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九弟·宜以求才為在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致九弟·宜以求才為在事》選自《曾國藩家書》。《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的書信集,成書於清19世紀中葉。
《曾國藩家書》章節目錄:《修身篇》 [1]、《勸學篇》、《治家篇》、《理財篇》、《交友篇》、《為政篇》、《用人篇》。
《曾國藩家書》共收錄曾國藩家書435通,其中《與祖父書》14通,《與父母書》48通,《與叔父書》9通,《與弟書》249通,《教子書》115通;另附《致夫人書》、《教侄書》等7通,包括修身養性、為人處世、交友識人、持家教子、治軍從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輩,中對諸弟,下及兒輩。
“ |
沅甫九弟左右: 四月初五日得一等歸,接弟信,得悉一切。回憶往事,時形交悔,想六弟必備述之。弟所勸譬之語,深中機要,素位而行一章,比亦常以自警。只以防分素虧,血不養肝,即一無所思,已覺心慌腸空,如極餓思食之狀,再加以憧擾之思,益覺心無主宰,征悸不安。 今年有得意之事兩端:一則弟在吉安,聲名極好,兩省大府及各營員弁,江省紳民,交口稱頌,不絕於吾之耳。各處寄弟書,及弟與各處稟牘信緘,俱詳實委善,犁然有當,不絕於吾之目。一則家中所請鄧葛,品學俱尤,勤嚴並著,鄧師終日端坐,有威可畏,文有極抵,又曲合時趨,講節極明正義,而又易於聽愛。葛師志趣方正,學規謹嚴,小兒等畏之如神明,此二者,皆余所深慰,雖愁悶之際,足以自寬解者也。 第聲聞之美,可恃而不可恃,兄昔在京中,頗著清望,近在軍營,亦獲虛譽。 善始者不必善終,行百里半九十里,譽望一損,遠近滋疑。目下義名望正降,務宜力持不懈,有始有卒。治軍之道,總以能戰為第一義,倘圍攻半歲,一旦被賊衝突,不克抵敵,或致小挫,則今望隳於一朝。故探驪之法,以善戰為得珠,能愛民為第二義,能和協上下官紳為三義。願吾弟兢兢業業,日慎一日,到底不懈,則不特為兄補救前非,亦可為吾父增光泉壤矣。 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體素弱,過於保昔,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遽爾摧阻。此次軍務,如楊彰二李次青輩。皆系磨鍊出來,即潤翁乏長進;弟營趁此番識見,力求長進也。 求人自輔,時時不可忘此意。人才至難,往時在余幕府者,余亦平等相看,不甚欽敬。洎今思之,何可多得?弟當常以求才為急,其閶冗者,雖至親密友,不宜久留,恐賢者不願共事一方也。余自四月來,眼興較好,近讀杜佑通典,每日二卷,薄者三卷。惟目力極劣,余尚足支持。(咸豐八年四月初九日) |
” |
— [清]曾國藩《曾國藩家書》 |
作者簡介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漢族,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2]並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曰文正。
《曾國藩家書》是研究曾國藩和清朝社會末期的重要資料。曾國藩繼桐城派之後,溯源經史,別立湘鄉派,行文鎮定,形式自由,於點點滴滴的真實生活中見真情、蘊良知,充分體現了他"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
視頻
致九弟·宜以求才為在事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愛讀書 愛分享曾國藩家書·修身篇 ,搜狐,2020-10-15
- ↑ 晚清重臣張之洞,不知不覺卻成了清朝的掘墓人 ,搜狐,2018-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