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芙蓉花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芙蓉花葉

木芙蓉葉是一種乾燥葉片,有葉柄,粗約0.3厘米,黃褐色;葉片大形,常摺疊,葉面灰綠色,葉背淡綠色,脈隆起,枝灰色星狀毛。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 木芙蓉葉

拉丁學名: Folium Hibisci Mutabilis

別稱: 拒霜葉,芙蓉花葉,鐵箍散

界: 植物界

科: 錦葵

分布區域: 中國各地

目錄

1植物形態

2藥用價值

3化學性質

植物形態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2~5米;小枝、葉柄、花梗和花萼均密被星狀毛與直毛相混的細綿毛。葉寬卵形至圓卵形或心形,直徑10~15厘米,常5~7裂,裂片三角形,先端漸尖,具鈍圓鋸齒,上面疏被星狀細毛和點,下面密被星狀細絨毛;主脈7~11條;葉柄長5~20厘米;托葉披針形,長5~8毫米,常早落。花單生於枝端葉腋間,花梗長約5~8厘米,近端具節;小苞片8,線形,長10~16毫米,寬約2毫米,密被星狀綿毛,基部合生;萼鐘形,長2.5~3厘米,裂片5,卵形,漸尖頭;花初開時白色或淡紅色,後變深紅色,直徑約8厘米,花瓣近圓形,直徑4~5厘米,外面被毛,基部具髯毛;雄蕊柱長2.5~3厘米,無毛;花柱枝5,疏被毛。蒴果扁球形,直徑約2.5厘米,被淡黃色剛毛和綿毛,果爿5;種子腎形,背面被長柔毛。

藥用價值

醫書記載

木芙蓉葉(《綱目》)

【異名】芙蓉葉、拒霜葉(《世醫得效方》),芙蓉花葉(《普濟方》),鐵箍散(《湖南藥物志》)。

【來源】錦葵科植物木芙蓉的葉片。

【採集】夏、秋二季,剪下葉片,曬乾。須經常復曬,存放乾燥通風處。

性味:辛,平。

①《本草圖經》:"味辛,平,無毒。"

②《綱目》:"微辛,平,無毒。"

歸經:《玉揪藥解》:"入手太陰肺、足厥陰肝經。"

功用主治:

涼血,解毒,消腫,止痛。治癰疽焮腫,纏身蛇丹,燙傷,目赤腫痛,跌打損傷。

①《本草圖經》:"敷貼腫毒。"

②《滇南本草》:"可箍瘡出頭。"

③《綱目》:"清肺涼血,散熱解毒。治一切大小癰疽腫毒惡瘡,消腫排膿止痛。"

④《玉楸藥解》:"清風泄熱,涼血消腫。"

⑤《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外用接骨。"

用法與用量:

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干品研末油調或熬膏。

選方

1、陽瘡腫瘍,根腳散漫:五倍子一兩(微炒),生大黃四錢,秋芙蓉葉六錢。醋一鍾入杓內熬滾,投藥末攪勻,敷患上留頂,以紙蓋之,干則以醋掃之。一方加寒食麵五錢。陰疽以及皮色不變、膿腫無頭者,不可敷。(《瘍醫大全》吳氏鐵箍散)

2、陽瘡紅焮,收根束毒:芙蓉葉(秋采)六錢,榆面二兩,生大黃五錢,皮硝一兩。研細,蔥汁、童便調敷留頂,不特收束根腳,初起敷之可消。(《瘍醫大全》芙蓉膏)

3、癰疽腫毒:重陽前取芙蓉葉(研末),端午前取蒼耳(燒存性,研末)等分,蜜水調塗四圍,其毒自不走散。(《簡便良方》鐵井闌)

4、纏身蛇丹:纏身蛇丹即帶狀皰疹。木芙蓉鮮葉,陰乾研末,調米漿塗抹患處。(《福建中草藥》)

5、湯火灼瘡:油調莢蓉末敷。(《奇效良方》)

6、赤眼腫痛:莢蓉葉末,水和,貼太陽穴。(《飛鴻集》清涼膏)

