順電聲產業成為梅州市首個「省產業集群示範區」,至2017年8月全市共有8家企業在滬深交易所上市。 六大支柱產業:煙草、電力、建材、電子信息、機電製造、礦業加工 。 2019年,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3.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7%,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長4.7%,民營企業增長1.7%,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下降7.9%,股份制企業增長2.8%,股份合作制企業增長8.2%,集體企業下降35.0%。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下降3.9%,重工業增長6.1%。分企業規模看,大型企業增長1.2%,中型企業增長2.3%,小微型企業增長1.8%。

2019年,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比上年下降0.6%,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7.6%,比上年下降0.3個百分點。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下降2.9%,醫藥製造業下降3.5%,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業增長252.2%,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製造業增長21.3%。

2019年,先進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下降5.0%,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23.7%,比上年下降2.2個百分點。其中,高端電子信息製造業下降2.6%,先進裝備製造業下降15.2%,先進輕紡製造業下降18.4%,新材料製造業增長7.1%,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業下降1.3%,石油化工業增長35.3%。

2019年,裝備製造業增加值比上年下降0.6%,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21.2%,比上年下降0.7個百分點。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下降0.4%,汽車製造業下降0.5%,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下降0.9%。

2019年,優勢傳統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3.5%,其中,食品飲料業增長1.1%,建築材料增長11.0%,家具製造業下降39.3%,紡織服裝業增長66.0%,金屬製品業下降6.3%,家用電力器具製造業下降29.7%。

2019年,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9.9%,其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長11.2%,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7.3%,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長17.3%,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增長14.1%,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下增長29.7%,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下降9.7%。

2019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貢獻率14.63%,比上年末下降0.7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48.94%,下降0.3個百分點;流動資產周轉次數1.61次;成本費用利潤率7.92%,提高0.4個百分點;產品銷售率99.72%,下降1.9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25.41萬元/人年,比上年提高10.0%。實現利潤總額48.82億元,比上年增長7.6%。虧損企業虧損總額4.32億元,下降42.9%。虧損企業虧損面19.6%。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為76.90元,比上年減少1.51元。

2019年,全市資質等級以上建築企業181個,實現建築業總產值392.94億元,比上年增長11.9%;實現利潤總額18.1億元,增長5.8%;利稅總額29.65億元,增長6.0%。建築施工企業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242.01萬平方米,下降9.5%;房屋竣工面積620.93萬平方米,下降40.7%。

第三產業

固定資產投資

2019年,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4.0%。其中,項目投資增長8.4%。基礎設施投資增長2.1%,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37.6%。分投資主體看,國有經濟投資增長8.8%,民間投資增長2.0%,港澳台、外商經濟投資增長120.7%。

2019年,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比上年增長13.2%,第二產業投資增長34.8%,第三產業投資增長0.9%。民間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54.9%。工業投資增長34.8%,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17.6%。基礎設施投資增長2.3%,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37.6%。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增長16.5%,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2.0%。先進制造業投資增長55.7%,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3.6%,其中裝備製造業投資增長56.5%。

2019年,房地產開發投資253.89億元,比上年下降1.9%。按用途分,商品住宅開發投資206.80億元,增長4.2%,其中:90平方米以下住宅投資7.48億元,下降6.3%;144平方米以上住宅投資45.44億元,下降28.8%;別墅、高檔公寓投資4.43億元,下降50.4%。辦公樓投資2.92億元,增長96.0%;商業營業用房投資22.95億元,下降7.9%。商品房施工面積2407.09萬平方米,增長14.4%;商品房竣工面積154.62萬平方米,下降36.2%;商品房銷售面積為368.45萬平方米,下降10.2%;商品房銷售額237.61億元,下降10.8%。[2]

國內貿易

2019年,全年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8%,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增長1.8%,金融業增加值增長7.3%,房地產業增加值增長11.3%。現代服務業增加值318.09億元,增長6.9%。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195.95億元,增長4.6%。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56.72億元,比上年下降0.4%;利潤總額-1.75億元,下降60.7%。

2019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75.14億元,比上年增長6.7%。其中,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26.81億元,下降7.3%。分區域看,城鎮消費品零售總額579.04億元,增長4.7%;農村消費品零售總額196.10億元,增長13.0%。分消費類型看,商品零售額723.28億元,增長6.7%;餐飲收入51.86億元,增長6.7%。

2019年,在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類增長1.5%,飲料類下降15.7%,煙酒類下降11.4%,中西藥品類增長13.7%,石油及製品類下降8.4%,建築及裝潢材料類下降35.7%,汽車類下降4.2%,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下降20.2%,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下降40%,日用品類下降6.8%,文化辦公用品類下降17.9%。

對外經濟

2019年,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120.62億元,比上年下降10.8%。出口總額100.74億元,下降14.6%,其中:「三資」企業出口28.09億元,下降19.2%;私營企業出口69.56億元,下降11.4%。出口總額中,一般貿易出口71.18億元,下降20.1%,占出口總額的70.7%。全年新簽外商直接投資項目130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23978萬元(按國家商務部確認口徑),下降27.6%。

金融

2019年,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2251.36億元,比上年末增長5.6%,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517.82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2.6%。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1352.38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5.4%,其中:短期貸款272.67億元,增長19.9%;中長期貸款1050.60億元,增長14.4%。

2019年,全市證券市場共有國內A股上市公司8家,市價總值638.61億元,比上年末增長39.9%;境外(香港)上市公司1家,市價總值折合人民幣5.43億元,與上年末基本持平。

2019年,全市共有24家「新三板」掛牌企業,其中當年新增2家。全市2家「新三板」掛牌企業分別通過發行定向優先股、定增形式共融資5460萬元,同比下降80.2%。

2019年,證券公司14家,全年實現營業淨利潤0.79億元,增長74.4%;資金帳戶新開數71043戶,增長16.6%,股票基金累計交易額6969.94億元,增長43.8%。期貨公司1家(廣州金控期貨有限公司梅州營業部)。

2019年,全年財產和人壽保險費總收入63.86億元,增長8.3%,其中:財產保險保費收入23.47億元,增長12.0%;人壽保險費收入40.38億元,增長6.3%。財產和人壽已決賠款15.34億元,增長19.5%,其中:財產保險已決賠款13.58億元,增長18.1%;人壽保險已決賠款1.76億元,增長31.9%。

