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偶成 三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舟中偶成 三首》是中國當代作家郭沫若的詩作。
作品欣賞
一
阿耶提耳語〔1〕,
遠行宜慎哉。
方舟虛自好〔2〕,
欹器滿斯摧〔3〕。
愁鎖蒲編鑰〔4〕,
悲緣桑落媒〔5〕。
書紳〔6〕長警惕,
瞬睫〔7〕敢離懷!
說明
此題三首作於1912年3月中旬,與張瓊華完婚後第五日赴成都途中。作者《五十年簡譜》:「完婚後五日晉省」。
第一首寫父親的教誨。為人處世要謙虛謹慎,不能驕傲自滿,要學孔子的學生子張,把孔子的教誨作為時刻不忘的信條。
注釋
〔1〕阿耶,即阿爺,父親。《木蘭辭》:「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提耳,即耳提面命。《詩·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形容長者教誨殷切。
〔2〕方舟,竹排或木排,亦指船。虛自好,指為人處世要虛己以對。《莊子·山木》:「方舟而濟於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人能虛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3〕欹,傾倒。欹器,容易傾倒的容器。《家語》:「孔子觀於周廟,有欹器焉。使子路取水試之,滿則覆,中則正,虛則欹。」斯,即則。《淮南子·本經訓》:「憤斯怒,怒斯動,動則手足不靜。」摧,摧折,摧毀。此句謂滿招損,應以欹器為戒。
〔4〕蒲編,即編蒲,編聯蒲葉以供書寫。《漢書·路溫舒傳》:「父為里監門,使舒牧羊。溫舒取澤中蒲,截以為牒,編用書寫。」後引為苦學的典故。《三字經》:「古聖賢,尚勤學。……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鎖鑰,喻關鍵。此句謂勤學是解憂的關鍵。
〔5〕桑落,即桑洛,酒名,桑洛酒。見《霏雪錄》,取桑洛坊井水釀成。媒,媒介。此句謂傷悲因飲酒而起。
〔6〕紳,腰帶、寬幅帶子。書紳,把要牢記的話寫在紳帶上。《論語·衛靈公》:「子張書諸紳。」
〔7〕瞬睫,瞬間。末二句謂牢記父親教誨,瞬間不忘。
二
老母〔1〕心悲切,
送兒直上舟。
淚枯維拭眼〔2〕,
席掛〔3〕未回頭。
風笛聲聲恨,〔4〕
啼猿處處愁。
難忘江畔語:
休作異邦游!
說明
第二首寫母命和離愁別恨。曾錄入《十字架》,載1924年4月5日《創造周報》第47號,句末加標點,字詞有所改動;又錄入《黑貓》。《黑貓》載:送別時母親沿途無語,直到開船前才在岸上呼喚:「八兒,你要聽娘的話。娘已經老了,你不要又跑到外洋去罷!」收入1959年作家出版社《潮汐集·汐集》時,加標題《休作異邦游》,篇末注「1913年5月作於成都」。後編入《郭沫若全集·文學編》第2卷,編者題註:寫作時間似應為1912年3月。
注釋
〔1〕老母,錄入《十字架》時改為「阿母」。《黑貓》、《汐集》照改。
〔2〕淚枯,眼淚哭干。杜甫《新安吏》:「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維拭眼,錄入《十字架》時改為「惟刮眼」。《黑貓》、《汐集》照改。
〔3〕席掛,掛起船帆。李白《梁園吟》:「我浮黃河去京闕,掛席欲進波連山。」錄入《十字架》時改為「灘轉」。《黑貓》、《汐集》照改。
〔4〕風笛,喻風聲。五、六句錄入《十字架》時改為「流水深深恨,雲山疊疊愁。」《黑貓》、《汐集》照改。
三
嗚咽東流水〔1〕,
江頭泣送行。
帆圓離恨滿〔2〕,
柁轉別愁縈。
對酒懷難暢〔3〕,
思家夢不成。
遙憐閨閣口〔4〕,
屈指計舟程。
說明
第三首除寫離愁別緒外,還包含了對夫人張瓊華命運的同情。
注釋
〔1〕東流水,東逝的流水。喻事物消逝,不可復返。
〔2〕離恨,離別的愁苦。倪仁吉《歸舟悵別》:「釀成離恨滿歸舟」。
〔3〕對酒,飲酒賦詩,作書示懷。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白居易《歲除夜對酒》:「衰翁歲除夜,對酒思悠然。」
〔4〕閨閣,內室。《史記·汲鄭列傳》:「(汲)黯多病,臥閨閣內不出。」亦借指妻室,此處當指原配夫人張瓊華。句末原稿缺字,疑作「冷」或「寂」。[1]
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本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除郭沫若外,還有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中國現代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 。1914年1月,赴日本留學。1915年,進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1918年,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1919年,組織抵日愛國社團夏社;同年,創作詩歌《抱和兒浴博多灣中》《鳳凰涅槃》等。1921年8月,詩集《女神》出版。1923年,完成歷史劇《卓文君》、詩歌戲曲散文集《星空》。1924年,完成歷史劇《王昭君》。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完成論著《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等。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歸國參加抗戰,在上海主辦《救亡日報》。1938年4月,任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1941年12月,寫成五幕歷史劇《棠棣之花》。1942年,完成歷史劇《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1943年,完成歷史劇《南冠草》。1944年寫《甲申三百年祭》。1949年10月,任政務院副總理、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10月19日,任中國科學院院長。1953年,當選第二屆中國文聯主席。1958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1959年,完成歷史劇《蔡文姬》。1960年1月,完成歷史劇《武則天》;同年,當選第三屆中國文聯主席。1969年,完成論著《李白與杜甫》。1973年,論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1978年,當選第四屆文聯主席;6月12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