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荷塘(無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荷塘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荷塘》中國當代作家無名的散文。

作品欣賞

荷塘

窗外有一片荷塘,只要在屋裡站着看窗外,總是見一片層層疊疊的綠。

然而,這片綠我並不喜歡。

有時也常問自已,不是自已挺喜歡荷的嗎?

對於荷的第一印象,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因為老家屬於黃土平原,家鄉沒有河流也沒有池塘,所以每次讀《荷塘月色》時,總喜歡抱着書本在月色中聽着楊樹於晚風中嘩啦啦的唱歌,想象着荷塘的月色是什麼樣子。

小時候的想象力是很豐富的。上六年級時,有一次考試寫作文,讓描寫一處景色,那時我便寫的想象中的荷塘。想象中,小荷就是愛冒尖的刺頭兒,總是極力的伸直了身子,去眺望新鮮的世界,而盛開的荷花,便象雍容華貴的長者,一臉慈祥微笑着,看着小荷搖搖晃晃伶伶擺擺的嬉鬧。偶爾有幾尾蜻蜓飛過,帶來了遠方的消息,荷花和蓮葉便竊竊私語起來,惹的成群結對的小魚兒,也過來偷聽,聽一會兒,荷花一動,以為被發現了,又倏兒的一下遊走了。

光寫是不夠的,在有一次美術比賽中,老師讓學生們自已畫一幅畫交上去。也不知是哪個小夥伴在一個宣傳彩頁上看到一幅關於荷的插畫。那時候的孩子都聰明的很,有承諾和這個小夥伴一起玩的,有從家裡偷雞蛋給他的,有把平時捨不得吃的糖塊兒給他的,總之,全班25個同學,20個同學都描的這幅荷。那時候哪裡會畫畫呀,家是農村的,父輩不識字的居多,任課老師一人身兼數職,整個小學期間,美術課、音樂課都沒上過的,因為老師自已都不會,至於體育課,整個小學到初中年代,就是天天跑步或是體操,其餘的,按自已想象的樣子來吧,學校的器材也是有限的,有時想象也無從想起。不會畫畫,但是孩子們自已有自已的小聰明和辦法。孩子們選比較薄透的紙,笨一點的,把插畫攤平在桌子上,按着透出來的影子描;聰明點的,把插畫鋪在窗戶玻璃上,對着透過來的光描。最後,老師瞅着20張一模一樣的荷,不知是該笑還是該罵。

等長大了,第一次看到真的荷花,已經過了二十歲了。記得是21歲時托親戚的關係到保定市一個絹花廠打工,絹花廠東側是保定市東風公園,正門面北,離絹花廠門口比較遠。從絹花廠的門口出來向北二百米,有一條河,這條河同時也穿過東風公園,這就給我們提供了機會。從橋頭的側邊翻下去,河坡挺緩,河裡面也沒什麼水,我們幾個工友沿着河坡向東走,走二百米,就到了東風公園裡面的晨練區。因為河的原因,周邊也沒有圍欄,平時更是寂靜無人。河在公園裡的出口是公園的公共晨練區,位置屬於公園最西頭的一個角落,沒有休閒項目,公園的管理人員一般也不會到這邊。於是,這裡就成為我們這群剛進城的鄉下孩子的逃票樂園了。因為那時,微薄的工資是真的經不起這種對於剛進城的我們來說是奢侈的逛公園的活動的,同時這條小路可比正門進去近多了。

東風公園讓我見到了好些平生第一次見的東西,例如飛機模型、遊艇、滑梯,當然還有荷。

初到絹花廠上班時是陽春三月,偷渡到公園看到有一片水塘,上班時間長的工友告訴我,說那裡便是荷花池。工友的話讓我記在了心上,隔三差五的去看,想早日看到荷的樣子,工友笑我,說你是不是想當荷花仙子呀。在等待中,先是一片片的如小蒲扇似的荷葉東一簇西一簇的浮出了水面,再慢慢着葉子就連成片了,等後來,葉子鋪滿了整個水面,挨挨擠擠的。沒見到荷,先看到讓人舒展的綠,心裡也透着舒服。那時候的生活充滿了簡單,上班下班,沒有什麼雜的心思。那時候的天不象現在的天,天總是透亮的藍,偶爾飄來點雲朵兒,有時一陣習風吹過,荷葉翻翻轉轉的,時不時亮亮毛絨絨的腰身,又高興的仰面而樂。等待的日子總是快樂中帶着煎熬,雖有荷葉以慰相思,可是卻真的不一樣呵。

記得初見荷的樣子,是一個天空垂着雨絲的日子。那天下了班又照例溜到了公園,來到水塘邊,按慣例尋亭子預備坐下,忽然有一陣很清新的味道從鼻端飄過,細嗅,又仿佛沒有。帶着幾分懷疑,開始找味道的來源,一開始以為是被雨洗過後的濕潤空氣,可是總感覺有那麼幾分不對。索性離開了亭子,撐着傘沿着岸邊開始尋。踱步中,忽然又是陣夾着雨絲的風掠過,水面上荷葉層層翻卷,幾抹嬌嫩的紅乍露出來。大部分嬌紅還是尖尖角的樣子,嘟着嘴正在向天空中的雨絲撒嬌呢。而有兩三株乾脆已經把身段舒展開了,在悄悄的和露珠說情話呢。這就是神往思慕已久的荷呀,我匆匆的近前再近前,可是又怕打擾他們,小心翼翼的,小聲呢喃着,訴說自已的心意和喜歡

再往後,輾轉的城市多了,而天也不那麼藍了,卻總喜歡尋一泓池塘,只為了看池塘里的荷,聽一聽蛙的歌唱,或看一看蜻蜓的輕舞。

可是真的漸漸的,蜻蜓越來越少,蛙鳴也漸漸不聞,心裡便落了好些塵,有時堵的滿滿的,總想扯開一條縫子,抖落抖落或是洗洗。

所以再看被荷葉填充的滿滿當當的荷塘,總覺得心裡放不進去了。也許是心裡太滿吧,也許是希望荷塘里除了荷,還應當有一片乾淨的水面,好盛下我多餘的心思,就好象國畫講究留白一樣。也許是隨着年歲的漸長,習慣了凡事留有餘地,不喜歡太熱鬧,也怕太清靜,既想有繁茂氣象,也想有空靈的幽想罷。

現在,站在窗前,瞅窗外的荷塘,是無悲無喜的,沒有驚艷,只是一些東西進進出出的,來來往往的,不知不覺中,受到了環境的太多侵染。也許,還是需要一場雷雨,把滿眼的綠給撕開一條口子,留出一片餘地待隨意而塗,或是把心思洗洗,好容納更多的綠。

[1]

作者簡介

無名,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