旅遊業

梅州通過實施國民旅遊休閒計劃,舉辦重走客家遷徙古道、廣東自駕游日暨梅州精彩客都自駕旅遊周等系列活動,被評為廣東「最受車友歡迎目的地」、「最佳休閒城市」。2013年9月評選出葉帥故園等十八個景點作為 「梅州十八景」。[24]2017年2月,評選出葉帥故居等作為「客都十大文化地標」。[25]並評出「古梅縣八景」。境內有不少名山古寺,文物古蹟,名人故居,溫泉瀑布,秀麗湖山。截止2017年4月,全市有主要景區景點128個,其中國家3A以級上景區有29個,其他已開放或在建景區景點105個。

2019年,全市接待旅遊總人數4990.12萬人次,增長7.8%。其中:全市接待過夜旅遊總人數2395.69萬人次,增長7.8%。國內外旅遊總收入550.02億元,增長9.1%。

已評A級景區

5A級景區有雁南飛茶田度假村;4A級景區有葉劍英紀念園、雁鳴湖旅遊度假村、靈光寺、長潭旅遊度假區、客天下旅遊產業園、泰安樓、百侯名鎮旅遊區、五指石風景區、神光山國家森林公園、鹿湖溫泉度假村[27];3A級景區有湯湖熱礦泥山莊、千佛塔、西岩山茶鄉度假村、龍鯨河漂流、益塘水庫、坪山千畝梯田、張弼士故居、富大陶瓷工業旅遊區、三河壩戰役紀念園、上舉客家相思谷、相思河風景區、江畔人家休閒度假區、櫻花谷、南壽峰健康產業園、李光耀故居、龍歸寨瀑布、金穗生態農莊、北塘村、曼陀山莊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2019年,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館9個、公共圖書館10個、博物館8個、廣播電台7座、電視台8座、有線電視台8座,電影放映單位29個,全市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100%,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100%,有線數字電視用戶78.12萬戶。全年出版報紙2791.78萬份、各類雜誌14.32萬冊,公共圖書館藏書219.23萬冊。

主要場館有:中國客家博物館、梅州大學校長館、梅州將軍館、梅州市華僑博物館、梅州市客僑博物館、梅州市僑批檔案館、梅州名人廉吏館、客家匾額館、梅縣博物館、梅州市文化館、世界客商中心、嘉應歌劇院、廣東漢劇院、梅州劍英圖書館、亮勝客家藝術中心、五指峰天文科普園、城市規劃展覽館、青少年科技館等。

科技創新

2019年,年末縣及縣以上科研機構16個。年末國有企事業單位擁有自然和社會科學專業技術人員176859人。全市專利申請量4590件,增長41.8%,其中:發明358件,增長5.9%;實用新型2925件,增長53.9%;外觀設計1307件,增長30.8%。專利授權量2574件,增長27.6%,其中:發明70件,下降4.1%;實用新型1542件,增長31.6%;外觀設計962件,增長24.5%。

醫療衛生

2019年,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2985個,其中:醫院49個,婦幼保健院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1個,鎮(街道)衛生院118個,專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2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8個,衛生監督所(中心)8個。全市擁有病床19785張,其中:醫院13430張,婦幼保健院926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57張,鎮(街道)衛生院4677張,專科疾病防治院(所、站)595張。全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25450人,其中2019年,醫院14057人,婦幼保健院1776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425人,鎮(街道)衛生院6192人,專科疾病防治院(所、站)379人,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390人,衛生監督所(中心)134人;衛生專業技術人員中有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9661人,註冊護士10256人。

主要醫院有:梅州市人民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粵東醫院等。

郵電事業

2019年,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208.84億元(郵政業按2010年不變價格計算,電信業按2015年不變價計算,下同),增長48.9%。其中,郵政業務總量14.16億元,增長11.7%;電信業務總量194.68億元,增長52.6%。年末電話總用戶472.19萬戶,比上年末下降11.7%;其中,固定電話用戶42.92萬戶,增長1.7%;移動電話用戶384.27萬戶,下降13.0%。年末4G用戶310.84萬戶,全年淨增17.83萬戶,占移動電話用戶比重達80.9%。年末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105.08萬戶,下降0.4%。

體育運動

據史料記載,1873年德國傳教士畢安、邊得志在五華縣長布鎮源坑教會設立書院,是當地的第一所中學,當時兩人在書院中的操場兩端用木料搭成球門,教學生們踢足球,現代足球作為體育

體育場館

項目第一次在中國內地出現,源坑成為中國內地現代足球的發源地。

「足球之鄉」的美譽來自於1956年,當年國家體委根據梅縣地區足球運動的悠久歷史和發展現狀授予梅縣「足球之鄉」稱號,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周恩來總理在一次對外工作會議上說:梅縣是足球之鄉,請外國友人去那裡參觀。1964年,國家體委確定梅縣地區為全國開展足球運動的10個重點地區之一,1979年國務院批准在全國設立16個足球重點地區,梅縣榜上有名。從1951年至2003年53年間,參加國內各種比賽239次,其中獲得冠軍123次、亞軍62次、季軍32次。

梅州出過許多著名的足球人。從球王李惠堂到前中國國家隊主教練曾雪麟,這是梅州足球發展過程中兩位泰斗級的人物。1989年高豐文帶領的出征世界盃預選賽的中國國家隊球員名單中,謝育新、伍文兵、郭億軍和張小文均來自梅州市管轄的興寧。池明華、王惠良、李玉展等人也是梅州足球的佼佼者,他們都先後入選過國家隊。此外,李健華、劉彬彬、葉楚貴、饒偉輝、曾超、劉盛等是在中超踢球的梅州人,原深圳隊守門員肖建佳也來自梅州。

梅州市和梅縣區各有一支具有相當實力的專業青年足球隊和女子足球隊。至2004年梅州市有足球傳統項目學校11間,大小足球場170多個,業餘足球隊2000多支。

2013年梅州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推廣城市」;梅縣客家足球俱樂部、梅州客家足球俱樂部2支職業足球俱樂部成立;嘉應學院被授予「體育文化研究基地」;