7、小兒患鎖喉:芙蓉葉搗汁,和雞蛋煎成小塊,貼囟門及肚臍。(《嶺南採藥錄》)

8、久咳羸弱:九尖拒霜葉為末,以魚鮓蘸食。(《世醫·得效方》)

9、偏墜作痛:芙蓉葉、黃柏各二錢。為末,以木鱉子仁一個,磨醋調塗陰囊。(《簡便單方》)

10、小兒驚風肚痛及急驚風:木芙蓉嫩葉,搗爛,和入雞蛋煎熟作餅,貼兒臍上,冷則隨換。(《嶺南採藥錄》)

臨床應用

1、局部化膿性感染:取木芙蓉葉、花曬乾,研粉過篩,加凡士林調製成1:4軟膏,外敷患處(已潰者敷四周);亦可製成紗條用作瘡口引流。每日或隔日換藥1次。治療癤、癰、蜂窩織炎、乳腺炎、深部膿腫等外科感染,早期能消腫、止痛、促進吸收,中晚期可加速局限,破潰排膿。應用過程中未發現有中毒、局部皮炎或其他併發症。

2、燙傷:用木芙蓉葉1斤(鮮葉加倍),加凡士林2斤,文火煎熬至葉枯焦,過濾去渣,攤於消毒敷料上,或製成芙蓉葉膏紗布外敷,每日換藥1次。治療133例,燙傷面積最小為1%,最大為30%,多數為Ⅰ~Ⅱ°。除少數患者由於感染等原因配合其他中草藥及抗菌素治療外,均單用外敷。治療時間最短3天,最長68天。芙蓉膏對燙傷具有收斂作用,能促使創面滲出液吸收,分泌物減少;用藥後局部涼爽舒適、能迅速止痛。創面癒合很少瘢痕,無副作用。

3、流行性腮腺炎:取芙蓉葉曬乾粉碎,過80號篩,將細粉用雞蛋清調勻,塗於油紙上,貼於患處,外用紗布覆蓋固定。每日換藥2次,直至腫消。經治16例,用藥後平均2~3天體溫降至正常,4~6天腫脹消退;並發睾丸炎3例,平均10天治癒。平均住院7.5天。

藥理作用

1、體外抑蟲、抑菌:林浩然等運用木芙蓉葉水煎劑及粉劑對滴蟲的作用進行實驗研究,研究表明40g·L-1管中滴蟲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80g·L-1管中未見活動的蟲體,經傳代培養48h也未見活動蟲體,說明木芙蓉對滴蟲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同時體外抑菌實驗結果也顯示,木芙蓉對綠膿桿菌及大腸桿菌1∶2有抑制作用,對葡萄球菌1∶4有抑制作用,對白色念珠菌無抑制作用。

2、抗非特異性炎症:木芙蓉葉中有效組分為總黃酮,張鳳華等經過大鼠鹿角菜致腫實驗、大鼠蛋清致腫實驗、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實驗和小鼠耳腫脹實驗,對木芙蓉葉有效組分抗非特異性炎症的作用進行評定。結果表明木芙蓉葉有效組分對於鹿角菜及蛋清所致的大鼠足腫脹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對於乙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也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同時木芙蓉葉有效組分對於二甲苯造成的小鼠非特異性耳腫脹也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以上各實驗與空白對照組相比差異均有顯著意義(P<0.05) ,與陽性對照組(鹽酸表藤鹼)相比有同樣的抗炎消腫作用。林浩然等研究木芙蓉水煎劑對角叉菜致大鼠足腫脹有明顯抑制作用;切除大鼠雙側腎上腺後木芙蓉水煎劑對角叉菜所致大鼠足腫脹仍有顯著抑制作用,說明木芙蓉具有明確的抗非特異性炎症作用。

