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蒙宋,宋元戰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蒙宋,宋元戰爭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 蒙宋,宋元戰爭

時間: 1234—1279年

首領: 鐵木真

蒙宋,宋元戰爭:蒙古窩闊台汗六年至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南宋端平元年至祥興二年,1234—1279年),蒙古(元)軍攻滅南宋,統一中國的戰爭。[1]

背景

1206年,蒙古族首領鐵木真統一漠北諸部(參見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之戰),建立蒙古國稱成吉思汗後,相繼攻滅西夏和西遼(參見蒙古與西夏的戰爭、蒙古攻西遼之戰)。窩闊台繼承汗位後,聯宋滅金(參見蔡州之戰),成為北方統治者,形成了蒙宋對峙形勢。蒙古窩闊台汗六年,宋未經充分準備,即乘蒙古軍自河南撤兵河北之機,遣軍收復原宋西京、東京、南京(今河南洛陽、開封;商丘南),被蒙古軍擊敗。當年夏,窩闊台與諸王議定,在西征欽察、斡羅思,東征高麗的同時,集中部分兵力,南下攻宋,從而揭開了蒙(元)宋戰爭序幕。

過程

窩闊台的連續進攻

蒙古滅金後,南宋仍沿襲御金部署,實施對蒙古防禦。四川戰區,以七方關(今甘肅康縣東北)、仙人關(今甘肅徽縣東南)、武休關(今陝西留壩東南)、階、成、西和(今甘肅武都東南、成縣、西和西南)、鳳(今陝西鳳縣東北)四州及天水軍(今甘肅天水西南)為重點,部署四支御前諸軍;荊湖戰區,以襄陽(今屬湖北襄樊)、江陵(今屬湖北)、鄂州(今武漢武昌)為重點,沿邊一線分點屯兵;兩淮戰區,以淮河為屏障,屯兵廬州(今合肥),滁州(今屬安徽)、揚州(今屬江蘇)等諸軍事重鎮。

窩闊台針對南宋防禦部署,採取削弱南宋實力、迫其臣服的方略,分遣兩路大軍,實施連續進攻。七年六月,窩闊台命皇子闊端、將領達海紺卜等率西路軍攻蜀;命皇子闊出(一作曲出)、宗王口溫不花等率東路軍攻荊襄。八月,東路軍破唐州(今河南唐河)、棗陽(今屑湖北),西掠襄陽、郢州(今湖北鍾祥)、鄧州(今屬河南)後北歸。十一月,西路軍攻占沔州(今陝西略陽),前出至大安軍(今陝西寧強西北),被權差利州駐札御前諸軍都統制曹友聞擊退(參見沔州之戰)。八年三月,東路軍再攻荊襄,占襄陽,破郢州、荊門(今屑湖北)。九月,西路軍分兵兩路入川,避開仙人關要隘,迂迴至陽平關(今陝西勉縣老勉縣),全殲曹友聞軍(參見陽平關之戰)。十月,東路軍主帥闊出病死,忒木台率軍進逼江陵(今屬湖北),被宋軍孟珙擊退(參見江陵之戰)。西路軍攻占成都後,主力退回陝西。九、十年,東路軍因進攻荊襄受挫,遂將主攻方向轉向兩淮,先後於安豐軍(今安徽壽縣),廬州被宋將杜杲擊敗(參見廬州之戰)。十一年春,宋京西湖北路制置使兼知鄂州孟珙遣軍收復襄陽、信陽(今屬河南)、光化(今湖北老河口市西北)等城(參見京襄之戰)。遂以江陵府為基地,大興屯田,訓練軍伍,經理荊襄,策應四川,使荊湖戰場出現轉機。八月,闊端遣達海紺卜率軍入蜀,再占成都,攻掠成都、潼川兩路及重慶周圍州縣。蒙古漢軍汪世顯部越渠江而東,破萬州(今四川萬縣市),克夔州(今奉節),企圖出三峽入兩湖,至歸州(今湖北秭歸)大埡寨,遭孟珙截擊敗退(參見大埡寨之戰)。孟珙乘勢收復夔州。十三年十一月,蒙古軍復入蜀,再破成都。旋窩闊台病逝,蒙古軍留部分兵力屯駐要地,主力北歸,對宋戰爭暫告一段落(參見窩闊台攻宋之戰)。