梅州麓湖山國際高爾夫球場

應學院足球本科專業及富力切爾西足球學校正式開學。

2014年,梅州被列入全國僅有的20個校園足球精英訓練營試點城市之一;全市新建或升級改造場地175塊;

2015年9月26日,中乙半決賽次回合,梅州五華在主場以1比0擊敗南京錢寶,以總比分6比1淘汰對手,晉級決賽,沖甲成功。成為中國足壇目前唯一一支存在於縣級城市的中甲球隊。

2015年10月10日,中國足球乙級聯賽總決賽梅州五華隊對陣大連超越隊,在90分鐘常規比賽中戰平。在點球大戰中,以8:7取勝,最終奪得中乙聯賽冠軍,這也是梅州職業足球發展又一新的里程碑。

2016年12月26日紀念被譽為「足球之鄉」60周年暨振興足球工作會議在市委禮堂舉行。副省長許瑞生、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專門發來賀信,充分肯定「足球之鄉」梅州為廣東、中國足球作出的突出貢獻,鼓勵梅州以此盛會為新起點,推動「足球之鄉」再結碩果,為中國足球改革發展再立新功。中國足球協會副主席容志行,市委書記譚君鐵,省體育局局長王禹平出席會議並作講話。會議表彰了60年來為「足球之鄉」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個人。

根據國家體育總局科教司、教育部高校學生司聯合下發的《2016年體育單招管理辦法》中,2016年高爾夫球項目全國統一考試的試點設在梅縣區南口鎮的廣東麓湖山文化產業園區內。該專業首次以全國統考方式進行招生考試,梅州麓湖山被設為2016年全國唯一的一個高爾夫球統考場地,也是首個高爾夫球統考場地。

2017年10月28日,梅縣鐵漢生態戰勝深圳雷曼隊,沖甲成功,從此足球之鄉有了第二支中甲

梅州的公園

梅州現有梅州客家足球俱樂部(男足)、梅縣鐵漢生態足球俱樂部(男足)、梅州輝駿足球俱樂部(女足)三支中甲職業足球俱樂部,是全國為數不多的擁有三支中甲球隊的城市[。

2017年,梅州正加快推進梅州足球文化公園、五華縣足球文化公園、五華縣橫陂鎮足球小鎮、梅州客家霍芬海姆足球學校等體育工程項目的建設。

主要場館有:梅州市體育中心、梅縣人民廣場、梅州院士廣場、梅縣曾憲梓體育場、劍英體育館、東山中學體育館等。

2018全年全市運動員在參加省級以上比賽中,共獲獎牌55塊,其中:金牌27塊,銀牌20塊,銅牌8塊。全市各級組織舉辦縣級及以上各種運動競賽會68次,參加運動會的運動12.49萬人次。

2018年11月,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

2019年,全年全市運動員在參加省級以上比賽中,共獲獎牌172塊,其中:金牌53塊,銀52牌塊,銅牌67塊。全市各級組織舉辦縣級及以上各種運動競賽會40次,參加運動會的運動7.89萬人次

環境保護

2019年,全年水資源總量152.79億立方米,比上年增長33.3%。年平均降水量1748.7毫米,增長31.7%。

2019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384.87萬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5.89%。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上升4.12%。全社會用電104.65億千瓦時,增長5.6%,其中:工業用電量55.24億千瓦時,增長5.4%。

2019年,年末全市共有環境監測站9個。共有城市(縣城)生活污水處理廠11座,城市(縣城)生活污水處理能力達到32.48萬噸/日,城市(縣城)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8.1%,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全市環境質量保持穩定良好,梅州城區空氣質量AQI指數優良率98.9%,連續四年居全省第一;全市水環境質量總體良好,10個省考核(含3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為100%;區域噪聲環境質量良好,道路交通噪聲。

2019年,環境質量好,功能區噪聲達標率為91.0%。

2019年,全年林業人工造林6.48萬畝,人工更新8.48萬畝;低產林改造17.20萬畝;林木採伐量68.76萬立方米,比上年增長3.8%。全市設立縣級以上自然保護區50個(其中省級以上6個),面積17.43萬公頃。[

人民生活

2019年,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04元,比上年增長8.0%,剔除價格上漲因素,實際增長4.9%。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35元,增長6.8%,剔除價格上漲因素,實際增長3.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47元,增長8.4%,剔除價格上漲因素,實際增長5.2%。

2019年,全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6823元,比上年增長5.7%。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9447元,增長4.2%;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4146元,增長7.0%。全市居民恩格爾係數為37.9%,比上年下降0.2個百分點,其中城鎮為36.3%,農村為40.0%。

2019年,食品煙酒6368元,37.9%衣着670元,4.0%居住3934元,23.4%生活用品及服務1005元,6.0%交通通信1902元,11.3%教育文化娛樂1523元,9.0%醫療保健1117元,6.6%其他用品和服務304元,1.8%圖72019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及其構成年末全市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含離退休)113.74萬人,比上年末增長5.8%。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69萬人,減少0.3%。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50.03萬人,增長4.2%。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410.61萬人,城鄉居民醫療保險覆蓋率100%。參加工傷保險34.83萬人,減少32.4%。參加失業保險36.43萬人,增長9.2%。參加生育保險34.83萬人,增長5.7%。全市五大險種社會保險費收入177.80億元,比上年增收12.04億元。

社會保障

2019年,全市各類社會福利單位收養人數4489人,其中109間敬老院入院人數1556人,敬老院床位3776個。全年城鄉各種社會救濟對象得到各級政府救濟人數253964人次。全市享受低保救濟的困難群眾137221人,其中:城鎮6965人,農村130256人。社區服務設施2919個。目前,全市各鎮(街道)已建立了農村社會保障網絡。全年共發行銷售福利彩票3.33億元,籌集福利彩票公益金3364.48萬元。

安全生產

2019年,全年農作物受災面積4132公頃,自然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4.5億元。發生各類地質災害35起,造成死亡人數3人,直接經濟損失273萬元。

2019年,全市共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58起,死亡人數34人,各類事故直接經濟損失255.87萬元。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141人,其中經營性道路運輸事故死亡人數17人。

