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衣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葛衣記》,明顧大典作。寫任昉死後其子任西華遭其友凌辱事。共十七出。有《古本戲曲叢刊》五集影印舊鈔本。
劇目介紹
崑劇《葛衣記》劇情是:任昉為官廉潔,死後家貧如洗。他的兒子西華冬天身着葛衣,饑寒難耐,至父親生前好友到溉、陸郵、蕭罙家求援,不料均遭拒絕凌辱。到溉原將女兒慧貞許字任西華,如今見西華貧困潦倒,便逼西華寫下休書,另將女兒許配當朝權貴賈司馬的兒子。慧貞執意不從,毅然投江,幸被女尼救起。西華走投無路之際,遇到父親的另一位好友劉孝標,西華告以貧窘狀及諸父執的不仁。劉孝標聽後,憤然寫下《廣絕交論》,諷刺負義賤交的假朋友,又派人周濟西華,並將西華推薦給自己的朋友沈約。後來,西華投軍立功,除授駕部員外郎,終得與慧貞成婚。
《走雪》原本第十齣。到溉悔婚後,西華饑寒交迫,到陸、蕭兩家申訴,兩家也都閉門不納。後遇劉孝標,乃得到劉孝標善待。
中國戲曲
戲曲是我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我國最具有民族特點和風格的藝術樣式之一。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用來娛神的原始歌舞。《尚書堯典》上說:「於!子擊石拊石,百魯率舞。」《呂氏春秋古樂》上也說:「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日《玄鳥》,三日《遂草木》四日《奮五穀》五日《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着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如「儺戲[1]」;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並向着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牴」(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2]」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視頻
葛衣記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儺戲是什麼?儺戲的來源是什麼?,為什麼網,2015-07-18
- ↑ 歷史知識 > 參軍戲,國學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