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胭脂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胭脂山此山產一種花草:胭脂草作染料。《五代詩話·稗史匯編》:"北方有焉支山,上多紅藍草,北人取其花朵染緋,取其英鮮者作胭脂。"故舊常以"北地胭脂"代指北方的美女。還有的史書上說,胭脂是一種紅色顏料,原產於中國西北匈奴地區的焉支山,由張騫出使西域之行時引出。為了徹底弄清楚,查了《辭源》,才知道:所謂"胭脂",實際上是一種名叫"紅藍"的花朵,花開之時被整朵摘下,然後放在石缽中反覆杵槌,淘去黃汁後,即成鮮艷的紅色染料。所以,到現在張掖市修繕臥佛寺還是用這種染料,塗抹雕樑畫棟。唐代詩人李白曾在此留下"雖居焉支山,不到溯雪寒"的絕句。[1]

地理環境

地質

焉支山地層為古生代寒武系碎屑岩組成。奧陶紀早期,焉支山也開始隆起,接受淺海沉積,並有火山噴發。祁連、焉支和龍首諸山的上升不止一次,與之相鄰的走廊地區不斷下沉,堆積了巨厚的陸盆沉積。侏羅紀(距今1.95-1.35億年)境內形成一些零星的山間盆地,有煤的堆積。

下二迭紀焉支山系分布在花草灘、東水泉、新河、平坡、焉支山、晾高山、峽子山一帶,與石炭系相伴生,為陸相碎屑岩沉積,也是重要的含煤地層。岩性為黃綠色砂質頁岩及砂岩為主,砂岩中雲母含量豐富,地層厚度18—119米,一般20~30米,整合或假整合於上石炭統之上。

焉支山西側廣泛分布白堊系岩層,也分布有侏羅系岩層,含有煤層。白堊系岩層下部為紫色頁岩或泥岩及薄層砂岩。厚376.93米,上部為灰黑色紙片狀頁岩夾薄層細砂岩。其中發現昆蟲化石及植物化石。岩層厚195.5米。焉支山西部分布有加里東中期石英閃長岩,呈岩基、岩株產出,岩體中部出現閃長岩。

在地質構造上,焉支山屬峽子山-焉支山背斜,為山丹槽地南緣隆起帶,軸向北45度西,延長約25公里,兩端出露寒武系,中間隱伏。紅寺湖的白堊紀雙窩鋪張扭性斷裂斷層向南進入山丹槽地的新河西頭至焉支山西緣,斷層落差大達60一200米。

地貌

焉支山屬於高山地貌,呈近東西向,山體渾圓,北坡較南坡平緩,有天然林木。山間斷層泉水流露。北與龍首山南支相對峙形成了河西走廊地勢高峻狹窄的蜂腰地,長12公里,最窄處為1公里(俗稱十五里山口)。 形成渾圓平坦山地,西北坡較平緩,四周多山前沖積扇。

焉支山為一系列的平緩山脈和山間盆地。在海拔2500米左右,多「V」形狹谷,山坡陡峭;在海拔2600米至3000米之間,陰坡有成片天然喬、灌林覆蓋,陽坡為山地草場;在海拔4000米以上,氣候寒冷,植被稀少,岩石裸露,呈高山寒漠。

東部、西部、南北為沖積平原。沖積平原位於龍首山與焉支山之間,四周為低山丘陵環抱,故又稱山丹盆地。包括清泉鄉全部和東樂、位奇、陳戶鄉部分地區,為山丹縣主要農業區之一。海拔1556-1950米,自東南向西北傾斜,平均坡降1%,地形較平坦。水系流向與平原展布方向一致,河谷寬闊,刻切深度2~3米,地表覆蓋着1-3米亞沙土,土質肥沃,是發展農業生產的優勢地帶。焉支山南北兩側分布沖積傾斜平原。從南至北有大馬營灘、黃草灘、於定灘、花草灘、青羊口灘和繡花廟灘等。東南部永昌縣為大河壩灘。海拔2400-3200米,向西北傾斜,地勢較平坦,土層較厚,植被較好,宜於發展畜牧業。石崗墩灘和山羊堡灘海拔1600-1800米,屬礫石戈壁平原,植被稀疏。

焉支山西北側與龍首山東南支脈形成水泉子峽,峽口全長10公里,最寬處3.5公里,最窄處2.5公里。甘新公路貫穿東西,是新疆通往內地的必經之道,也是外侵進犯,我必守,敵必爭之要地。此峽便於機械化部隊運動,有疏散隱蔽,攻防作戰的天然依託,但水源、天然植被缺乏。

氣候

焉支山位於亞洲大陸腹地,遠離海洋,近沙漠,植被差,多裸露山地、丘陵,屬大陸高寒半乾旱氣候。具有日照長,太陽輻射強,氣溫低,晝夜溫差大,降水量少而集中,蒸發量大,濕度小,無霜期短,自然災害較多等特點。春季升溫慢,天氣多變,風大,冷空氣活動頻繁,常出現倒春寒。夏季不甚炎熱而短促。初秋天氣較好,天高氣爽,但降溫快,中秋節左右易出現寒潮,草木凋謝。冬季寒冷而漫長。