教育事業

歷史追溯

據宋王象之《輿地紀勝》載:「方漸知梅州,嘗謂:梅人無植產,特以為生者,讀書一事耳。」方漸是福建莆田縣人,進士出身,於宋高宗紹興年間來梅任州官。可見早在宋代,梅州人就喜歡讀書,且因「無植產」,靠讀書而謀生,這種風氣一直流傳下來。《乾隆嘉應州志》亦有記載:「士喜讀書,多舌耕,雖窮困至老,不肯輟業。」俗稱不識字為「瞎眼」,故激勵人們都想讀書。梅州科舉最末一科進士楊沅著的《梅諺匯箋》里有一首極為流行的兒歌:「蟾蜍羅,咯咯咯,唔讀書,冇老婆。」人們認為不讀書是沒有出息的。連貧家寡婦,也千辛萬苦,積資供兒女讀書。

倡辦教育歷史悠久

書院,是中國古代特有的地方教育組織。由最初的民辦學館,逐步變為由朝廷賜敕額、書籍,並委派教官、調撥田畝和經費等半民半官性質。宋代以

梅城東山書院

來,廣東梅州書院林立、文風鼎盛,元城書院、濂溪書院、培風書院、錦江書院、先賢書院、崇實書院、東山書院、藍田書院、桂嶺書院、興寧墨池書院、毓秀書院等均見證着梅州「文化之鄉」的歷史地位。

據不完全統計,在梅江區轄區內曾有私塾和書院有300多間,目前有資料記載的私塾269間,其中:已錄入書本的有118間;有書院8間、學宮1間、社學4間和義學10間。新學興起後,到目前為止私塾轉為國民學校現有102間。

誠書院周溪書院培風書院義學書院東山書院培南書院梅東書院崇實書院,其中以東山書院最為稱著。光緒年間,梅城第一所新式小學於道前街創辦;黃遵憲等人設立嘉應新學會議所,大力倡辦新學;梁春在附城「耕耘小築」創辦女校;女詩人葉璧華創辦懿德女校。據不完全統計,至清末廢科舉前,梅州有書院24所、義學14所、社學20所、官學4所,私塾遍及城鄉。

此外,其它各區縣均在較早時期廣泛辦學興學,書院、學宮、學校等教育機構遍地開花。較著名的學宮有:梅州學宮、興寧學宮、長樂學宮、鎮平學宮、大埔學宮等。

據史志記載,梅州地區南宋時即塾學遍布,明清時科甲興盛,蜚聲海內外。據1945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報告全國教育普查情況,梅縣學校總數、學生人數名列全國兩千多個縣中的第二位。改革開放以來,高考升學率穩居全省前列。

西學東漸風薰染、新學遍布梅水間

鴉片戰爭後,西學東漸。1866年,瑞士巴色傳教會在長樂長布源坑開辦梅州第一間西式小學,此後興辦新學漸成風氣。黃遵憲、何子淵、丘逢甲、溫仲和等名流皆熱衷於家鄉教育事業。何子淵創辦雨南洞小學、同仁學校,廣招四方學子。黃遵憲辟人境廬為課堂,親自講授新學功課。[54]由於黃遵憲、丘逢甲等人的大力提倡,粵東地區的教育事業在清末民初得到大發展,讀書人相對增多,到國外留學的人數也顯著增加。在建國前成為全國文化教育事業比較發達的地區曾經在全國各縣中小學數量位居第一位。

緊接着女詩人葉璧華在梅城創辦了第一間女子學校。到清宣統三年(1911年),梅州各縣共有小學625所、中學9所。至1913年,僅梅縣、興寧、五華就已開辦了8所女子學校。在興辦教育這一點上,比之省城和珠江三角洲各縣,也不遜色,而且一直保持這個發展勢頭到新中國成立後。自鴉片戰爭100多年來,梅江區已形成了自己相對完整的教育體系。眾多的學校,分布在廣大城鄉。這些情況,成了梅江區地方教育的一大特色,受到中外人士一致稱道,被譽為「文化之鄉」。

辛亥革命後,梅州形成了官方、民間和教會三家辦學局面。1913年梅州中學原校長葉則愚、學生葉劍英等創辦私立東山中學。1923年美國人汲平如和地方人士黃慕羅等,創辦了梅州歷史上第一所高等院校嘉應大學。1933年,陶行知派潘一塵到大埔百侯中學任校長,建立了「生活教育」園地。張偉烈於1936年創辦了百侯幼兒園,是我國最早的兩所鄉村幼兒園之一。抗日戰爭後期,隨着省政府東遷平遠,國立中山大學、省立文理學院、私立廣州大學、中華文化學院等大專院校先後遷來,梅州一時高校雲集。

民國初在梅州傳經20餘年的法國天主教神父賴理查斯在《客法詞典》中驚嘆:「全境有六七百個村落,也就有六七百個學校,這真是一個駭人聽聞的事實,按人口比例來說,不但全國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和它相比較,就是較之歐美各國也毫不遜色。」1935年,廣東省教育廳考查全省國民教育,梅縣列居第一。1945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報告全國普及教育情況,江蘇武進名列第一,梅縣位居第二。

文風鼎盛、英才輩出

《梅州院試》載:「自宋以來,代產偉人」,如「五科五解」、「一腹三翰院」、「三代四翰林」,更是有父子同進士、嶺南第一才子宋湘、長樂武運開、八旬翰林、學霸韓山等的翹楚佳話。以梅縣(含梅江區、梅縣區)為例,早在宋代就出了不少進士,有些還是一家子的。如古成之與古宗悅為父子,古宗悅與古革為公孫,古革與古堇、古鞏為弟兄,是同科進士,可謂四代五進士。蔡若霖與蔡定夫為父子,與蔡蒙吉為公孫。蒙吉為定夫之子,是為公孫三進士。由此可知當時梅州文風之一斑。明代饒相、饒輿齡父子進士,張文寶、張綱父子進士;清代李象元與子李端、孫李逢亨,不僅公孫三進士,且為公孫三翰院,大埔楊之徐與楊纘緒、楊演時、楊黼時是父子進士,且三子俱為翰林,以及丘建猷、丘晉昕父子進士等;其他父子、兄弟進士無法在此一一備述。自宋至清末,僅梅縣一縣就有舉人681人(僅清代有623人),舉人中名列全省第一的解元就有李士淳、葉著、陳鶚薦、楊時行、梁念祖、宋湘、葉鈞、李汝謙、李載熙等17人,考取的進士有113人(文進士91人,武進士22人),其中翰林有李士淳、李象元、陳鶚薦、邱玖華、宋湘、王利亨、李仲昭、李黼平、黃仲容、李載熙、溫仲和等19人。清乾隆,嘉慶年間,可說是梅州文風最盛之時,乾隆十七年(1752年)壬申恩科會試,廣東全省中進士者僅11名,而梅縣卻占了5名;嘉慶三年(1798年)戌午科廣東鄉試,全省中舉者88名,梅縣占17名,其中李汝謙且為名列榜首的解元。清狀元吳鴻督學廣東,盛讚梅州「人文為嶺南冠」。其中梅縣是清代全國114個科舉發達縣之一,廣東五個科舉發達縣之一。

