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青春愛謝日遲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張嵲(公元1096年-1148年),字巨山,襄陽(今屬湖北)人,大概生活在北宋末南宋初的徽宗、高宗時代。宋代詩壇赫赫有名的「江西派」「三宗」: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中的陳與義是張嵲的表叔。張嵲少年時跟其表叔學詩,得其真傳。比張嵲年歲稍長的豪放詩人劉克莊著有《後村詩話》,對詩壇人物月旦權衡,頗有權威,其中是這樣評價張嵲的詩:其詩句法與簡齋(陳與義)相似,而於五言古詩尤極語意高簡,意味深遠。大抵絕句清和婉約,較勝與義。其他雖未能遽相方駕,而氣體高朗,頗足以自名一家。陸游在《宋百家詩存》卷六稱張嵲的詩「汪洋閎肆,間出新意,愈奇而愈渾淳,一時學者宗焉。」
“ |
青春愛謝日遲遲,正是群芳掃跡時。 濃露有情融睡臉,暄風無力困豐肌。 苦將蕊氣相牽引,若對華燈不自持。 應似西江明夜火,館娃宮裡醉西施。 |
” |
— [宋]張嵲 |
文學作品
高宗紹興五年(1135年)召試,除秘書省正字。七年,遷校書郎[2]、著作郎(《南宋館閣錄》卷七)。八年,出為福建路轉運判官(同上書)。十年,兼實錄院檢討、守起居舍人、兼侍講、試中書舍人(《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三五、一三七)。升實錄院同修撰,十一年,罷。起知衢州。十八年,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獻《紹興中興復古詩》以希進用,尋卒(同上書卷一三九、一五八),年五十三。有《紫微集》(《宋史·藝文志》,《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八作《張巨山集》)三十卷,久佚。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為三十六卷。《宋史》卷四四五有傳。張嵲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紫微集》為底本,參校《湖北先正遺書》影印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簡稱文津本)以及殘本《永樂大典》引詩。新輯集外詩句,編附卷末。
詩詞文化
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尚書.虞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禮記.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早期,詩、歌與樂是合為一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如今詩歌按照不同的表現形式分為白話詩和舊體詩詞,白話詩更多稱為新詩或自由詩,但「詩詞」連稱時一般指舊體格律詩、詞[3]。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繼承和發展傳統詩詞是中華文化的需要,詩詞在傳統形式中的情味意味韻味更能使人接受,它是漢語特有魅力和功能,這是其它任何語言所沒有和不能的,也是任何語言翻譯不了的。因此傳統詩詞文化是世界文學史上最獨特表現形式和文學遺產」。——葉千華語錄
視頻
芍藥·青春愛謝日遲遲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司法參軍事,知識貝殼
- ↑ 秘書省校書郎相當於今天的什麼官,幫考網,2022-11-06
- ↑ 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豆丁網,2019-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