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良渚古城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良渚古城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內,是中國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的一個區域性早期國家的權力與信仰中心所在,屬於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遺產構成要素包括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300年的城址,功能複雜的外圍水利工程和分等級同時期的墓地(含祭壇)等,是良渚文化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遺址,被譽為「中華第一城」,於2019年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1]

地理環境

良渚古城良渚古城遺址地處浙西山地丘陵與杭嘉湖平原接壤地帶,地勢西高東低,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脈的支脈,東苕溪和良渚港分別由城的南北兩側向東流過,鳳山和雉山兩個自然的小山,分別被利用到城牆的西南角和東北角。

外觀特徵

良渚古城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東西長1500~1700米,南北長1800~1900米,總面積達290多萬平方米。城牆底部鋪墊石塊作為基礎,寬度40~60米,基礎以上用較純淨的黃土堆築,部分地段地表以上還殘留4米多高城牆。共發現六座水門。

功能分區

良渚古城的普通居民住在城的外圍,貴族住在城中央的30萬平方米的莫角山土台上。除了莫角山巨型台址,良渚古城中部位置還有中國新石器時代末期最高等級墓葬——反山墓地。莫角山土台和反山墓地均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被考古發現 。在城外北偏東五公里處為著名的瑤山墓地,曾出土大批最高等級的良渚文化玉琮、玉壁等禮器。有人從田野考古學角度判斷,良渚古國的「首都」應該就在這裡。

水利系統

2016年3月15日,經專家實地考察確證:杭州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壩系統(並不是最早的水壩),距今已經有4700至5100年。5月16日,良渚古城外圍大型水利工程的調查與發掘被評為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

外圍水利系統位於良渚古城的西北部和北部,由自然山體組成,目前共有11條堤壩遺址,主要修築於兩山之間的谷口位置,分為南、北兩組壩群,分別為塘山、獅子山、鯉魚山、官山、梧桐弄等組成的南邊低壩群及由崗公嶺、老虎嶺、周家畈、秋塢、石塢、蜜蜂弄組成的北邊高壩群,構成了前後兩道防護體系。根據初步的考古認識,該水利系統兼有防洪、運輸、用水、灌溉等功能,與良渚文化遺址群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關。

由於所處的地理環境,良渚古城易受到山洪的衝擊,直至當代,東苕溪仍是杭州抗洪排險的重點區域。良渚人首先在外圍興建防洪設施,使整個遺址能趨利避害,兼得山澤之利而無水患之虞,從而使區域經濟得到發展。同時,水利系統的設計和建設過程,也為日後良渚古國的管理機構建設提供了經驗和借鑑。

根據水利專家對溢洪道位置的估算,整個外圍水利系統在良渚古城北部和西北部形成了面積約為13平方公里的儲水面,蓄水量可達275萬立方米,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遺址。

外圍水利系統與良渚古城緊密結合,除了水利科學的意義外,還將中國水利史由現知最早的春秋和戰國時期往前提升了1000年。外圍水利系統在壩址選擇、地基處理、壩料選材、填築工藝、結構設計、交通運輸等方面表現出較強的科學性,在我國城市建設史上具有極高價值。同時,如此規模浩大的水壩營建,需要相當的管理組織能力,說明當時良渚已經具備了應對複雜需求的社會組織管理能力。

考古情況

1936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的職員施昕更在家鄉杭縣(今杭州市餘杭區)良渚鎮發現了良渚遺址。

1959年,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將良渚遺址為代表的史前遺存命名為「良渚文化」,這屬於當時中國最早命名的史前考古學文化之一。

1980年代中期以後,這裡又先後發現了反山王陵、瑤山和匯觀山祭壇、莫角山大型宮殿基址。後來證明,這些大型建築設施和珍貴玉器等的使用者和擁有者,很可能是良渚古國的國王或貴族。