隸屬潮州府的大埔縣(今屬梅州),文風之盛在潮州九屬中首屈一指。乾隆二十六年(1763)廣東學政據府試情況,將潮州府學25名額分撥各縣,並作定例,結果「統閱九縣文卷,佳構之多,大埔稱最」,將11名額撥給大埔,後來又按「人文最盛」的標準,學額增加15名,全縣就有26名生員錄取名額了。

梅州市政協文化和文史資料委員會編輯出版了《梅州進士錄》一書,以詳實的史料展

梅州校園風光

現唐宋至明清千年間梅州湧現的進士,描繪他們的生平、事功,為人們了解客家人崇文重教之風提供一個窗口。《進士錄》提供了這樣的數據:各類進士283名(文進士224人,武進士59人),其中會試殿試產生的正榜進士247名(含寄籍進士8名),欽賜進士15名,明通進士21名。選翰林院學士33人,舉人1654人(文舉1499人,武舉155人),解元17人,廩生、貢生、秀才16479人。[59]清乾隆年間,嘉應州(今梅州)官王之正在署前樹立「人文秀區」牌坊,以志本地人文之盛。清中葉以來,造就了宋湘、丁日昌、何子淵、丘逢甲、黃遵憲、張弼士、葉劍英等一大批名人賢士;辛亥革命以來,梅州孕育了30名兩院院士[60]、1名元帥、545名將軍、340名大學校長(書記)[61]。偉大文學家郭沫若,1965年來梅州時,亦賦詩稱讚梅州「人物由來第一流」。

現代教育

2019年,全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8742人,在校學生25969人,畢業生7701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8386人,在校學生19506人,畢業生10160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招生9282人,在校學生26206人,畢業生9232人;普通高中招生28794人,在校學生83306人,畢業生30065人;普通初中招生53431人,在校學生155353人,畢業生47523人;普通小學招生68412人,在校學生370951人,畢業生52114人;技工學校招生4779人,在校學生11909人,畢業生3124人;特殊教育在校學生1102人;學前教育在園幼兒156989人。小學學齡人口毛入學率104.4%,初中學齡人口毛入學率106.2%,小學畢業生升學率100%,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8.9%,高中畢業生升學率99.5%。

教育基地:東山教育基地

高等院校:嘉應學院、梅州南方紫琳職業學院。

示範性高中:東山中學、曾憲梓中學、梅縣區外國語學校、興寧一中、梅縣高級中學、梅州中學、蕉嶺中學、水寨中學、虎山中學、平遠中學、豐順中學[66](其他詳見梅州市中學名錄)。

中等職業學校:梅州市職業技術學校、梅州市藝術學校、梅州農業學校、梅州市衛生職業技術學校、梅州理工學校、梅州市商業學校、梅州財貿學校、梅州市工業學校、梅州市交通技工學校、梅州華南職業技術學校、梅州市高級技工學校、梅州市技師學院、梅縣技工學校、梅縣技術學校、梅縣第一職業學校等。

體育類學校:梅州市體育運動學校、富力切爾西足球學校、梅州客家霍芬海姆足球學校[67]。

交通運輸

2019年,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31.33億元,比上年增長2.0%。公路、水路交通運輸方式完成貨物周轉量195.06億噸公里,增長2.3%,其中:公路貨物周轉量194.93億噸公里,增長2.3%;完成旅客周轉量35.70億人公里,下降14.5%,其中,公路旅客周轉量35.69億人公里,下降14.5%。

2019年,年末全市民用汽車擁有量58.09萬輛,比上年增長14.0%。其中:私人汽車擁有量54.10萬輛,增長13.5%。本年新註冊汽車5.71萬輛,下降11.2%。

2019年,年末全市公路通車裡程1965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裡程603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為123.8公里。

航空

梅縣機場現有航線15條,通航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重慶、大連、杭州、西安、鄭州、長沙、南寧、海口、珠海、湛江、宜昌、台中、高雄、香港、印尼雅加達、泰國曼谷、芭提雅、柬埔寨暹粒等國內外21個城市,每周航班量達到60班,2017年旅客吞吐量突破40萬人次。

梅州正加快推進梅縣機場遷建工作和一類航空口岸、梅州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商產業園、梅州國際陸港建設。新機場建成後將成為服務覆蓋粵、閩、贛三省交界地區的對外開放航空口岸,輻射梅州、河源、揭陽、贛南、閩西共24個縣(市、區),輻射人口1508萬人。

公路

普通公路

2018年末全市公路通車裡程18826.5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裡程569.85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為118.58公里。

高速公路

2017年全市共有汕梅高速梅揭段、梅河高速公路(含興畲支線)、長深高速蕉嶺至梅

梅州交通

縣段(含西環段)、梅龍高速公路(含東延線)、濟廣高速平興段、汕湛高速五華段共6條9段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567公里,全市高速公路密度達3.04公里/百平方公里,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目標,打通3條通往福建、江西的出省快速通道,打通3條連接潮汕平原和珠三角的出市出海快速通道。

2017年9月28日,興華高速建成通車,廣州深圳至梅州的車程可比以往縮短40分鐘左右。另外,梅州還有大潮高速、梅平高速、梅州東環高速公路、大豐華高速公路、興汕高速公路等5條高速公路同時在建。

2017年底,全市有汽車客運站19個,客運車輛4106輛(其中客運班車1160輛、公交車2163輛、出租車783輛)。

主要站點:梅州汽車總站、梅城江南汽車站、梅縣順風汽車客運站、梅縣錠子橋汽車站、梅州中心樞紐汽車站。

航運

梅州結合梅江韓江綠色健康生態旅遊產業帶建設,完成梅江、汀江航道整治工程和韓江三河壩至汕頭航道整治工程,全市航道總里程830公里,其中五級航道139公里,形成干支相通的韓江水系300噸級內河航道網。

