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胎生蜥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胎生蜥蜴
圖片來自naturephoto

胎生蜥蜴學名Lacerta vivipara)為蜥蜴科蜥蜴屬爬行動物[1]

分布於從歐洲向北至北緯73°、向東到俄羅斯、蒙古日本以及中國大陸新疆黑龍江等地,主要生活於針葉林邊緣開闊地以及林間草甸或沼澤地帶。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280至45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奧地利維也納西南。

形態特徵

體形圓長而稍扁平。頭略成方柱形,吻端圓鈍,吻鱗五邊形,鄰接第一上唇鱗及前鼻鱗;鼻孔開口在前、後兩鼻鱗間,不接觸上唇鱗;左、右鼻上鱗在吻鱗後彼此相接,外側下垂成前鼻鱗,與第一上唇鱗貼鄰,其後緣接額鼻鱗及前頰鱗;額鼻鱗單枚;前額鱗成對,內側互相連接,外緣鄰接前後頰鱗及第一、第二枚眶上鱗;額鱗1枚,盾形;額頂鱗形似前額鱗而大;頂間鱗單枚,前端楔入前額鱗後緣相接的夾角內;頂鱗最大,略呈六邊形,被居中的頂間鱗及緊接其後的枕鱗分隔於兩則。頰鱗2枚;眶上鱗4對,每側的第一、第四枚甚小,其外緣與5枚睫上鱗相連;眶前鱗2枚,眶後鱗3枚;顳鱗小而排列不齊。上唇鱗7枚,第五枚最大,上寬下窄;下唇鱗6枚;頦片6對,最前兩對在中線鄰接,第六頦片小。頸褶明顯,由9枚扁而平滑的大鱗組成,後緣游離,分界清晰,自頦片至頸褶一縱列鱗20枚。耳孔為豎橢圓形。

背面被圓鱗,隆突而無棱,腰背中段一橫列鱗34枚;腹鱗近似方形,平滑無棱,排列縱橫有序,通常在6行縱列的腹鱗中以中間2列鱗片形較狹小;體側鱗比背鱗大而扁平。肛鱗1枚,形甚寬大,肛孔橫裂,側緣圍有細鱗。前肢前伸到達眼眶前緣,上臂前背側有1行平扁形大鱗;後肢前伸僅達中腰部,前、後肢貼體相向互不觸遇,股、脛前側也被有2-3行大鱗;指長序列為4、3、2、5、1,趾長序列為4、3、2、5、1,指、趾末端具鈍爪。尾長超過頭體長,尾鱗矩形,輪列成環,往後漸趨細狹,尾梢尖出;尾背之鱗起棱而腹面僅後部被棱鱗。

體背灰褐色,脊背中央至尾前部有一行棕斑或由此連成的長紋,兩側均有寬約3.5毫米的深色縱紋。腹鱗灰黑而鑲有乳白色邊緣,雄蜥腹面具黑斑,雌蜥色淺而無斑。仔蜥體背黑褐色並帶閃光,斑紋不顯;腹面青灰色;無股孔,究其原因似與幼齡及性未成熟有關,對照黑龍江尚志縣捕獲的胎生蜥蜴仔蜥標本,同樣未見股孔。

生活習性

胎生蜥蜴常活動於陽光充足的林緣曠地,也常出沒於草甸和沼澤地,喜水,性耐寒,能在10-12℃的氣溫條件下攝食。活動處多有倒木、樹樁及大樹根,以及嚙齒類陳舊洞穴。這種環境便於隱蔽,同時也是胎生蜥蜴的良好越冬場所。也能沿着樹幹進行攀爬。胎生蜥蜴以昆蟲、蜘蛛、軟體動物、蠕蟲等為食。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胎生蜥蜴.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