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大王傳奇(侯文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葛大王傳奇》是中國當代作家侯文君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葛大王傳奇
民間廣為流傳,明朝丈八丘村(現屬濟南市鋼城區)的葛龍系葛萬倉與旋崮蜂仙所生,天生神力,剽悍剛武,有萬夫不當之勇;其前世是黑虎星下凡的大黑狗,命該做天子的兵馬大元帥,所保天子本是臨山西側宋家莊的宋武勇,風水先生的宋父病亡後,遵其遺囑,當夜子時,裸體的宋翁被四個兒子悄悄葬在海眼泉邊龍爪地,但偷葬之時,抬屍大繩「喀嚓」一聲斷了。而其後,墳塋上便有一條黑虎托生的威猛黑狗日夜守護。
清廷欽天監一夜觀察星象,隱約發現東南方向紫氣升騰,天子之氣氤氳瑞生。星相官知道有變,請示皇帝後,就微服私訪,步踏宋家莊了。但見宋翁墳塋常有黑狗趴伏,磁場能量強烈,就知其後人會出真命天子另定乾坤。他靈機一動,也化作一風水先生,就在墳地附近東瞧西看。宋家兄弟不知所以,前來請教了。「可惜也,可惜。只是,哎,還是不說了吧。」不顧長兄宋武勇的勸阻,宋武勖還是一再請求,星相官搖頭嘆息,推諉再三,才說,「假如換成黑虎守護,此地當出千古一帝。」「怎麼改變呢?」「只要殺死黑狗,把陶製的黑虎埋在墳上,就會心想事成。」宋武勇兄弟文武雙全,威震江湖。兄弟們一商量,覺得有理,便蜂擁而上,钁鋤杴耙驅趕了黑狗,猛犬「哧溜」一聲化作黑光沖天而去,再也沒有回來。
過了不久,宋武勇一家受到官府苛捐雜稅的欺壓,就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反抗朝廷了,開始勢如破竹。但後來由於星相官所派奸細的破壞,義軍頭領宋武勇兵敗被殺。事後,朝廷血洗宋家莊,宋家滿門抄斬,孩丫不留,株連九族。官兵掘開了風水先生的墓穴,發現其兩隻腳活生生地植插墓壁;順着下肢向外挖掘,見其身體已探進海眼泉中,頭部、面部已變成龍頭形狀,真龍天子端倪已顯。
而那黑狗呢?後來投胎轉世在葛萬倉膝下,取名葛龍。清季末造,朝廷腐敗,悍吏橫行,連年荒旱,民不聊生。葛龍才十二三歲,已身長八尺,膀寬腰粗,力大無比;武藝高強,喜好打抱不平。是年冬天,葛龍博山看戲,路過國丈孫國老的祖林,但見兩個老石匠在擊雕碑帽,便好奇地問道:「打的是啥東西?真好玩。」兩石匠漫不經心地答道:「你覺得好玩,只要抱回去,就是你的了。」葛龍說:「謝謝二位了。」只見葛龍輕舒猿臂,將兩個千斤重的碑帽子夾在左右兩腋下,健步如飛,如履平地。兩石匠驚得目瞪口呆,半晌說不出話來。而葛龍就夾着碑帽,放到百里之外的家鄉了,現在村里還有其遺物呢。
事後不久,孫國老聽說了此事,非常驚奇;派人打聽,方知神人葛龍果然力舉千鈞。驚詫之餘,孫國老自忖:世上竟有如此神力之人,決非等閒之輩;如能為我所用,天助我也。孫國老請來葛龍,先茶後酒,想拉攏葛龍,勸其投奔門下;原來孫國老暗萌篡位野心。但葛龍知道其為人卑鄙,心狠手辣,也就再三推辭,不願與其沆瀣一氣,狼狽為奸。孫國老便勃然大怒,開啟了所有暗道機關,欲置葛龍於死地。葛龍見狀,不敢妄動,唯恐觸及機關,他便一聲口哨,自己的白龍馬便呼嘯而來,他飛身上馬,絕塵而去。他也知道孫國老不會善罷甘休,回家就聚集了幾百號鄉勇,嚴陣以待。