鐵路

現有廣梅汕鐵路和梅坎鐵路2條276公里,經梅州火車站的客貨運輸可以直達廣州、福州、南昌、長沙、武漢、南寧、昆明等7個省會城市和40多個市、縣(區)。目前,正加快推進梅州至汕頭(梅汕高鐵)、龍川至龍巖(雙龍高鐵)、瑞金至梅州3條高(快)速鐵路的建設。

主要站點:梅州站、梅州西站、畲江北站、興寧站、華城站、豐順火車站、豐順東站、建橋站、大埔站、蕉嶺站等。

橋樑

據統計,從1978年至2001年,旅外梅州鄉親已為家鄉捐資建橋達1091座。如德龍大橋、嘉應大橋、憲梓大橋等均是由梅州旅外華人華僑及旅港澳台的鄉賢捐建而成。梅州城區主要橋樑

公交

梅州公交,2017年,梅城公交車共有1649輛,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城市公交車比例居全省第一,占84.3%。城區公交線路增至73條,公交運營線路里程超過2000公里,運營輻射範圍由不足100平方公里發展至3000多平方公里,公交惠民政策覆蓋兩個市轄區全域,人群逾90萬,年客運量從500多萬人次增至3500萬人次。

歷史文化

文化遺產

梅州文化是典型的客家文化。全市有很多古樸的客家民居,

梅州嶺南風格建築群

包括圍龍屋、走馬樓、五鳳樓、土圍樓、四角樓等,其中以圍龍屋和四角樓最有特色和最為著名。

文化藝術

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梅州還創造出極具客家特色的梅州客家山歌、廣東漢劇、廣東漢樂、客家童謠、客家諺語等,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繁榮作出重大貢獻。

2010年,國家文化部批准梅州設立「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梅州有七個省級藝術之鄉。其中有3個被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即梅縣區客家山歌藝術之鄉、大埔縣茶陽鎮花環龍藝術之鄉、豐順縣埔寨鎮火龍藝術之鄉。

飲食文化

梅州有很多客家美食,如:

客家美食

客家鹽焗雞、客家釀豆腐、梅菜扣肉、客家紅燜肉、客家燒鯉、客家娘酒雞、客家娘酒、梅州醃面、梅州鹽焗雞爪、客家豬肚包雞、客家魚丸、客家牛肉丸、長樂燒酒、梅縣麥芽糖、平遠慈橙、青欖、梅乾菜、米粄、黃粄、雞頸板、珍珠紅酒、菊花糕、三及第湯、客家鹽滷鴨掌、大田果合柿餅、棉洋桃駁李、大埔豆腐乾、百侯芒果、大田果合柿餅等。

梅州特產豐富,擁有梅州金柚、平遠臍橙、客家娘酒、長樂燒酒、珍珠紅酒、一線天酒、南台酒、南華老窖、五葉神、青欖、梅乾菜、菊花糕、客家薑糖、大埔豆腐乾、大田柿花、新橋腐竹、擂茶、單樅茶、清涼山茶、蕉嶺綠茶、馬圖綠茶、西岩烏龍茶、八鄉雲霧茶、七畲徑茶、鍋篤茶、奇蘭、富丁茶、蘿蔔苗茶、客都稻米、大埔青花瓷、桂嶺蜂蜜、蕉嶺冬筍、三圳淮山、八鄉山番薯等名優特產。

宗教信仰

梅州

梅州是全省宗教工作大市,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四大宗教,截止2012年,有聖家主教座堂、靈光寺千佛塔神光寺萬福寺石林寺平安寺太平寺等宗教活動場所469處,宗教團體37個,教職人員1200多人,信徒約15萬人。全市先後有37處宗教活動場所被省民族宗教委授予「廣東省模範宗教活動場所」,147處場所獲評全國創建和諧寺觀教堂活動「達標場所」。

僑鄉文化

梅州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是客家人南遷的最後落腳點和衍播四海的主要出發地,與贛南、閩西等並稱閩粵贛邊區客家大本營,是全世界客家華僑的重要祖籍地和精神家園,被尊稱為「世界客都」。梅州是著名的華僑之鄉、全國重點僑鄉,祖籍梅州的海外僑胞人數多、分布廣、實力強,對故鄉貢獻極大,旅外華人華僑達700多萬人,分布在80多個國家和地區,港澳台同胞也達250多萬人,而台灣500萬客家人中,就有180萬祖籍在梅州。

2013年10月,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中國國內唯一的移民紀念項目——中國(梅州)移民紀念廣場在梅縣松口鎮正式落成。同時,世界客僑移民展覽館也開館迎客。2016年,「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在梅縣松口鎮中國移民紀念廣場掛牌成立。2017年,梅縣鬆口古鎮與廣州十三行、黃埔古港等10個單位榮獲「廣東十大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地理坐標」稱號。

紅色文化

梅州是革命老區,2013年中央黨史研究室確認梅州全境均為原中央蘇區範圍。周恩來、朱德、陳毅、葉劍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片紅色土地上開展革命活動,

八一南昌起義軍、紅四軍都曾在這裡浴血奮戰;三河壩戰役、湯坑戰役、梅城戰役等戰鬥就發生在這裡,在這塊光榮的土地上,創建了東江革命根據地、九龍嶂革命根據地等,誕生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中央紅色交通線、抗日韓江縱隊、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等,湧現了眾多革命英烈。

梅州現擁有葉劍英紀念園、三河壩戰役紀念園、梅州市革命歷史紀念館、閩粵贛邊區革命歷史紀念館、中央蘇區(五華)歷史博物館、平遠紅軍紀念園、九龍嶂革命紀念館、東江蘇維埃紀念館、東江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遺址、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舊址、堅真紀念館、古大存故居等一批國家級、省級紅色旅遊景區。據梅州黨史部門統計,全市共有革命遺址366處。