蒙哥的戰略大迂迴

南宋在同蒙古軍作戰中,逐漸形成守長江上游以固下游,守漢淮以蔽長江的防禦方針,加強了四川、荊湖、兩淮三個戰區的設防。四川戰區,余玠採取守點控面的防禦措施,建立以重慶為中心,以堡寨控扼江河、要隘的梯次防禦體系(參見余玠防蜀之戰)。荊湖戰區,宋安撫制置大使孟珙招兵置軍,大興屯田;為阻止蒙古軍過夔門沿江東進,實施了梯次防禦。江淮戰區,在軍事重鎮和要點加築城寨,增兵守備,並於城寨百里以內,三里一溝,五里一渠,遏制蒙古騎兵長驅奔襲。同時還造輕捷戰船,以水、步混編組成游擊軍,屯戍長江,擬隨時應援。

蒙哥繼汗位後,針對南宋防禦部署,命四川、河南、山東諸軍開闢屯田,與宋軍爭奪城鎮與堡寨。蒙哥鑑於水軍缺少,難以越過長江天險,遂採取戰略大迂迴,從翼側及側後攻宋。

蒙哥汗三年(南宋寶佑元年,1253年)九月,蒙哥命其弟忽必烈率軍征大理(今屬雲南)(參見忽必滅大理之戰)。忽必烈分兵三路南進,自率中路經滿陀城(今四川漢源北),再渡大渡河,取古清溪道南下,穿行山谷2000多里,三路會師後全殲大理軍主力,占領大理城。旋忽必烈北歸,留兀良台等繼平大理諸部。六年六月,蒙哥以對南宋的側後包圍已告完成,乃由兩翼攻宋。右翼,命兀良合台自雲南,帖哥火魯赤、帶答兒自利州(今四川廣元)、興元(今陝西漢中),南北對進攻四川(參見蒙古攻四川之戰);左翼,命宗王塔察兒、駙馬帖里垓攻宋兩淮。十二月,右翼,兀良合台、帖哥火魯赤等會師於合州(今四川合川東)附近後,各按原路返回。左翼,塔察兒軍至山東,因軍紀不嚴被召回。八年二月,蒙哥親率大軍攻宋。命兀良合台自大理經廣西北上策應;命忽必烈南攻鄂州;自率主力攻四川,企圖東出夔門,浮江而下,待三路會師鄂州後,合兵攻臨安(今杭州)。七月,蒙哥率軍4萬由隴州(今陝西千陽西北)經大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南進。是年冬至利州,先後克降苦竹隘(今四川劍閣北)、大獲(今蒼溪東南)、青居(今四川南充南)、大良平(今四川廣安東)等城。先期入蜀的蒙古軍,由紐璘率戰船200艘沿江東進,占領涪州(今四川涪陵),造浮橋以阻宋軍援蜀,又於銅羅峽據險為壘,阻扼重慶宋軍北進(參見紐粦攻四川之戰)。九年二月,蒙哥率軍圍攻東川防禦要點合州。守將王堅依託險峻地形和堅固壁壘,固守力戰。蒙古軍連攻5月不克。後蒙哥親臨現場督戰中炮風,卒於軍中,進攻四川的蒙古軍撤軍北歸(參見釣魚城之戰)。同年九月,忽必烈率軍進至長江邊,雖得蒙哥死訊,仍令諸軍自陽邏堡(今武漢東)渡江,圍攻宋要地鄂州;並派兵接應兀良合台軍北上。忽必烈督軍攻城兩月未克,閏十一月,得知阿里不哥準備在漠北稱汗,決定北歸爭奪汗位,遂揚言攻臨安,以迷惑宋軍。宋軍統帥賈似道在各路援軍集結鄂州附近,又得知蒙哥死訊的情況下,不乘機反擊,卻擅自遣使以劃江為界,且歲奉銀絹各20萬兩匹為條件向蒙古軍乞和。忽必烈趁此允和,撤軍北歸(參見鄂州之戰)。(參見蒙哥攻宋之戰)。

忽必烈的中間突破戰略

宋開慶元年(蒙古中統元年,1259年),賈似道隱瞞乞和真相,謊報戰功,被擢為右丞相,唯恐陰謀敗露,極力打擊陷害作戰有功將領。度宗趙禥繼位後,賈似道專權,軍政愈加腐敗,民力益竭,將士離心,戰備鬆弛。忽必烈繼汗位、平定內亂後,即着手整頓軍隊,督造戰船,組訓水軍,進行滅宋準備。並制定了先取襄樊,實施中間突破,浮漢入江,直趨臨安的方略。