營寨就在現在的青楊崮,它屬沂蒙七十二崮之一。這裡巍峨雄奇,坦石裸岩;竟無榛莽樹木,唯有萋萋荒草。開闊平緩的山頂上,大寨套着小寨,堡壘式的拱形石門飽經風霜。陡峭的南面懸崖,尚能攀登。而東面半山腰以上則無法攀登了。山的西面則壁立萬仞,令人頭暈目眩。山的北面,山勢較緩,狀如猛虎,面南而臥,回首東北,虎視眈眈。的確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軍事要地,軍事色彩濃厚。而山上的便門、崗樓、山寨、石瓮、馬道、飲馬泉、海眼泉、栓馬孔至今完好無損,讓人依稀可見葛大王橫馬立刀的颯颯英姿。 心懷鬼胎的孫國老,就添油加醋,蠱惑皇帝說:「葛龍招兵買馬,聚草存糧,密謀造反。」皇帝龍顏大怒,派兵征剿。任務落在山東將軍曹化龍身上,他武舉出身,籍貫徐州,有百步穿楊之技,萬夫不當之勇。他率三千兵馬,浩浩蕩蕩向丈八丘撲來。用兵布陣於汶河北岸,欲與葛龍決一死戰。但打探後的他,獲取的情報是葛龍神勇無比,卻無造反的蛛絲馬跡。曹化龍就想,孫國老居心叵測,編造謠言,欺矇聖上也有可能。他便派副將邀請葛龍會晤面談。誰知葛龍對此不屑一顧,反譏朝廷腐敗,皇帝昏庸。曹化龍勃然大怒;「出兵汶川,蕩平葛龍。」
次日上午,曹化龍布置兵馬,吶喊擊鼓,向葛龍示威。葛龍年輕氣盛,單槍匹馬,從青楊崮上躍馬飛來,官兵個個吱吱唏噓,瞠目結舌。基於此,曹化龍就喝退隨從,徒步與葛龍隔河相見。曹化龍賣弄三寸不爛之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壯士真英雄也,朝廷求賢若渴,只要歸順,就可精忠報國,建功立業,盡享富貴榮華,也可光祖耀祖;否則,就會明珠暗投,身敗名裂。望壯士三思。」葛龍就將見孫國老的前前後後告訴了曹化龍,但孫國老派來的監軍星相官卻不依不饒:「此人驍勇,只可智取不可強攻;騙其招安,返京途中,暗殺了他,也就功成名就。」但葛龍深知皇上昏庸無道,貪官污吏遍布朝野,決然不隨他進京。曹化龍就提出比試武藝,一定勝負:「隔河互射三箭,若將軍贏了,任將軍處置;若葛龍勝了,將軍便班師回朝奏明聖上,以明葛龍不白之冤。」
曹化龍滿心歡喜,心想能夠輕易除掉他,不就省事了嗎。他拈弓搭箭,利箭直奔葛龍胸部;但見葛龍不慌不忙,運力撐臂,左手將箭穩攥手中。吃驚之餘,曹化龍覷得真切,又朝頭力射一箭;葛龍一個鷂鴿翻身,右手又穩穩接住。第三箭直奔葛龍的咽喉而去,而葛龍不躲不閃,把來箭用牙咬住。曹化龍被驚得瞠目結舌,一時緩不過神來。而此時官兵的喝彩聲不絕於縷了。
輪到葛龍了,他將曹化龍射來之箭攏在手中,「砰砰」虛拉弓弦,只聞弦響,不見箭發。拉了兩次空弦。說時遲,那時快,葛龍迅速將一箭射出,直奔曹化龍的小腿而去。原來葛龍手下留情,只想比箭贏他,使其退兵便罷。可那曹化龍也非等閒之輩,見那箭朝小腿射來,還認為葛龍又射虛箭,於是飛起右腳,想把箭踢開。誰知,那箭竟順着小腿而上,鑽進了膝蓋。他慘叫一聲向後倒去。曹化龍哪裡知道?這箭已是監軍換過的毒箭;可是見血封喉的,再也無法救治。他派人進京稟報回兵,自己則連夜撤回老家,十天後便死去了。後來,朝廷就在此處立碑築起了衣冠冢,叫將軍墓。
葛龍知道自己惹了彌天大禍,對不起列祖列宗和父老鄉親了。但事已至此,別無良策。他宣布:凡有錢有門路的,速速逃離;凡上天無路入地無門者,則上山安營紮寨,豎旗造反。幾天工夫,葛姓三百多口人,流離失所,跑了二百多人,連「家譜仗子」也帶走了。剩下的百十號人隨從葛大王上了青楊崮。這年,葛龍才十九歲,正是意氣風發的英雄少年。營柵中央豎起的大旗,大書「葛大王」三個紅字,迎風飄揚,獵獵婆娑。南門、北門和東西懸崖上,插上了若干壯大軍威的五色彩旗,改青楊崮為鐵龍山,名為鐵山寨。