城市標誌

2017年2月,由梅州日報社策劃,聯合市文廣新局、市旅遊局、市住建局共同主辦的「尋訪客都文化地標」大型文化採風活動,評出「客都十大文化地標」。人境廬、梅江橋、陰那山、葉帥故居、神光山、程旼故里、丘逢甲故居、父子進士牌坊、長樂學宮、落漢鳴泉等榜上有名。

市樹

2018年1月,評選出「桂花樹」作為梅州市「市樹」。

市花

梅州自古以來因「梅花」而盛名,是中國目前唯一以「梅」命名的城市。南宋詩人楊萬里宦遊梅州時曾寫下「一路誰栽十里梅,下臨溪水恰齊開;此行便是無官事,只為梅花也合來。」的絕妙

1993年梅花被認定為梅州市市花,1994年在梅州召開的世界客屬懇親大會上通過了「把梅州建設為梅花之鄉」的提案,梅城現已建成多處梅花山、梅花園、梅花島、梅花帶以及梅花種植基地等。

2008年5月22日,梅州市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把「梅花香自苦寒來」確定為「梅州人精神」後,印發了《關於弘揚和培育「梅州人精神」的實施意見》(梅市辦[2008]69號)。

2017年,梅江區計劃投資逾1億元打造十里梅花長廊,同時梅縣區也加快推進以「客家精神」和「梅花」為線索的「古梅夢景」項目。

文物古蹟

全市已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398處,古窯址87處,古墓葬179處,古建築206座,近現代革命歷史文物遺址140處,葉帥故居等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有25處,其中如華城西漢長樂台遺址,梅西、長田新石器時代石器工具作坊遺址、南漢千佛鐵塔、唐代古建築靈光寺、唐八足辟雍硯、明代父子進士牌坊等均稱為國家文物之瑰寶。已發掘的古窯址主要有水車窯、梅縣瑤上窯、平遠石正窯、大埔余里窯、大埔高陂窯、龍頸坑窯、明代葉田窯址等。

著名人物

唐代至清末:

唐朝梅州首位進士黃僚、楚國公仇士良,北宋進士藍奎、潮州刺史古革、象州刺史古堇、賓州刺史古鞏、探花羅孟郊,南宋梅州文化教育先賢侯安國、抗元英雄蔡蒙吉,明朝禮部尚書加太子太保銜盛端明、四川巡撫廖睿、雲南巡撫顏容端、山東巡按御史張慎、都察院左都御史古彥輝、浙江道御史王天與、吏部尚書羅萬傑、吏部侍郎東宮侍讀李士淳、山海關參將何麟圖、都察院左都御史韓元勛、福建按察副使黃扆、四川按察副使吳與言、太原總兵謝志良、謝上逵父子,抗清名將王興,明末抗清志士林丹九、賴其肖,清朝總兵官左都督吳六奇、湖廣德安府總兵鄒瑞、康熙年間四川提督江童茂,乾隆年間廣東提督丘玉光、山西巡撫兼提督藍欽奎、福建水師提督顏鳴漢,嘉慶年間廣東提督魏大斌、福建水師提督李南馨,武狀元李威光、武榜眼曾瓊琲、傳臚(殿試第四名)李仲昭、嶺南第一才子宋湘、陝西按察使楊纘緒、湖北按察使楊仲興、雲南按察使林紹龍、閩浙陸路總兵徐慶超、甘肅涼州總兵楊奎猷、福建台澎總兵顏鳴皐、清末外交家梁詩五、外交家黃錫銓、抗英民族英雄張清齡、廣州三元里抗英領袖之一王韶光,太平天國名將羅大綱、太平天國森王侯裕田[99]、顧王吳如孝、心王侯賢提、堯王侯觀勝、振王侯玉田、柬王李桂芳、江南文將帥李文炳,近代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黃遵憲、近代洋務運動先驅福建巡撫兼台灣提督丁日昌、中日邦交開創者中國首任駐日公使何如璋,清代「廣東七子」之一黃香鐵、古代才女客家十二釵、「嶺東三大女詩人」范荑香、黎玉貞、葉璧華,中國首批留美幼童之一黃開甲,清末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饒輔庭、周增、林修明、陳文褒、張學齡,辛亥革命廣州紅花崗四烈士之溫生才、陳敬岳、鍾明光,台灣光復先驅抗日烈士羅福星,香港和澳門同盟會主盟人謝英伯。

民國人物:

抗日保台丘逢甲、「國叔」徐統雄、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辛亥革命北伐軍總司令姚雨平、北伐軍總參謀長張文,粵軍總部參謀長鄧仲元、代總參謀長張醁村,廣西都督府參謀長林紹斐將軍、中國工農紅軍首任總參謀長朱雲卿、上海臨時中央局書記黃文杰[109],抗日名將謝晉元少將、黃梅興、姚中英、姚子青、羅策群、劉子超、劉國用、李友梅、黃紀福、溫健公、鍾若潮等烈士,民國廣東省政府主席軍事測量之父黃慕松上將、湖南省政府主席抗日名將吳奇偉,熱河省政府主席、東北「剿總」副總司令范漢傑,安東省政府主席抗日名將趙公武,中國抗日遠征軍司令羅卓英上將、遠征軍副司令黃琪翔上將、遠征軍副總參謀長溫鳴劍、遠征軍71軍軍長鍾彬,民國陸軍上將劉志陸、張民達、黃延楨、陸軍副總司令林伯森、抗戰時期國軍第四戰區參謀長繆培南、第九戰區參謀長吳逸志,國民黨第五兵團司令李鐵軍、國軍名將第七兵團司令黃伯韜上將,國民黨第十八兵團司令李振、國民黨十八兵團副司令兼第一軍軍長陳鞠旅、十二兵團副司令柯遠芬、十三兵團副司令黃志良,陸軍一級上將黃鎮球,空軍二級上將魏崇良、陳南桴,台灣前空軍指揮參謀大學校長「飛虎將軍」李學炎、榮獲美國航空最高獎「優異飛行十字勳章」的「飛虎隊員」彭嘉衡、黃埔軍校第四任校長羅又倫上將、黃埔軍校第九任校長林初耀、國民黨情報局局長張炎元、國民黨十三太保之一梁乾喬、國民黨中統上海站站長陳彬、軍統香港站站長郭壽華、台灣憲兵司令劉煒、海軍海防第一艦隊司令李國堂、蔡元培先生之女婿林文錚大師、孫中山先生之女婿戴恩賽博士、孫中山先生之孫媳林倫可、蔣介石之兒媳邱愛倫、中華民國監察院院長余俊賢、民國廣東中央銀行行長鄒敏初、國民政府交通部長曾養甫,著名老紅軍幹部羅明、羅屏漢、溫仰春、伍晉南、蕭月華、楊蘭史、郭潛、張如心、梁錫祜等,「梅州大俠」廖安祥,著名左聯革命詩人馮憲章[125]、民國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董事會主席兼學校監督刁作謙、中國首支女子排球隊隊員黃振球、中國婦女解放運動先驅林演存、中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亞洲球王李惠堂、中國現代軍醫之父徐華清、中國現代美術教育奠基人林風眠、中國第一個象徵主義詩人雕塑泰斗李金髮、中國現代言情小說開山祖師張資平、著名國學大師古直,歷史學家陳槃、羅香林,現代作家碧野、杜埃、鍾理和、羅丹、樓棲,詩人蒲風。