3、保護腎缺血再灌注損傷:腎缺血再灌注損傷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病理現象,觀察大鼠的腎缺血再灌注模型在缺血狀態下木芙蓉葉有效組分對腎臟的保護作用,李孝鵬等研究木芙蓉葉有效成分對大鼠腎缺血再灌注損傷中TNF-α的影響實驗,結果顯示在灌注24h後,ECHM治療組和對照組大鼠血BUN和SCr水平均較假手術組大鼠明顯升高,腎組織中炎性細胞浸潤明顯。但ECHM治療組大鼠血BUN和SCr水平明顯低於對照組(P<0.05),在腎臟恢復血流灌注的1、3h,ECHM治療組和對照組大鼠血清中TNF-α含量均較手術組明顯升高,且ECHM治療組血清中TNF-α含量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在相應的時間點,ECHM治療組大鼠腎組織中TNF-α的mRNA表達也明顯較對照組為低。

化學性質

化學成分

木芙蓉葉主要含芸香苷、山奈酚–3–O –β–芸香糖苷、山奈酚–3–O –β–刺魁雙糖苷等黃酮苷還含有酚類、氨基酸、還原糖等成分,其中黃酮苷和甾醇類為主要活性成分。1990年林浩然等對木芙蓉經化學提取從葉中分得5種結晶成分,分析鑑定出其中的3種,分別為二十五烷、二十五烷酸和β-谷甾醇;1991年薜申如等對木芙蓉葉進行了化學成分分析,結果顯示木芙蓉葉中含蘆丁(芸香苷);陳仁通等對乾燥的木芙蓉花依次用石油醚、乙醚和乙醇提取,經氧化鋁、硅膠及聚酰胺層析 ,得出二十九烷、β-谷甾醇、白樺脂酸、硬脂酸己酯、豆甾-3,7-二酮、豆甾-4-烯-3-酮、三十四烷醇、槲皮素和山奈酚等9種成分。姚莉韻等對木芙蓉葉進行了化學成分研究,結果從木芙蓉葉中分離得到10個化合物,根據波譜分析和理化數據,鑑定出其中的9個化合物,分別為4個黃酮類化合物:芸香苷、山奈酚-3-Ο-β-芸香糖苷、山奈酚-3-Ο-β-刺槐雙糖苷及山奈酚-3-β-D-(6-E-對羥基桂皮酰基)-葡萄糖苷;2個豆甾類化合物 :β-谷甾醇、胡蘿蔔苷和其他化合物:二十四烷酸、水楊酸、大黃素。郭華等應用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得到木芙蓉葉油中的有效成分,木芙蓉葉油所含主要揮發性成分為棕櫚酸(E,E)一2,4一癸二烯醛、鄰苯二甲酸二丁酯、4-羥基-4-甲基-4H-萘-1-酮、(R)-5,6,7,7a-四氫化-4,4,7a-三甲基一2(4H)一苯並呋喃酮、(E,E)-6,10,14一三甲基-5,9,l3-十五三烯-2-酮、苯乙醛、植醇、6,l0,l4一三甲基一2一十五烷酮等。

毒性試驗

符詩聰等對木芙蓉葉有效組分的致突變試驗及急性毒性試驗結果表明:木芙蓉葉有效組分Ames試驗中各劑量組無論S9存在與否,菌落數均未超過試驗菌自然回復菌落數的2倍,無劑量反應關係,試驗結果為陰性,說明木芙蓉葉有效組分對S typhimurium TA97、TA98、TA100和TA102無致突變作用;急性毒性實驗中小鼠單次灌胃給予木芙蓉葉有效組分,劑量相當於有效劑量的150倍時未見毒性反應,說明木芙蓉葉有效組分安全、有效且無毒。林浩然等研究木芙蓉水煎劑對狗及大鼠進行長期毒性實驗結果表明,連續給藥2個月後動物一般狀態正常,心電圖、血液流變學、肝腎功能等均在正常範圍內;對心、肝、脾、肺、腎5個臟器作病理檢查,其組織結構和細胞均未發現明顯的病理改變,充分說明木芙蓉不論內服或外用,毒性均較低,使用安全。[1]

參考文獻

  1. 木芙蓉葉的功效與作用,澳洲視角,2021-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