因海拔高度,氣候南北差異較大,山前沖積平原區,地勢較平坦,海拔1550-2300米。年平均氣溫為7—3℃,月平均氣溫3—10月為12.6℃,11月到次年2月為一7.6℃;歷年極端最低氣溫一33.3℃(1955年1月8日),極端最高氣溫37.8"C(1973年8月9日);最熱年1953年平均氣溫6.9℃,最冷年1967年平均氣溫4.8℃。降水條件較差,年雨量195毫米,最多年1979年274毫米,最少年1962年115毫米,一日最大降水量49.9毫米(1979年7月26日)。每年平均有68天雨日。最長連續降水日數10天,最長連續無降水日67天,乾旱指數為8.03。雨季在6月下旬至9月中旬,冬春為旱季,年蒸發量為2252毫米。年平均風速2.6米/秒,最多風向為東南風,次多風向為西北風,≥8級大風平均每年有17次,最大風速達28米/秒。無霜期平均151天,無霜凍期138天。

沿山區由於焉支山和祁連山影響,多偏東南風,頻率達41%,其次是偏西風,頻率15%。焉支山頂背陰處積雪終年不消。

傳說

據說匈奴單于的王妃閼氏,每天都要到胭脂山的神澇池掬一捧水,洗洗臉,梳梳頭,然後采一束金露梅和銀露梅回到營地,送給她的夫君。霍去病攻打胭脂山的時候,得到了匈奴的祭天金人,也俘獲了閼氏。就在一個十五的夜晚,閼氏偷偷地溜出來,攬起佩環丁冬的長裙,跳進了百花池。有人說從那以後,每到十五的黃昏,一輪藍月亮便浮出水面,像一朵菊花,靜悄悄地開在胭脂山的峽谷。兩千多年後的今天總想去領略一下貌若天仙的閼氏曾經駐立過的百花池,總想去看一看霍去病當。

景點

胭脂山又名焉支山,是祁連山之北的一個獨立山體,扼河西走廊咽喉要道,歷為兵家必爭之地,戰事不斷。因此,這裡也留下了一段段傳誦至今的千古佳話。而如今的胭脂山,則以它碧峰千繞、松柏交翠的奇妙風景吸引着眾多的遊人。尤其每到夏秋季節,這裡絡繹不絕的遊人本身就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夏季胭脂山蒼松翠柏,鬱鬱蔥蔥,山花爛漫,五彩繽紛。清風拂面,鳥語花香,令人心曠神怡。地勢平坦,如茵的草地,象似一塊大地毯。湛藍湛藍天空下的,白雲低低的滑動,似乎伸手即可摘下一片。在這裡不由自主地想唱:"藍藍的天上白雲漂,白雲下面馬兒跑……。"在這裡真的親眼見到了詩句的魅力"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山腳下是聞名中外的山丹軍馬場,每年7-8月間,在山丹軍馬場領略草原風光最為舒心。與草原相接的祁連山被終年不化的冰雪覆蓋着,銀裝素裹,白雪皚皚,而草原上的萬頃油菜花一望無邊,微風吹來,花濤洶湧,宛如錢塘江潮水,一浪推過一浪,滾滾向前;又如萬馬奔騰,再加上藍天白雲下一群群牛馬的點綴,會使人產生回歸自然,返樸歸真,如入夢境的感覺。

冬季,若有機會去胭脂山領略一下這古絲綢古道上的林海雪原景色,又是另一番情趣。在胭脂山上,一般每年十月底以後開始下雪,幾場雪下來,滿山遍野銀裝素裹,潔白的雪面上映襯這交錯的松影,松林中靜悄悄的,即使偶爾從樹枝上落下一瀑積雪,也顯得那麼優雅、文靜……

胭脂山的冬季雖千里冰封,但卻並無嚴寒。由于山林級森林的阻擋,冬日裡的陽光照射着山林和大地萬物,總給人幾分暖洋洋的溫馨。難怪李白說:"雖居胭脂山,不道朔雪寒"。

每年農曆六月初六,當地人都會扶老攜幼、全家朝山觀景。平時沉寂的胭脂山。一時熱鬧非凡……遊人們在林中、在草地、在溪邊席地而坐,或談古論今、或舉杯高歌。登山遠眺,放眼祁連,遙望起當年霍去病當年大戰匈奴,怎能不令人感慨萬端!

胭脂山的倩影是穿透迷霧的淡淡晨曦!胭脂山的美麗宛如溯回歲月源頭的彩虹!數千年來胭脂山上,蹄聲鏗鏘。閼氏的容顏、霍去病的疆場、採花女的訴說、放牧人的歌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