1986年,良渚反山遺址先被發現;這是個人工堆築的土丘,發掘出11座大型墓葬,有陶器石器、象牙及嵌玉漆器1200多件。瑤山遺址在反山東北約5公里,1987年發掘出12座墓葬,還有一座祭壇。匯觀山東距反山約3公里,發現一座完整的祭壇和四座大墓。大墓中發現大量玉器。

1990年代中期,良渚遺址群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劃定了約近35平方公里的保護範圍,還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申報《世界遺產名錄》預備清單。

2000年後,浙江省和杭州市先後批准成立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和管理委員會,出台了管理條例和保護規劃,以加強良渚遺址的保護力度。

2007年起,在良渚遺址發現了占地約3平方公里的良渚古城,之後還在古城之外,發現了占地約8平方公里的外城郭跡象[3]

2007年9月,在莫角山北側的河池頭村發現了東西分布的底部鋪墊石頭的類似遺蹟,東段與雉山相接。10月下旬,在莫角山東側找到了南北向分布的相關遺蹟;11月找到了莫角山南側的相關遺蹟。考古人員初步判斷,這種底部鋪墊石頭的遺蹟應是良渚文化時期圍繞莫角山四周的古城牆。

12月,為保護良渚遺址,當地的農民需外遷安置,當地政府打算在瓶窯葡萄畈遺址高地西側建農民房。在建房前,因為良渚遺址的特殊重要性,考古隊先進場試掘。誰料一挖下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穫,考古隊員先發現了良渚時期的古河道,又發現了幾塊人工堆築的石塊。由於這一遺蹟位於良渚的最重要地帶———莫角山遺址西側平行約200米,考古人員推測這可能是莫角山遺址的西城牆。於是,省考古所向國家文物局申報了在莫角山周邊的考古調查,並得到了批准。

在古城牆邊的護城河里,還發現了很多碎陶片,都是良渚文化晚期的。正是這些出土的陶片讓專家在2007年作出判斷:良渚古城的年代下限是公元前2300年。

2009年9——10月在首都博物館舉行的新中國考古事業60周年獻禮展上,良渚古城的存在年代被介紹為「公元前2400年」,反山12號大墓出土的「琮王」的年代被介紹為「公元前2600年」。但因為反山墓地的形成年代應該與良渚古城的建造年代是大體一致的,所以反山墓地出土的「琮王」的年代實際上就是良渚古城的建造年代。

2011年3月,浙江省考古研究所還與北京大學碳14實驗室合作,對從良渚古城疊壓城牆中發掘出的一系列樣本進行碳14測年。十幾組數據顯示,良渚古城城牆的年代大致在距今4300年至4500年之間。

2016年3月15日,經專家實地考察確證:杭州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壩系統(並不是最早的水壩),距今已經有4700至5100年。5月16日,良渚古城外圍大型水利工程的調查與發掘被評為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歷史價值

良渚古城以規模宏大的古城、功能複雜的水利系統、分等級墓地(含祭壇)等一系列相關遺址,以及具有信仰與制度象徵的系列玉器,揭示了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在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曾經存在過一個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的、出現明顯社會分化和具有統一信仰的區域性國家。

良渚古城遺址真實、完整地保存至今,可實證距今5000年前中國長江流域史前社會稻作農業發展的高度成就,可填補《世界遺產名錄》中東亞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遺址的空缺,為中國5000年文明史提供獨特的見證[4]

良渚文化是分布於環太湖地區一支著名的史前考古學文化。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的中心遺址和文化命名地,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的良渚、瓶窯兩鎮。國家文物局曾明確提出,在發現的代表中國早期文明的大遺址中,良渚遺址的規模最大,水平最高,是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

良渚古城的發現,改變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認識,標誌良渚文化時期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這是繼20世紀殷墟發現之後中國考古界的又一重大發現,將極大地推動中國文明史研究進程和考古學發展。同時,良渚古城的發現將莫角山大型土台遺址、反山貴族墓地和莫角山周邊眾多遺址點組合為一個整體,為研究良渚遺址的整體布局和空間關係提供了新的資料。