海外華僑及國外元首:

亞洲第一個共和國——蘭芳共和國創始人羅芳伯、戴燕國王吳元盛、柔佛檳榔嶼華人首領葉來、泰國前總理他信、英拉,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第三任總理李顯龍、圭亞那國父鍾亞瑟、緬甸前總統吳奈溫、緬甸前總理欽紐,新加坡法律改革主導者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楊邦孝,新加坡前國防部長侯永昌、泰國前副總理兼教育部長李品元,泰國前海陸空三軍總司令猜也實·西那瓦上將,泰空軍上將、泰國航空公司副總裁巴威·西那瓦,泰國陸軍上將烏泰·西那瓦,泰國合艾市市長謝其昌,新加坡財政部兼交通部高級政務部長楊莉明、貿工部兼國家發展部高級政務部長李奕賢、衛生部政務部長藍彬明,馬來西亞檳城首任部長王保尼、科學工藝及環境部長楊國斯,馬來西亞交通部長廖中萊,毛里求斯華人部長朱梅麟、毛里求斯共和國司法與人權部長陳念汀、旅遊部長李國華、文化與藝術部長曾繁興、國家檢察官首席大法官楊欽俊、駐華大使朱志筠,澳大利亞華裔市長曾筱龍、黃國鑫、鍾富喜,法國首位華人議員頂磅市市長曾憲建、尼首都雅加達特區首位華裔省長鍾萬學、印尼首位華人將軍熊德怡、馬來西亞怡保開埠功臣姚德勝、泰國第三大城市合艾市開埠功臣謝樞泗、前中國國家羽毛球隊教練侯、前中國國家足球隊教練曾雪麟、潮汕鐵路興建者張鴻南、張煜南兄弟、汕頭南生公司創始人李柏恆、中國葡萄酒之父和張裕葡萄酒創始人張弼士、維他奶創辦人羅桂祥、印尼華族領袖吳能彬、葉聯禮、郭桂和、傅志寬、梁世楨,印尼僑胞(中國)聯合總會主席鍾家燕、方正集團創始人之一及金山公司創始人張旋龍、珠寶大王吳德芳、珠寶大王拿督李有權、化妝品大王姚永芳、姚美良父子、新加坡鋼鐵大王何僑生、泰國「石油大王」丁家駿、「金融大王」丘細見、「化工之母」奠基人鄭明如、「柚木大王」侯友芳、「油漆大王」羅淡芳、馬來西亞「橡膠大王」李萊生、領帶大王」曾憲梓、「人造革大王」田家炳、國貨大王余國春、余鵬春兄弟、「印刷大王」林光如、「印尼藤王」羅果強,太平紳士何冬青,馬拉西亞巨富李孝賢、朱兆祥,泰國金融巨富伍淼源、伍佐南家族,抗日華僑大刀隊隊長周輝甫,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創辦人蕭畹香,馬來西亞華裔女科學家藍舒潔,越柬僑領張價城,台灣嶺東科技大學創辦人蔡亞萍、黎明伉儷,台灣逢甲大學創始人之一丘念台,國際著名神經生物學家蒲慕明院士,美國僑領熊德龍、李金松,加拿大僑領梁亮勝,南非僑領李鏗發,澳大利亞僑領葉鋼書,美國華人女企業家李穎、著名華人經濟學家林霖、徐育珠,美國核子研究學會會員、高能核物理專家羅竹年,美太空院士劉迪華、波音飛機製造公司總工程師張汝靖,美著名乒乓球教練余暘、世界著名量子化學家潘毓剛,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侯一釗、引力波發現者之一羅家倫,美國國家資訊科教委員、共和黨中央委員吳黎耀華,加拿大華人學者鄭海麟、國會議員陳聖源,民國新加坡四大財團之一、華商巨富黃雲輝家族,英國華人保守黨前副主席、英國華商總會會長葉謀迪,比利時王妃李然,日本愛國僑領華商巨富潘植我,日本廣東同盟會支部長、旅日廣東同鄉會會長侯過,日本著名華人女作家林海音、毛主席專機長蔡演威,其他如戴春榮、謝夢池、謝良牧、謝逸橋、梁密庵、黃德新、湯錫林、丘德威、鄧樹南、李桂和、李浩如、陳隆吉、劉宜應、詹采卿、丘燮亭、張鑒初、余連慶、丘元榮、劉耀曾、劉家棋、宋中銓、吳慎機、羅錦碟、徐思華、潘立齋、潘祥初、潘君勉、吳繼岳、夏萬秋、徐統雄[184]等傑出華僑。

城市榮譽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雙擁模範城、中國十大休閒城市、中國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國十佳綠色環保標誌城市、中國十佳優質生活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國金融生態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聯合國人居環境項目優秀範例獎(梅城一江兩岸)、廣東省文明城市、廣東省衛生城市、廣東省宜居城鄉示範城市、廣東省雙擁模範城、中國自駕游最佳目的地、國家級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中國楹聯文化城市、中華詩詞之城市、國際慢城、寬帶中國示範城市。

2018年5月,「2017最具體育活力城市排行榜」正式公布,梅州排名第88位。

2018年6月,廣東省公布1-5月城市空氣質量狀況,梅州全省排名第12位。

2018年12月,梅州被列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

相關視頻

生態文明城市——梅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