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花神咖啡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花神咖啡館(法語:Café de Flore)是巴黎的一座咖啡館,位於巴黎第六區聖日耳曼大道和聖伯努瓦街(Rue St. Benoit)轉角,創建於1887年。其名稱源自於林蔭大道旁的一尊雕像:芙勞拉,羅馬神話中的春之母,花朵和花園的女神。咖啡館的室內裝飾為經典的裝飾藝術運動風格,紅色座位,桃花心木和鏡子自二戰以來並沒有多大變化。就像它的主要對手雙叟咖啡館(Les Deux Magots)一樣,花神咖啡館招待了戰後大部分法國知識分子。

弗雷德里克·貝格伯德(Frédéric Beigbeder)於1994年設立了文學獎花神大獎賽(Prix de Flore),每年在花神咖啡館頒獎[1]

花神咖啡館提供的菜單範圍相當廣泛,從咖啡熱巧克力,酒精飲料和果汁; 從簡餐到正餐,包括烤麵包,羊角麵包,煎蛋,沙拉,湯和甜點等等。最近的地鐵站是巴黎地鐵4號線的聖日耳曼德佩站。

歷史

1908年《法蘭西行動報》在此創刊,1912年弗朗索瓦·紀達(François Guittard)買下花神咖啡館並大力革新,吸引當時許多文人墨客到此駐足,例如《亞特蘭提斯》的作者皮耶·貝諾(Pierre Benoit)、象徵派詩人雷米·德·古爾蒙(Remy de Gourmont)以及立體派創始者阿波里奈爾等等。

1939年花神咖啡館的經營權轉到布巴(Paul Boubal)手上,這位不拘小節的老闆接納來自五湖四海各形各色的顧客,特別是那些因為喧鬧而不被其他咖啡館接受的人。兩年後,西蒙·波娃帶着薩特前來光顧,此外,畢加索亦曾經在花神的玻璃上作畫,替這個顧客大幅減少的淪陷期增添不少傳奇的色彩[2]

它是波伏娃與薩特曠世奇情的見證人,是「存在主義」的搖籃。控制咖啡製作流程,從咖啡豆的選取、存儲、混合、烘焙、研磨到咖啡的製作,所有步驟都獨立完成。咖啡豆來自南美北部及非洲北部的優良產區, 非常優質的阿拉比卡豆中按照嚴格比例混合而成的「巴西意大利」,經由緩慢烘焙過程,咖啡的甜度與苦味和她本身的味道完美的達到了平衡。保證了每杯花神咖啡香濃純正的口感。 一杯純正的咖啡不僅僅在於高品質的咖啡豆,更需要製作的精湛技藝,細節的專注和對咖啡的熱情。

1943年薩特在花神寫作的《存在與虛無》出版,意謂著存在主義的興起。

影片

WALK IN PARIS ( REQUEST VIDEO " CAFÉ DE FLORE" ) 28/08/2020 PARIS 4K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