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倫比廣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艾倫比廣場 |
---|
|
艾倫比廣場是耶路撒冷兩個不同的廣場的名稱,得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指揮英軍占領巴勒斯坦的埃德蒙·艾倫比元帥。
多次投降
1917年,英國陸軍沿雅法-耶路撒冷公路前進,接近耶路撒冷。在12月8日 - 12月9日的晚上,奧斯曼帝國軍隊退出。第二天,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市長胡欣·薩利姆·Husseiny宣布正式投降英國。在當時人口稀少的耶路撒冷西郊,他遇到了一對英國廚房軍士夫婦,因不熟悉英國軍銜肩章,而向他們投降。然而,主管的軍官對這種非正式的儀式感到生氣,在同一個山丘舉行了第二次投降儀式;更高級的官員在同一地點又舉行了第三次投降儀式;最後,艾倫比元帥堅持舉行了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投降儀式 ,這一次是在不同的地點 - 就在耶路撒冷老城城牆的雅法門外,然後隆重進入城內。耶路撒冷市長沒有出席最後一次投降儀式,因為他在寒冷的冬天站在山上,得了肺炎。艾倫比在醫院看望了他。
因此,耶路撒冷投降日共有兩天(12月9日和11日),還有兩個地點:舉行原來儀式的山丘,和舉行艾倫比的儀式的雅法門。
紀念碑
1920年,英國戰爭紀念碑在舉行第一次投降儀式的山上興建。它高三米,碑文刻的是12月9日(而不是11日)。原計劃頂部有艾倫比的騎馬雕像,卻未能付諸實施。建築材料使用了從雅法門頂部的奧斯曼鐘樓拆除的石塊[1]。
第一個艾倫比廣場
舉行第一次投降儀式的山丘當時在城牆外,耶路撒冷的西部邊緣。艾倫比在雅法門附近的廣場舉行儀式,命名為艾倫比廣場。在英國統治巴勒斯坦託管地時期,艾倫比廣場在一條繁忙大道的中間。然而,隨着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廣場成為戰場的一部分,隔開猶太和阿拉伯民兵,和後來的以色列國防軍和約旦阿拉伯軍團。1949停戰協議簽訂後,艾倫比廣場成為無人區的一部分,直到以色列在1967年占領和兼併東耶路撒冷,並更名為以色列國防軍廣場。至今仍是主要是以色列人居住的西耶路撒冷和主要聚居巴勒斯坦人的東耶路撒冷的界限。
第二個艾倫比廣場
在英國時期,1920年紀念碑,在一個空場中間,逐漸被Romema社區的住宅包圍。以色列建國後,耶路撒冷市在此修建了橢圓形的圍欄,但並沒有正式的名稱。1967年,以色列政府將此處命名為艾倫比廣場。
參考文獻
- ↑ Goldhill, Simon. Jerusalem: City of Longing.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146–147. ISBN 978-0674037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