蒙古至元五年(宋咸淳四年,1268年),忽必烈命都元帥阿術、劉整率師包圍襄樊,後以樞密副使史天澤主掌軍務。鑑於襄陽、樊城城池堅深、軍儲充足,史天澤決定長圍久困,待機而破,並於六年六月完成對襄樊的包圍。此後,蒙古軍多次擊退宋軍援兵。襄陽守將呂文煥曾多次出擊未能打破被圍局面,襄陽、樊城孤立無援。八年,蒙古改國號大元,令軍加緊攻城。十年一月,元軍水陸夾攻,配以威力較大的回回炮,破樊城。二月,呂文煥以襄陽城降(參見襄樊之戰)。

元軍破襄樊,忽必烈強令徵兵10萬,增加攻宋兵力,決定乘勝直搗南宋腹地。命駐蜀元軍進攻各要地,以阻宋軍東援;命淮西行樞密院使合丹、劉整攻淮西,淮東都元帥博羅歡等攻淮東,牽制兩淮宋軍;以荊湖行省左丞相伯顏、平章政事阿術等率領主力,自襄陽順漢水入長江,直趨臨安;並告誡伯顏勿妄殺,以爭取人心。十一年九月,伯顏率水、步軍進至郢州,繞過宋將張世傑的阻截,順漢水趨漢口(參見郢州之戰),以聲東擊西之計,襲占沙蕪口,屯軍江邊。以搗虛之計,突破宋軍防線,占領鄂州(參見鄂州之戰)。旋以降將呂文煥為先鋒,戰撫兼施,順江東進,宋沿江州府紛紛歸降。十二年二月,伯顏率軍於丁家洲大敗宋軍精銳(參見丁家洲之戰),繼而攻占建康(今南京)、鎮江(今屬江蘇)等重鎮,逼近臨安。時張世傑、文天祥等奉詔率兵入衛臨安。宋廷命文天祥扼守平江(今江蘇蘇州),屏蔽臨安;命張世傑率軍向鎮江方向反擊元軍。七月,張世傑率舟師於焦山(今江蘇鎮江東)江面列陣,欲與元軍決戰,遭火攻,潰不成軍(參見焦山之戰)。忽必烈命伯顏乘勢率主力攻取臨安。為分宋軍兵勢,牽制各地宋軍入援臨安;令阿術率軍攻揚州(參見揚州之戰);阿里海牙攻湖南(參見潭州之戰);宋都帶等攻江西。十月,伯顏分軍三路向臨安進發。十三年(宋景炎元年,1276年)正月,會師皋亭山(今杭州北),宋廷拒絕張世傑、文天祥提出的背城一戰以圖求存的建策,一面送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南逃,一面遣使向元軍請降。陳宜中、張世傑陸秀夫等相繼離去。二月初五,宋恭帝趙顯率百官於臨安降元(參見臨安之戰)。淮西制置使夏貴以淮西降元。

五月,右丞相文天祥、制置副使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在福州擁立益王趙罡為帝,出兵閩北失敗,流亡海上。江西湖南、淮東皆被元軍占領。十四年五月,文天祥率軍反攻江西,各地義軍紛起響應,所至克捷,後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參見文天祥反攻江西之戰)。十五年四月,趙昰病死,趙昺(八歲)繼位,徙至厓山(今廣東新會南)。忽必烈遣蒙古、漢軍都元帥張弘范、李恆率軍分水陸兩道追殲南宋殘部。十六年二月,張、李兩軍在厓山會師,全殲宋軍(參見厓山海戰)。時四川亦平。南宋亡。

點評

蒙(元)宋戰爭持續46年,忽必烈總結前兩次攻宋的經驗教訓,適時改變主攻方向和發展水軍,採取牽制兩翼、集中兵力中間突破、浮漢入江、直搗臨安的方略,縮短了戰線,割裂了南宋的東西聯繫,致宋軍被動挨打。同時,實行招降安撫之策,形成政治、軍事優勢,終於滅亡南宋,結束了唐末以來370多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統一中國。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