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包括餘杭良渚這裡,還有嘉興南、上海東、蘇州常州南京一帶;再往外,還有擴張區,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蘇北部,接近山東,良渚人為了占領這裡,還曾經打了一仗;再往外,還有影響區,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帶。 可以看出,當時「良渚」勢力占據了半個中國,如果沒有較高的經濟文化水平,是不可能做到的。

2019年7月6日,中國良渚古城遺址在阿塞拜疆巴庫舉行的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文物遺存

良渚古城遺址的出土器物包括玉器陶器石器漆器竹木器骨角器等,總量達1萬餘件。其中,玉器主要作為隨葬品出土於分等級墓地,總數不少於7000件,材質以透閃石為主,器型包括玉琮、玉鉞、玉璧、三叉形器、冠狀飾、錐形器、玉璜、半圓形飾、柱形器、玉鐲、玉織具、玉紡輪等,以及圓雕的鳥、龜、魚、蟬等動物形玉器。


玉琮是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玉器器類。這種內圓外方,蘊涵着「天圓地方」原始宇宙觀的筒形玉器,是良渚文化的原創器型,是對神人獸面紋所蘊含的神靈崇拜的重要載體。琮也是同時代輻射面最寬、影響力最強的玉器。  玉璧是良渚文化玉器中單位面積最大的器類,這種有孔的圓形玉器,不僅選材獨具特色,而且自早到晚體現出追求圓大和精緻並重的器形變化趨勢,彰顯出其日益重要的地位。玉璧在後世演化為祭天的專用玉禮器,影響比琮更為深遠。  

玉鉞也是良渚玉器中的重要器類,被認為是王權或軍事統帥權的象徵物,主要出土於高等級的男性墓葬。反山十二號墓出土的象徵王權的玉鉞,器身兩面都雕琢着凌駕于飛鳥之上的完整神人獸面紋飾,是「王權神授」的直白表露。  

或繁或簡的神人獸面紋,是良渚玉器最主要的紋飾主題,也是神崇拜最直觀的表現。完整的神人獸面紋上部是頭戴羽冠的神人形象,中間是圓眼獠牙的猛獸的面目,下部是飛禽的利爪。這種人與獸複合、人在複合中處於顯要與主導地位的紋飾,展現了環太湖地區早期稻作文明階段的信仰特徵[5]。  

神人獸面紋在良渚古城遺址內大量發現,也遍布環太湖地區良渚文化的分布範圍,並且形象統一,形態穩定,在玉器上位居核心位置,應當是良渚先民共同尊奉的地位最高、乃至唯一的神祇,標誌着當時社會有着高度一致的精神信仰。

不過,良渚文化墓葬中蔚為大觀的用玉情景,不僅表明以等玉器為載體的精神信仰,已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認同,同時也顯示出一種建立在等級分化基礎之上的規範化用玉制度業已形成。這種精神信仰功能跟社會政治、人倫 功能並重的用玉制度,恰恰體現出良渚時期發生在生產技術、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上三位一體的變化內容,從而成為疏解環太湖地區出現區域性早期國家的重要例證。

良渚博物院

坐落在美麗洲公園內,公園有很大面積的湖面,湖內水草豐美,四周樹林環繞,初冬時節更顯妖嬈,樹林五彩繽紛,樹葉有紅的、黃的、綠的,好似良渚博物院漂亮的外衣。美麗洲公園像綠葉扶紅花一樣,襯托出良渚博物院古老深邃的文明。

介紹展廳

博物院基本展覽總主題為「良渚文化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突出展示 良渚文明在中國和世界同類或同時期文明中的地位。在三個相互聯繫又獨立的展廳中,分別陳列「發現求真」、「良渚古國」和「良渚文明」三大內容。

第一展廳

以「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聖地」為傳播主題。展出了從1936年發現良渚遺址,1959年命名良渚文化,到2007年確立良渚文明約七十年間,一系列重要的發現和研究的過程。

展廳分四個單元:

第一單元

為人地相依,距今五千年前後的良渚遺址,位於環太湖流域的西南部。這裡氣候溫潤、水網密布、資源豐富,適合人類居住,為良渚先民提供了創造文明和早期國家的歷史舞台。

第二單元

為千年時空,1936年,施昕更發現良渚遺址。1939年,著名考古學家梁思永指出以良渚遺址為代表的遠古文化具有獨特個性。1959年著名考古學家夏鼐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命名。良渚文化是環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的頂峰,上承馬家浜文化和崧澤文化,下接錢山漾文化和廣富林文化,是極為重要的歷史發展階段。

第三單元

為文明基石,先民們開闢沃野、種植水稻、養殖家畜,稻米成為最重要的糧食,家豬是最主要的肉食來源。制陶、紡織、制骨、治石、髹漆、琢玉等手工業生產更加專門化、體系化。高度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為良渚文明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

第四單元為國之中心,環太湖地區已發現600多處遺址,聚落分化明顯。良渚古城作為都邑,有從屬性的區域中心,良渚古城與這些區域中心的關係是單方向、向外輻射的。這種單中心的政治格局,使良渚古城成為良渚文化唯一的也是 最高等級的政治中心,顯示出早期國家的管理層級與控制秩序。

第二展廳

良渚古國先民勞作場景復原蠟像原圖鏈接來自新浪網 圖片

為文明聖地,用蠟像復原了良渚古國活靈活現的先民勞作場景、有實地揭取的良渚古城牆剖面、反映莫角山營建的大型油畫。運用聲、光、電等現代高科技手段,全景式復原和再現先人的生產、生活方式,展示五千年前良渚古國的燦爛與輝煌。

第一單元為發現古城,2007年考古發現的良渚古城遺址,實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被譽為「中華第一城」。入選200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第二單元為都城格局,良渚古城作為良渚文化的權力與信仰中心,規劃合理、營建考究、結構完備、工程浩大。它與周邊的山體、孤丘、河網、濕地融為一體,共同構成了「山——丘——水——城」 的整體格局,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堪稱早期城市文明的傑出範例。

第三單元為水利文明,良渚遺址的水利系統由谷口高壩、平原低壩和山前長堤組成,是中國最早的經過科學規劃的水資源管理系統,也是我國乃至世界城市建設史和規劃史上的傑作。

第四單元為神王之城,良渚古城的規劃和營建,建立在堅實的物質條件、先進的技術理念、穩定的社會秩序,統一的宗教信仰基礎上。作為良渚王國的都城,良渚古城呈現出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等諸多特徵,成為進入成熟文明和早期國家階段的重要標誌。

第五單元為早期城市,距今五千年前後,作為人類文明起源的幾個重要區域,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先後出現了一系列早期城市,它們是區域內的人口中心、文化中心和經濟中心,也是政治中心、宗教中心和軍事中心,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標誌。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規劃總面積有14.33平方公里,分城址區、瑤山遺址區、平原低壩——山前長堤區和谷口高壩區4個片區。城址由宮殿區、內城、外城組成,呈向心式三重布局結構,古河道貫穿其間。城址總面積631公頃,人工堆築總土石方量約717萬立方米。

出版書籍

截至2018年5月,已出版《良渚文化刻畫符號[6]良渚叢書》等專著十餘部,為遺產價值提煉提供了翔實依據。

保護管理

2001年12月26日,杭州市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九次會議通過《杭州良渚遺址保護管理條例》。

2013年,被國際考古界選入「2011—2012世界10項考古新發現」。

2013年11月22日,浙江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批准《杭州良渚遺址保護管理條例》(修訂)。

2018年1月26日,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致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正式推薦「良渚古城遺址」作為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

2019年7月6日,中國良渚古城遺址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良渚古城遺址是人類早期城市文明的範例,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此次申遺成功,標誌着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國際社會認可。

視頻

良渚古城遺址相關視頻

直播回看:申遺成功後 打卡良渚古城遺址
考古專家發現5000年前「良渚古城」用3D動畫再現5千年前建築風采
良渚古城遺址申遺介紹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