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臺灣夜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臺灣夜鷹
Savanna Nightjar

Hiyashi Haka拍攝
圖片來自flickr

基本資料

學名     Caprimulgus affinis

目/科/屬  夜鷹/夜鷹/夜鷹

遷徏狀態   過境鳥

普遍性    稀有

體長/體重  19-20cm/101-140g

別名:針尾雨燕,雌雄同型。虹膜暗褐色。嘴粉褐色、尖端黑色、嘴裂寬、嘴基有剛毛。腳肉褐色。

臺灣特有亞種stictomus

  • 雄鳥
  1. 全身大致為灰褐色。眼周有黃色細眼圈。喉兩側有白斑。
  2. 背及翼密布細白點及蟲蠹斑,亦有褐色斑,肩羽一條淡色帶。
  3. 翼黃褐色,最外側4枚飛羽黑褐色,初級飛羽中央有一醒目的淡色斑。
  4. 腹部灰褐色,密布細橫紋。尾羽深褐色,有黑色橫斑。
  5. 飛行時,外側尾羽白色。
  • 雌鳥
  1. 喉兩側白斑並不明顯,形成淡色頸圈。
  2. 初級飛羽斑塊呈黃褐色,尾羽深褐色。
  3. 飛行時,外側尾羽無白色。

棲地&習性

主要是草地,草地平原和開闊的林地和森林,經常有灌木叢或岩石露頭。會利用高樓頂繁殖。

夜行性,白天伏坐於地面或岩石上,依環境保護色躲避敵害,傍晚低空捕捉飛蟲為食。

飲食包括飛蛾螳螂甲蟲白蟻飛蟻

繁殖

巴基斯坦北部的六月至七月繁殖,在印度喜馬拉雅山四月至八月繁殖,在菲律賓可能繁殖至三月,在爪哇的三月至十二月繁殖。

保育

不受全球威脅(最不關注)。

鳴聲

雄鳥響亮刺耳的,重複的「chwip」或「chweep」徹夜鳴叫。

外觀相似性

普通夜鷹眼下有白斑,喉白,與胸界線模糊,三級飛羽內側白斑小,不明顯。

分佈

亞種和分佈

  • C. a. monticolus Franklin, 1831 – Franklin's Nightjar – 東北巴基斯坦印度,東至緬甸,南至泰國柬埔寨
  • C. a. amoyensis E. C. S. Baker, 1931 – 中國東南部和越南北部。
  • C. a. stictomus Swinhoe, 1863 –台灣
  • C. a. griseatus Walden, 1875 – 菲律賓N&C(呂宋卡坦端內斯明多洛西布延內格羅斯宿霧)。
  • C. a. mindanensis Mearns, 1905 – 菲律賓東南部棉蘭島。
  • C. a. affinis Horsfield, 1821 – Savanna Nightjar – 馬來西亞半島,蘇門答臘,婆羅洲和爪哇E到龍目島,還有蘇拉威西島。
  • C. a. propinquus Riley, 1918 – 蘇拉威西島(可能是西南半島望加錫地區除外)。
  • C. a. undulatus Mayr, 1944 – Sumbawa, Komodo and Flores (W Lesser Sundas).
  • C. a. kasuidori Hachisuka, 1932 – Sumba and Sawu (C Lesser Sundas).
  • C. a. timorensis Mayr, 1944 – 亞羅爾,帝汶,羅蒂和基薩爾(E小聖達)。[1]

參考書目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視頻

與月光共舞-臺灣夜鷹
台灣夜鷹(叫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