他曾親臨城子山拜謁楊三姐洞府,燒香拜祭,就閉眼跪下禱告:「朝廷無道,推翻腐敗朝廷,讓百姓安居樂業這是我的初衷,請求仙姑幫我,玉成大事之後,定當為尊重塑金身。」恍惚中,楊三姐如現眼前,她手拿拂塵,推心置腹地說:「大王此言不無道理,但是你恐難如願,緣於一是運籌帷幄並非你之所長,你的長處是行軍作戰;二是救死扶傷治病救人才是我的天職,我也不願涉足血雨腥風。但我要告訴你,你所要保的主子是宋家莊宋武勇,他已經戰死了。你在悖逆天意,恐怕於事無補,壯士空有一番雄心壯志了。」但葛大王覺得已與朝廷結了梁子,就索性義無反顧地反抗到底。他一邊整修山寨,一邊操練兵馬,並時常派小股兵力四處活動,劫富濟貧,籌集軍餉。活動範圍擴大到周邊縣地。饑民贏糧影從,紛紛投奔,山寨聚兵達三百多人。
「葛龍豎旗造反」的告急文書,雪片般飛向京城。孫國老就讒言皇帝:「此賊不除,國無寧日。」皇帝嚇得渾身哆嗦,強打精神,命兵馬大元帥李相成攜從十員將領,帶五千精兵,圍剿葛大王。葛大王得知李相成率軍進剿,自忖寡不敵眾,與其以卵擊石,不如化整為零。於是把錢糧布帛發放眾人,自己分文不留,與眾人泣擁而別。
李相成大軍浩浩蕩蕩,到達洪溝,卻見葛大王正逡巡山頂,閒逛遛馬。李相成派人警告說:「投降則生,頑抗則死。為免生靈塗炭,速速束手就擒。」葛大王義正辭嚴:「孫國老禍國殃民,實屬奸賊;我為民舉義,何罪之有?」李相成氣急敗壞:「進攻,進攻!活捉葛龍,賞銀萬兩。」三軍攻山,滾木積石,恍如洪水奔涌,官軍死傷無數。李相成見難以俘獲葛大王,就另想損招,他聽說葛大王為母至孝,就千方百計,督促其父母出面勸降。葛萬倉夫妻深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之禮毒害,認為堂堂兵馬大元帥不會假話,就帶領父老鄉親來到山下,苦口婆心勸降葛龍。
葛大王見狀,不禁怒罵:「李相成,你卑鄙無恥;要殺要剮,我一人承擔;不要傷害我的父母和鄉親。」李相成就欺騙說:「只要投降,赦你無罪;還可一起進京做官,享受榮華富貴。」葛龍怎麼信呢?李相成就逼令葛龍父母及其八十多口族人,聲淚俱下,跪降葛龍。父母及其鄉親黑壓壓跪了一地,哭喊聲撕心裂肺,亂成一鍋粥。葛龍見此慘狀,酸甜苦辣百感交集,自己這一反清單幹戶無依無靠,明珠投無去處,明主無人尋找。原來他的主子是宋武勇,可惜他早已經戰死了。既然盡忠無望,生不如死,以謝父老鄉親吧。葛大王遙望南天,作揖磕頭道:「我葛龍活在世上也無用了,只有輕捐賤軀,以救父老鄉親了!」說罷,葛大王從萬丈懸崖上轟然墜下,當場殞命。李相成暴跳如雷,命人在當天年三十夜裡將葛龍剁成了肉醬,又殘忍地屠殺了其父母及其八十多口族人,並掘了葛家的祖墳。現在跪子嶺猶在,而丈八丘葛家至今沒有年五更吃肉餃子的習俗。
朝廷見此處民風剽悍,為了便於統治,就籌劃在汶水河邊的平地設立縣治,但後來轉世的葛龍夢中根據楊三姐的提示:「朝廷要斬盡殺絕,此時不宜設縣建衙,此月最漆黑的夜晚,只要你在青楊崮寨柵原址,面對設縣擬址,口念六字真言,再硃砂書寫易經八卦中的艮卦,貼在那塊最大的石頭上,就會阻止朝廷的計劃。」他照做了,在那最漆黑的暗夜,運用通天法術,搬來一座大山,放在了朝廷欲置新縣的地方。這座山阻礙了朝廷的置縣計劃,因此後人取名礙山。
為紀念葛大王,青楊崮山寨的五色彩旗從古到今,換了一茬又茬,依然迎風招展,高高飄揚呢。[1]
作者簡介
侯文君,山東沂源人,中學退休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